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低龄老人照顾高龄父母:如何走出老老照料的困境?

秦嘉选
2015-11-18 17:3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作者按】

我97岁的母亲,已经在护理院住了两年零三个月。她住的护理院管理得很不错,护工也还认真负责,但兄弟姐妹们还是每天要去陪护,尽点孝心的同时,协助护工将母亲照料得更好一些。陪伴意识时清时糊的母亲,延长她的生命自然是使我喜悦之事,但面对每天的老老护理,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长寿社会的意义究竟何在?

中国人一般是要到失能以后才会去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是家庭和社会的大问题。 朱伟辉 澎湃资料

现代科学的昌明大幅提升了人的寿命,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与此同时,家家户户几乎都遭遇了一个超级难题:有老人在养老院或护理院,做子女的该怎么办?尽孝心陪伴老人渡过人生的最后时光,这是没有问题的。具有儒家文化素养的中国人,一般都不缺这个素质。问题是人究竟应该在怎样的程度上能忍受怎样的精神和肉体的压力呢?这个压力会有崩盘的时候吗?这里就涉及到“老老照料”这个问题。

中国的老年人以数亿计,是一个庞大的人群。随着平均寿命的增加,由基本健康的低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或者失能老人的现象,即老老照料,变得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基本健康的低龄老人的状况。

六七十岁的低龄老人,如果身体没什么大问题的话,大部分并不构成养老问题。随着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他们活得还很潇洒,其生活质量与年轻人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区别。随着退休生活的开始,没有了工作压力,他们甚至可以说迎来了生命的第二春。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其实也有大爷们,只是因为数量相对少,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而已。如今跳广场舞的大爷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趋势。还有大批热衷于低价旅游的人群,大多也是低龄老人,他们勤俭节约了一辈子,舍不得花大价钱,又非常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成为这类旅游的主体。还有许多人按部就班地去上老年大学,丰富老年生活,或者去圆年轻时没有条件实现的梦想。各种各样的老年书法班、绘画班、钢琴班、舞蹈班,都办得红红火火,甚至常常有爆满的情况。

这类老人的另一种活法就是给儿女带孩子。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劳作了一辈子,干活成为了他们的惯性,虽然已经到了该享清福的年龄,但是根本停不下来。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不善于做家务,现在工作压力大,加班多,又没有时间做家务。于是为儿女带孩子,就成为这些老年人乐此不疲的生活内容。他们买菜做饭洗衣服,整理房间,带孙辈上学习班,补习班,忙得不亦乐乎。

这部分老年人,他们的生命还在以各种形式继续绽放着光彩。然而如果这些低龄老人家中有老人需要照料,他们的生活就很容易陷入困境。需要照料的老人,可能是他们的父母,也就是高龄老人。

所谓高龄老人,并没有一个法定的界限。随着平均寿命的增加,姑且算作90岁以上吧。这部分老年人,即便身体比较好的,生活中也可能需要一些帮助。尤其是一部分丧偶的老年人,除了需要日常生活的帮助以外,可能还需要心灵的抚慰。这些问题一般都要靠他们的子女来解决。而且诸如心灵抚慰这样的需求,在中国社会,除了家人,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中国当今的社会,说到底还是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理念。因为媒体的强大和无处不在,放大了一小部分不孝儿孙的行为,让人们感觉似乎不孝儿孙满世界都是,其实不然。据说欧洲老人是不愿意让儿女侍候的,宁可到养老院去。我不了解欧洲人,不敢妄言这种说法真实与否。但中国的老人大多数是愿意呆在自己家里的。人越老就会越有一种对儿女孩童般的依赖。而中国的大多数儿女们,也将亲自侍候老人当作尽孝最好的方式。所以但凡还能在家里维持正常生活的老年人,一般不会去养老院。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高龄老人的子女就是些低龄老人,他们要照料父母往往会活得很累。因为他们去唱歌跳舞或者照看儿孙,都可以视身体状况作适当安排,而照料父母则有许多时候有许多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位90多岁的多子女老人,是由儿女们轮流照料,每人一个月,住到老人家里。儿女们感觉非常疲劳。还有一种状况是老人住在子女家里,无论是固定住在某个子女家里,还是轮流住到几个子女家里,子女们也都会比较疲惫。

中国式的这种居家养老,可以让老人们感受更多的亲情,也更符合中国目前社会的养老观念,看起来很美。但是实际上,居家养老不仅会使照料者在体力方面不堪重负,还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亟待解决,而没有得到重视的。除了那些有医疗工作者的家庭以外,一般的家庭,没有多少护理知识,对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与否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老人们很可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护理,一般总是等到病情严重了,才去求医问药,延误了疾病的治疗。

居家养老的另一部分人,可能并不是高龄老人,而是只有六七十岁的低龄老人。他们往往因为缺少医疗常识和保健常识,早早地失去了健康,到了需要别人照料的境况。而照料他们的往往是妻子或丈夫,这些妻子或丈夫当然也就陷入了老老照料的困境。中国人的健康寿命比发达国家低6-8岁,与中国人居家养老的这种现实状况可能有很大的关系。而发达国家,或者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老人,住在养老机构里面,有专业人士科学护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在专业的系统性的监护下,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护,突发状况又能够得到及时处理,这就非常有利于延长人的健康寿命。

