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能否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巴黎气候大会是关键一搏

澎湃新闻记者 石毅
2015-11-27 13:39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195个国家和欧盟的气候谈判代表,正准备踏上前往巴黎的航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将出席巴黎气候大会。

世界气象组织已宣布,2015年很可能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年。而过去的5年,伴随众多极端天气事件,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获得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的通过算起,国际社会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整整过去23年。当初的婴儿已是桃李年华,但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制度却还未形成。

现有气候制度所约定的协议期即将于2020年到期。科学家早已警告说,如果任由全球气温上升2℃以上(即,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全球气温上升2℃),人类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黎大会被投射了巨大的憧憬,舆论普遍期待大会能出台一份囊括所有缔约国、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同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气候谈判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回望历史,我们一次次站在遏制全球变暖的关键点上,却一次次与目标失之交臂。

先是1997年出台《京都议定书》,那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协议只对发达国家减排做了强制性要求,而豁免了发展中国家。即便如此,当时全球的两大排放国美国和加拿大也不顾舆论反对,相继退出了协议。欧盟成了《京都议定书》主要的参与者。

2009年,各国谈判代表再次聚集到丹麦哥本哈根,就《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进行磋商。但令人失望的是,被认为是人类救命稻草的那次谈判,却未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架构协议,《哥本哈根协议》只能说是一份美国、中国、印度等多方签署的政治宣言。它集结了相关国家的气候承诺,却无法回答承诺能不能兑现、承诺与目标差距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站在巴黎会议的门槛前,我们却有理由乐观——巴黎所面临的,是完全不同以往的国际气候政治经济图景。

再往前回溯几年,气候变化怀疑论仍然有不少的拥趸;低碳能源转型被认为和高速经济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两者只能暂时择其一;美国等国家饱受批评,被认为领导力和诚意不足。

但是,这次巴黎谈判之前的诸多“场外信息”,却开始释放不同的信号。

近年,发展中国家每年的碳排放量后来居上,开始超过发达国家,虽然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历史责任来算,发达国家仍然是排放大国。在中国,人人饱受空气污染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影响,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不再是一项选择题,而成为所有国人共同的呼声。另外,科技发展也让人们意识到,低碳经济甚至零碳经济不再是不切实际的发展路径。在这样的国情下,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并发挥“负责任的大国”角色。

《京都议定书》留给各个国家的教训是,议定书的签署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就像是家长给家庭成员摊派任务,而对于巴黎来说,当减排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时,由各国提出自主减排计划就成为可能。

站在巴黎会议的门槛上,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有155个国家提交了自主减排计划,根据联合国的报告,这些计划至少达到巴黎会议所争取的减排目标90%的要求,从而更有利于达成一项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

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来自英国气象局的研究说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1℃。人类是不是能站在2℃的“安全线”内,关键就在巴黎一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