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网友说雷诺阿的画糟糕透了?他曾孙回应说美是超越时空的

澎湃新闻记者 徐佳和
2015-11-24 10:5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雷诺阿特展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 图

继去年的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展览后,正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举办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特展”再次挑动了上海观众对于西方经典艺术的热情,阴雨中在展厅门口排起了长队。

展览展出贯穿艺术家一生的40余幅雷诺阿真迹,以及一件青铜雕塑。其中有一部分是雷诺阿晚年因病痛在法国南部面向地中海时所作,尽管深受病痛折磨,雷诺阿笔下依然充满热情,青春欢愉的女子,美丽的儿童,阳光碎影下的时髦人群,让人感受到19世纪法国的美好与轻快。

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家族的遗传基因之强悍有力,不仅体现在对于艺术的创造力和感受上,更在于穿越百年惊人酷似的外表上。贾可·雷诺阿(Jacques Renoir)是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曾孙,他是一位知名摄影师。此次展览中,两位雷诺阿作品一起展出,贾可·雷诺阿拍摄的橄榄树系列皆取景自雷诺阿家族的庄园,那也是奥古斯特·雷诺阿度过很长一段岁月的地方。静态的画面之外,贾可也拍摄电影,在IMDb上可以查到他在不同时代掌镜的三部电影。

贾可·雷诺阿   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 图

1977年,时年35岁的贾可·雷诺阿作为法国《世界报》的摄影记者,受当时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之邀赴平壤,途经中国,在北京转火车。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大地,彼时的中国处于一片蓝灰色的海洋,还没怎么举起相机,“就被尚未经历改革开放,很久没有见过外国人的好奇的北京人民群众围观,被他们拍照”。

此番到沪,是他第二次到中国,如今,他端着相机,在光线幽暗的展厅中,曾祖父的画作环绕中,悄无声息地拍摄。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他提到,令他惊讶的是“中国速度”:“展厅昨天看起来还什么都没有搭好,没有完成的样子,今天看到,却已经一切井井有条,准备就绪了。”

澎湃新闻:在你创作的摄影作品中,是不是有一些曾祖父的影响?

贾可·雷诺阿:你看,这本画册就是我根据我的曾祖父奥古斯特·雷诺阿关于橄榄树的题材而拍摄的一系列照片,其中配有法国诗人的一些诗。但很可惜,这位诗人如今也逝世了。这本画册中的大部分的摄影作品这次都会展出。

我的童年就是在雷诺阿家族的庄园中度过的。所以,我和我的曾祖父对于一些周边的景致和对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相一致的。我们会用相同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景色。这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画家雷诺阿住过的地方,整个大家族也都是居住在这个庄园里。我的叔公克劳德·雷诺阿,也就是画家雷诺阿最小的儿子,在我们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单从作品的角度来说,画家雷诺阿对我叔公的影响十分巨大,同样叔公对我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雷诺阿家族的家谱。我的曾祖父是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皮埃尔·雷诺阿(Pierre Renoir),也就是我的爷爷,是法国著名的喜剧演员,出演一些电影和话剧。二儿子让·雷诺阿(Jean Renoir),是大家所熟知的导演。最小的儿子是克劳德·雷诺阿(Claude Renoir),克劳德是正式的继承人,继承了他父亲所有的遗产,所以他对庄园拥有所有权。克劳德是一位陶艺家。

少年贾可和两位叔公在一起,左边是克劳德·雷诺阿,右边是让·雷诺阿。

这个庄园虽然现在已经改建成为一个博物馆,但当时有许多雷诺阿的画作,我从小就在这些作品的环绕中长大。而且,雷诺阿的整个家族,对艺术和艺术品追求是非常强烈的。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澎湃新闻:虽然你没有见过曾祖父,但我在网上查到过一本你写的,关于画家雷诺阿的书,可惜只有法语版,没有中文版。

贾可·雷诺阿:是的。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我曾祖父晚年在这座庄园里的生活,也涉及到家族当中的一些事情。我从一个私密的角度,运用了一些文学化的手段讲述出来,但是所写之事全都是真实的。我花了好多年的时间去构思,但真正写的时候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本书是2003年出版的,2012年有一部电影就是根据这本书拍摄的。但不确定是否有在中国放映。我也很希望这本书能有机会被翻译成中文,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

画家马蒂斯(前排左一)和雷诺阿(前排中)在一起,照片里还有马蒂斯的模特格雷塔(Greta Prozor,前排右一),以及法国艺术评论人乔治·贝松(Georges Besson,后排左)和皮埃尔·雷诺阿(后排右)。

澎湃新闻:你本身是一位摄影师,作品参加过中国的连州摄影节。在连州摄影节上,你的参展作品很多的主题都是女人的裸体。

贾可·雷诺阿:这次展出的我的摄影作品中有很多是有关橄榄树与女人体并置的作品。橄榄树的质感是粗粝的,线条是硬朗的,而旁边的女人体是柔润细腻的,通过黑白色调的处理,突出了橄榄树的形状、质感以及生长的力量,与女人体形成对比。

其实关于橄榄树还有一个故事,最早的时候,雷诺阿家族为什么会买下这座庄园呢?在交易的时候,房产商说有一个对于庄园大致的规划,会把中间这些橄榄树全都拔掉,这样便会有空余的场地用于其他建设。而曾祖母,也就是雷诺阿先生的太太艾琳,则坚持说,买下这座庄园的条件就是要保留原来的橄榄树。这个庄园有很多很多的橄榄树,所以雷诺阿夫妇都对橄榄树有很深的感情。

贾可·雷诺阿的摄影作品

澎湃新闻:好像雷诺阿的后代中,选择电影和表演创作的比较多,没有选择绘画的?

