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尤小刚:“小鲜肉”的误区不纠正,就是中国文化的滑坡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5-11-22 11:2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2015年10月28日,北京,导演尤小刚出席电视剧《反恐特战队》发布会。视觉中国 图

提起尤小刚导演,对于年轻些的观众来说,想起的是以《孝庄秘史》为代表的秘史剧系列。然而,对于更“资深”的电视剧观众来说,“尤小刚”这个名字,是影视圈“常青树”导演的代表。入行至今,他的作品在每一个时代都留下过浓墨重彩的痕迹:1980年代的《凯旋在子夜》,1990年代的《京都纪事》,21世纪的《孝庄秘史》,他的作品,几乎记录了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尤小刚1980年代拍摄的《凯旋在子夜》

最近,他的新剧《反恐特战队》正在东方卫视和重庆卫视黄金档播出。

《反恐特战队》

曾经,《凯旋在子夜》作为一部以当时对越反击战为真实背景的电视剧,掀起了全国的军旅题材热,也让无数人记住了尤小刚的名字。这之后,尤小刚很少再碰军旅题材。他始终觉得,只有真实的战斗故事,才能燃起他的创作热情。

前年,他和武警部队的朋友聊天,有人告诉他:“我们有支部队,24小时常备不懈,而且是支常胜军。叫反恐特战队。”尤小刚一听,很感兴趣。在得到武警部队的全力支持下,他带了编剧团队下部队,去实地考察,收集素材,光是故事大纲就搞了7个月。剧本中,用了很多反恐特战队的真实故事与原型。

在采访中,尤小刚一直在感慨,现在的荧幕上“阳刚之气太少,阴柔之气太盛”。他希望年轻观众能看到更正能量的作品。“电视剧是商品,但除了经济价值,肯定还有精神价值。真正一部作品能够长远留下的,一定的是精神价值。现在能留下精神价值的作品,有几部?”

【对话】

桥段没什么稀奇,审美享受和文化内涵才是关键

澎湃新闻:据说《反恐特战队》的摄影都是手持拍摄,算是观众比较少见到电视剧的摄影方式,有点纪实追踪的意思。有没有担心观众可能会不太适应这种镜头?

尤小刚:应该适应的,美国很多大片,一些军事题材的美剧,很多镜头都是运动的、手持的拍摄,因为这样镜头有生动的呼吸感,让眼睛像看到事件真实的发生。

我们拍摄的时候分成了两个组,每个组多部摄影机,也有固定机位的,还有装在车上,装在枪上的微型摄影机,还有3个摄影师手持的4k摄影机。除了拍动作戏,拍对话戏也是摄影师手持拍摄,这给了演员一个好处:可以完全全情投入的去演,不用担心这里一个镜头没拍到,那里又走出了画,摄影机是完全跟着他们的表演的。既然摄影机在动,那灯光也要跟上,所以剧里灯光师时常也要带灯移动。摄影师和灯光师的辛苦,给演员创造了最好的表演条件,也创造了很好的画面节奏。所以这个戏的影像是很有冲击力的。绝对不比美剧差。

澎湃新闻:你说到过这部戏有美剧的感觉,但我国的美剧观众还是集中在网络上的年轻人,这和电视主流观众还是有所不同,你觉得电视主流观众对这样风格的剧接受度会如何?

尤小刚:年纪偏大的观众也会喜欢强节奏。比如我们当时审片的时候,请到了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的司长,他说我们这个戏故事情节和画面节奏都很抓人。他说他审一般的戏很少这样,用4天时间,欲罢不能地看完全剧。

“好看”其实是共通的,一个有时代精神人文力量的戏,是老少咸宜的。而且年纪偏大的观众,比如你们父母那一代,看这个戏里这些80、90后的年轻军官,这些孩子又有真本事,又重感情,又讲道理,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国家有责任感,有孩子的人都会喜欢,还会想:要是自己孩子像他们这样多好。

澎湃新闻:剧里的多角恋,主角的生父疑云,还有女主的死而复生,感觉是很常见的戏剧元素,可能不够有新意?

尤小刚: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桥段这些嘛,天下文章一大抄。人类生活几千年有共性的东西,没什么稀奇。不是简单地说:这个和哪个像,和那个像。人和人还长得像呢。桥段的运用还是要看你的人物关系,你的情节处理是否合理,观众能否从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和文化内涵的体验,这是关键。

创作者要增强责任感,不要把社会的文化语境弄坏了

澎湃新闻:你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拍了那么多电视剧,你觉得这个过程中,国内电视剧创作的变化是什么?

