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青少年体质水平好但缺自主锻炼,家长示范表率“不及格”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5-11-29 15:5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水平好,但锻炼方式主要表现为偏强制性的学校体育课与课间体育活动,自主性锻炼严重缺乏(测评分22.3分);家长表率(56.9分)也是健身环境的软肋。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获悉,2015年11月28日,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团队”发布了“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 通过分析测评数据可以发现,静态生活时间过多成为上海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高危因素;学校体育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体育参与空间的余地相对有限。

该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除了进行上海的大数据研究之外,还会在全国其他省市进行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的研究,并会根据数据进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

体质水平和健身技能、意识“倒挂”

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教授介绍,上海体育学院研究团队面向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教师、家长群体,通过11万余人的大样本抽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并结合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指数计算。

经测评,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2.9分,其中,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66.7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8.5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76.3分。

数据显示,国家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体育健身制度环境得分为83.7分。

数据测评表明,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良好。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学生体质水平得分分别为95.2分、94.1分、94.7分。

从体育健身效果指数得分来看,体质水平得分高于体育健身技能和体育健身意识得分,呈现“倒挂”态势,这说明目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活动处于“被动”状态。通过分析测评数据可以了解到,静态生活时间过多成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高危因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偏低制约了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中的作用。

在谈及智能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时,上海体育学院唐炎教授表示,家长不好的示范也是一大原因,家长经常使用手机、iPad,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家长或成年人应该有表率作用,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更不能形成依赖

上海等特大城市空间局限影响学生体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汉升分析认为,在上海城市空间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场地空间的拓展也越来越难。

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式”的指标中,“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的分值分别达到96.2分和90.7分,而其他活动方式的得分仅14.9分(社会性的组织化体育活动)和22.3分(个体的自主体育参与)。同时,在衡量学校健身环境的指标中,“场地充足度”的得分只有61分。

对于经济发达的上海市来说,场地不充足的原因主要不在于缺建设资金,而在于缺用地空间。综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学校体育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体育参与空间的余地相对有限,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亟待其他渠道的支持。

调查显示,学校体育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体育参与空间的余地不大,在“学校健身环境”的评估中,“每天锻炼1小时质量”的得分明显低于“领导重视”、“体育课执行率”等指标的得分。提升“每天锻炼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是未来上海市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的重点。

这一研究成果还揭示了有关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从指数总得分中“健身效果(76.3)”优于“健身环境”(66.7)和“健身行为”(48.5)的“倒挂”现象,指出了当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参与总体上处于被动的状态。

从“健身环境”得分中“社区环境”(34.6)远低于“制度环境”(83.7)、“学校环境”(73.4)和“家庭环境”(68.8)的情况中,指出了健身环境的失衡发展是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的隐忧。

此外,该调查进一步揭示了“政策的社会知晓度”(41.4)不足是落实有关儿童青少年体育政策的主要问题;“家长表率”(56.9)不够是家庭健身环境的主要软肋;“社区环境”整体得分偏低表明社会力量支持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还亟待加强。

从“健身行为”得分中“静态行为方式”(11.8)和“身体活动水平”(18.4)的极低得分情况中,指出了儿童青少年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健康隐忧,同时提出了“有效性身体活动”的概念,提示让儿童青少年“动”起来的同时,更要“有效”动起来的有益建议。

学生体质检测要从经验化转向科学化

基于指数研发的理论,上海体育学院的研究团队还提出了衡量青少年个体体育健身水平的“体商”概念。“体商”即青少年个体体育素养,包含了体育意识、知识、技能、行为、结果等要素。

上海体育学院唐炎教授告诉澎湃新闻: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应从“内卷式+经验化”的传统方式向“外展式+科学化”的现代方向转变,才能扭转学生体质水平与体育健身技能及意识 “倒挂”的现象,也不会让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效果成为一笔“糊涂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