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犯了错,只说声对不起远远不够

尹琳
2015-11-27 17:22
来源:澎湃新闻
亲子学堂 >
字号

当孩子犯了错,你会做什么?请记住,道歉只是第一步。《流星花园》中道明寺有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吗?”事实上,推动孩子做一些事情补偿对方,能帮助他们学会承担后果,并且培养出公平地站在双方角度思考问题的个性。

初级版本:“快点跟人家道歉!”

小米和小伙伴们在公园的空地上玩老鹰捉小鸡。大家都玩得很兴奋,小米飞奔过去的时候直接撞到了小吉身上,小吉啪得摔在地上,大哭起来。小米看见小吉哭了,连忙躲到了一边。

小米爸爸一手扶起小吉,一手抓过小米:“快跟小吉说声对不起!”小米嗫嗫嚅嚅地跟着爸爸鹦鹉学舌:“对不起。”

就像许多父母一样,小米爸爸觉得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回到家,小米跟妈妈抱怨:“最讨厌小吉了,我都跟他说对不起了,他还不理我,小气鬼!”

奇怪,为什么受害者的身份竟然从小吉变成了小米?其实在孩子包括一些大人的观念中,如果我们不小心伤害了别人,只要说声“对不起”,就可以换来“没关系”,如果对方不依不饶,就是对方的错。

可是这么做,孩子真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避免下一次再犯吗?这么做,孩子真的懂得站在受伤害的一方思考问题吗?现在看起来有点困难。

中级版本:“我理解你的感受,但你不可以这么做”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周末,莉莉去表弟迪迪家玩,他们好久没见面了,迪迪把乐高玩具搬出来,俩人热火朝天地摆弄起来。可是没一会儿,迪迪的哭声就把大人的目光吸引过来了,原来莉莉把迪迪的乐高积木扔得满地都是。莉莉妈妈请莉莉跟迪迪道歉,莉莉也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对不起!我不应该乱扔你的东西。”

莉莉妈妈又把莉莉叫到一边,轻声地问:“莉莉,为什么你乱扔迪迪的乐高?”莉莉说:“因为我羡慕他比我搭得快、搭得好。”

妈妈又告诉莉莉:“我能理解你的心情,看别人比你搭得好,你觉得很沮丧。不过,去破坏别人的玩具是不可以的。”

看到莉莉妈妈这么有耐心地教育女儿,大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莉莉妈妈无疑属于现在对儿童心理比较重视,也了解许多育儿知识的父母群体中的一员。这些家长懂得,不仅仅要让孩子说对不起,还应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高级版本:平静地让孩子承担后果,补偿对方

但是,仅仅如此,就可以真正地让这个孩子理解“你伤害了别人,这对于别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吗?

在教育孩子方面,莉莉妈妈的反应明显要比小米爸爸更细致更耐心,但是,在帮助孩子以公平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上,这样的做法其实远远不够。

说对不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难,可如果一句抱歉的话就能让惹事的孩子远离麻烦,那么孩子就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如果莉莉妈妈督促莉莉为迪迪重新整理出那些被弄乱了的乐高积木,或者送给迪迪一个新的乐高玩具做补偿,也许莉莉对随便弄乱别人的东西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会有更深刻的记忆。对不起远远不够,你需要去补偿对方。这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事情。

每个人都会犯错,犯了错,我们认识错误,更要勇敢承担后果。

孩子撕破了书,你不妨平静地把修补的工作交给他来做。

孩子打翻饭菜,你不妨平静地把收拾的工作交给他来做。

孩子对别人没礼貌,你不妨平静地请他为对方做一件开心的事情。

孩子损坏了别人的东西,你不妨平静地请他送别人一个新的。

如果孩子撞到了别人,你不妨平静地请孩子扶起对方、询问人家疼不疼,为人家买药、抹药。

只有承担过犯错的后果,为自己的过失付出过代价,孩子才有机会释放心中的愧疚,并且学会思考,获得自律。而这种给受损害一方给予补偿、弥补的处理方式,更是给了孩子学习公平含义的机会,他们将来才不会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

Links

这样说“对不起”,人家容易原谅你

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怎样才能挽回感情呢?美国人际专家杰克森在《简化生活》一书分享了道歉的艺术。

Step1 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道歉之前,我们需要花点心思和时间,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深表理解地告诉他:“我撞到你了,肯定很疼,你也一定很生气。”这样做有助于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

Step2 耐心解释原因。从自己的角度找到问题的原因,主动承担起责任,而不要把原因归结于外界因素,比如说:“我太心急了,刹不住脚,就这样撞到你了。”

Step3 阐明这件事让自己也很难受。比如“看到你哭,我又担心又后悔,好怕你以后都不理我了。”这样做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深感困扰,比自己更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Step4 送出你的“对不起”。记住,道歉不是辩解或乞求。大胆地把“对不起”说出来,然后给对方一点思考时间,不要强求或追问是否已经原谅你了。

更多专业亲子内容,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号:qinzixuetang-xinli

或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