尤小刚:技术制作的水平在提高,但近年以来,作品的消费性也在提高,而文化性在被忽略。外表光鲜的戏多,但真正有分量的好戏不够多,再加上收视率一捣乱,不正当的手段出来了,哗众取宠的东西多了。当然这些乱象正在被纠正中。近年以来,都在说IP都在说小鲜肉,我觉得这是个误区。这个误区不纠正,就是中国文化的滑坡。

澎湃新闻:从观众喜好来说,有什么变化?

尤小刚: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的责任感少了,刺激多了。

澎湃新闻:你觉得这是观众口味的变化,还是创作导向的问题?

尤小刚:这是创作导向的问题,是引导和迎合的结果:引导不力,迎合过多。电视剧市场化程度很高。所以市场化初级阶段所带来的问题,在文化界一样不少地发扬光大了。创作者要增强责任感,不要把社会的文化语境弄坏了。不要什么流行就去做什么。

澎湃新闻:比如说真人秀吗?

尤小刚:对,你说现在的真人秀有多少积极的价值观?我觉得没有,那就是在说当了明星就能腰缠万贯。我不是说明星不该拿钱,我是说媒体不要消费明星的文化本质,明星也不要消费自己的文化本质。我们国家目前这样对明星的消费,对中国的文化语境是个巨大的破坏。这些真人秀哗众取宠,插科打诨,有什么正面意义呢?我不反对真人秀,可以搞一些素人真人秀,反映反映普通群众,劳动人民嘛。结果让观众去看你们实现编排好的明星们的拙劣表演。搞那么多明星真人秀,拼命比着花钱,奢靡不堪,有的明星上一季节目,酬劳高达六七千万。请问,这是什么价格啊,这跟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在一条线上吗?这是毁了演员,毁了制作业,也毁了大家的价值观。

堕落总是比上升容易太多,不要说受欢迎就可以,不信放个三级片试试?那也有人欢迎。说到底是做市场的奴隶,还是做文化的主人。做艺术创作,文化的责任感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戏,故事不好看,表述方式观众不喜欢,那不能说是成功;但如果迎合观众只是哗众取宠,没有文化内涵。你提供的是鸦片,不是食粮,就算受欢迎,你能说这是成功吗?

制度管理“不能乱管”

澎湃新闻: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

尤小刚:对,要管好具有导向性的事情。管也不能乱管。

比如,之前一管黄金档,各大卫视周播剧就都不放黄金档,全放到深夜10点后,像《花千骨》是吧,不放黄金档收视还是高啊。黄金档有限制,非黄金档是不是也要有限制,也要管理。你卫视管了,你地面频道管不管呢?你电视管了,网络管不管?只管黄金档,不管深夜档;只管电视剧,不管明星的真人秀,把主流的管成了非主流的,不是更糟糕吗?

再比如“一剧两星”吧,当时说,这样新片的量就增加了,免得四个卫视播一个戏。结果新片量没怎么增加,片价提高了,电视台负担变重,因为原来四个台分担,现在两个台负担嘛。买不起的电视台呢,就只能播二流剧,新剧播出量比以前减少30%。当时还说,“一剧两星”后演员的酬劳也会降下来。结果来了一百多档明星真人秀,明星赚钱赚疯了,人家还拍电视剧干嘛?这是在毁演员队伍。

澎湃新闻:你的意思是,有时候一些政策的出台,其预想效果和实际效果似乎不符?

尤小刚:是的。制定政策的人头脑要清醒,不能今天想一出政策管这个,明天想一出政策管那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肯定不行。政策的制定应该先调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去听听观众怎么想的,听听制作业怎么想的,电视台怎么想的,还有演员怎么想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切实有效综合治理的方式,不是光管卫视,不是光管黄金档。

然后,把标准说在前头,都是自己大家拿钱拍戏,你标准放前面,人家拍的时候,该规避的时候就规避了。你事后来说,人家一批片子都出来了,多被动啊。你不让人家放,对制作业打击就大了,电视台临时换片也麻烦;你让人家放吧,改改改,但人家路子就是这个路子,改出来了也是个四不像了。这几年管理上制定政策上缺乏前瞻性。其实在制作第一线的工作者,很多时候才是看得最清楚的:明摆着这个地方会出问题的,后面一看,啊果然出问题了。在文化事业的管理上前瞻性太重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