中国人一般是要到失能以后才会去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是家庭和社会的大问题。在这里,权且把他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没有丧失脑力的,也就是没有失智的,他们有基本正常的思维,有基本正常的与人交流的能力,只是丧失了身体其他方面的机能。这部分老人是相对容易照料的,无论他们是70岁还是90岁,甚至100岁。也许他们不能行走,或者不能坐起来,但是因为有正常的思维,对这部分失能老人的照料,跟上面讲到的对老人的照料,没有很大的区别。当然这部分失能老人也大多是老老相照。另一部分是丧失了脑力的失能老人,也就是失智老人,他们是家庭和社会最大的问题。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或者说照一般人的理解,所谓失智,就是傻了,其实真实的情况却远远不是这样简单。无论是因为脑梗塞,脑溢血,脑萎缩,或其他脑部问题引起的失智,他们除了身体其他方面有不同的失能,比如半边瘫痪,不能行走,失语以外,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会有类似于精神病患者的症状。有些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他们或许身体其他方面都是正常的,能走,能说话。所以有时候看上去更像是精神病患者。他们常常或者突然地,无意识,无目的地大叫大嚷,或者击打他们手脚所能及的任何物品,发出很大的声响,无论白天黑夜,在他们有限的意识中,已经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这样的病情就很难在家里进行护理了,特别是在老老护理的状况下,低龄老人的身体状况一般不能承受这样的行为,因此没有照料这类亲属的能力,需要有医养结合的护理院来接收。

因为没有正常的思维,在护理院,为了安全,常常需要给他们用束缚带,即用一个大约一厘米厚的护腕,包住手腕,上面装一根带子,绑在床框或轮椅上,以保证他们不会有危险的举动。有些患者还会被戴上乒乓手套。所谓乒乓手套,就是用类似于乒乓球拍形状的一块塑料板,包成乒乓球拍形状的手套,给患者戴上,以防止他们用指甲抓伤了自己,或者去抓自己的屎尿到处乱抹,再或者把自己穿的一次性尿布扯碎,到处乱扔,然后把大小便拉在裤子上。坐在轮椅上的时候,也要用带子从腰部固定,使他们不能随意站起来。很明显,患者的生存状态是相当糟糕的。更糟糕的是,这类失智老人的病情发展到后期,他们的行动能力越来越弱,喊叫和敲打之类的吵人状况会渐渐好转,但是往往会渐渐丧失咀嚼功能甚至吞咽功能。对于仅仅丧失咀嚼功能的患者,通常是把食物和水用粉碎机打成糊,喂给他们吃。如果吞咽功能也丧失了,就只有插胃管来输入食物,即从鼻子里插一根管子到胃里,也叫鼻饲。大约有不少于一半的这类患者,最终都是要靠胃管来维持生命。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他们处在这样糟糕的生命状态下之后,还可以维持相当长的寿命,五、六年,甚至十年。因为他们一但进入了护理院,就进入了被科学护理的范围,他们的病情得以缓慢地发展,持久地活着。他们活着,但基本没有生命意识,没有喜怒哀乐,他们有时看似会发火,看似知道别人发火,其实基本是无意识的。我们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来维持这样状态的生命,显然是非常可悲的。

被送进护理院的失智老人的家属,就是那些原先在家侍奉老人的低龄老人们,是不是就变得轻松了呢,没有。至少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轻松。从理念上说,他们更愿意老人在家里,因为那样看起来更孝顺,送到护理院去是不得已。所以会常常去陪护,以尽一份孝心。从实际上说,护理院的护理并不能十分地令人放心。护工大多是从农村出来打工的,经过简单的护理培训,有了上岗证,就可以开始工作。护理院里有专门人员来管理护工,护工必须按规范护理,比如说怎样擦身,怎样换尿布,多少时间翻一次身,怎样喂饭等等,按说是可以放心的。但是在目前诚信普遍缺失,工作责任心普遍缺失的社会状况下,家属们却不能放心。

从护工方面来说,她们大多是女性,单身一人在外打工,丈夫或在农村,或在别处打工。他们大多没有夫妻生活,没有夫妻间的关爱。如前文所述,失能老人的状况又是非常的糟糕,常常使护工们夜间或午休时间都不能得到正常的休息,那么她们怎样才能时时保持愉悦的心情,耐心细致地照料老人们呢,当然难免会发个小脾气,也难免照料不周。另外,就上海人的生活观念来说,会认为食堂里的饭菜总是不配胃口。这也是不能把失能老人完全托付给护理院的原因之一。

于是常常有相当一部分家属天天要跑护理院,有从早到晚陪护的,有按时按点送饭的,有时常去料理生活的,而这些忙碌的人们,当然大多是家有失能老人的低龄老人。他们虽然都退休了,但是从生理到心理,比工作时负担更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把中国的养老问题解决好,要使许多的低龄老人走出老老照料的困境,首先要想办法给予这些低龄老人尽可能的帮助。上海的一些街道开办老人的日间照料或许是个办法,是不是也可以开办夜间照料呢,这类办法可以起到的作用,是让照料老人的那些低龄老人们有一个休息调整的时间,不要透支自己的生命。

另外,最重要的是大范围地对低龄老人进行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养生知识的正规教育,努力减少失能老人的产生。如果现在的低龄老人们能够真正做到科学养生,不要等到他们失能了,不得已进了养老机构,才进入科学的健康管理渠道,那么对今后一、二十年的养老工作,会具有重大的积极的意义。

常常看到老人们提着大包大包的药回家,就不免会担心他们服药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现在的社区医院,通常以配药为主,很难对个体状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也很难对个体进行科学的指导,如果社区医院能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可以有效提高用药的科学性,提高健康水平,同时或许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又常常看到报道说某某老人因为服用保健品花了大把大把的冤枉钱,甚至损害了身体健康,就不免想到,其实错不在这些老人,而在于他们很难从正规渠道获取医疗保健知识。如果政府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那些低劣的保健品自然就没有了市场。通过对低龄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国人的健康寿命,是从源头上解决老老照料问题的办法。只有尽可能地减少失能老人的产生,才能让更多的低龄老人晚年生活更美好,不再陷入老老照料的困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