贾可·雷诺阿:我小时候也画过很多画,我的奶奶也是画家出身。但后来还是发现画画对我来说太难了。

在我看来,我曾祖父的创作只是受限于技术问题。如果雷诺阿先生再晚出生一段时间,他也有可能成为一名摄影师。他所处的时期,人们对于新技术的追求已经萌芽且无法阻挡,人们已经做出一些不同的作品,不止局限于画画这一块。

而我更适合从事摄影、导演以及场景的设计。对我来说,裸体像就像是一个雕塑品,像一个铜雕像。我之所以使用黑白色调,一是要突出物品的形状,另一个原因是用黑白的对比能更鲜明。

我非常喜欢创作一些关于被丢弃的物品的作品,比如说在一个角落或者一个封闭的空间,我会用相机去发掘这些被丢弃物品的美感。所以我经常会去垃圾场、废品处理场进行拍摄。

澎湃新闻:雷诺阿已经逝世将近一百年了,距离印象派艺术,当代艺术已经前进了很久,雷诺阿的艺术现在在法国国内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贾可·雷诺阿:雷诺阿作为画家没有画过很具有争议性的作品。他找的是风景及人物本身的美感,没有根据一些很有争议性的话题来作画。我的曾祖父曾经说过:“艺术品应该是让人身心愉悦的。”

雷诺阿的作品当中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美感,一种家庭的观念,他的人物肖像也是体现一种很愉悦的感觉。一个世纪前到现在,画家都能从中吸取到自己所想表达的情感。

法国和中国一样是很尊崇文化和艺术的,我也很欣赏中国的文化艺术,如果这个画展放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的话就不可能举办了。因为和现在比起来,那时的中国人对裸体的想法和眼光是不一样的。

澎湃新闻:前不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聚集了一群人说:“雷诺阿是一个烂画家”,社交媒体上最近也有类似的言论,法国国内对这样一个现象有什么反应吗?

贾可·雷诺阿: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你知道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一些坏的观念要比好的观念传播得更快。这些叫嚣可以称得上“炒作”,制造一些负面的新闻可能对制造者自己更有利。批判“雷诺阿是一个烂画家”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愚蠢的说法,就像说波提切利是一个烂画家是一样的道理。

不久前,一场名为“雷诺阿画画糟糕透了”的运动风靡社交网站。    图片来自网络

澎湃新闻:你有没有最喜欢的曾祖父的作品?

贾可·雷诺阿:我最喜欢的还是曾祖父画笔下的家人,例如画我叔公或者我父亲的作品。虽然这些画都是小小的,画也不是很有名。当然这是从私人感情的角度来说的。

如果谈及那些有名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红磨坊的舞会》和《游艇上的午餐》,这两幅作品就像两个电影场景。后来关于雷诺阿的电影中有两个场景几乎完全拷贝了这两幅画,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像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场感非常强。所以说,如果雷诺阿先生晚五十年出生的话,可能就像他的次子让·雷诺阿一样成为电影导演了。

让·雷诺阿在电影《草地上的午餐》拍摄现场(1959)

澎湃新闻:雷诺阿家族大概收藏有多少幅雷诺阿的画作?

贾可·雷诺阿:到目前为止已经不多了,因为每当继承一次,法国政府就会收回遗产的一部分。比如我有十幅作品留给下一代,但下一代不能完全继承得到这十幅作品,这与法国的法律有关。以遗产税这样的形式,国家收回一小部分。但如果遇到家族成员离婚,有财产分割等情况发生,画作被分割出去之后,就不再属于家族所有了。另外,雷诺阿家族也赠予了世界各大博物馆许多雷诺阿的作品。

澎湃新闻:作品分布在不同地方的百分比是多少?

贾克·雷诺阿:首先我认为画作不是全部在家族手中收藏也是一件好事,这样更方便于外人组织画展。如果画作全部是私人收藏,可能就没有如今这样的画展了。艺术品是用来分享的,我很庆幸很多经典作品保存在各大博物馆。因为这样,普通人才能和画家的作品相遇,欣赏这位画家的作品。现在雷诺阿存世之作一共有4500幅到5000幅,这是个大概的数字,其中约有80%收藏于博物馆内,20%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澎湃新闻:每次在上海能引起轰动的都是印象派的作品,比如说莫奈,比如说雷诺阿。你是怎么看待这样一个情况的?

贾可·雷诺阿:我觉得现在因为全球化,所以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国画家的作品也会在欧洲展出。作品是与大家分享的。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无论哪一个流派的作品大家都能去欣赏。这还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现在的话,不管是什么国籍的人,对艺术品及美好的事物的看法都越来越接近了,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大家对美的感觉也更加接近。

(实习生刘姝寒录音整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