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游客“爆买”日本,今年前十月赴日人数猛增一倍

澎湃新闻记者 储静伟
2015-11-30 20:4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4日,日本东京,国庆长假“黄金周”期间,中国游客购物。东方IC 图

每四个访日外国游客中,有一个就是中国人。

日本观光厅近日发布最新数据:2015年前10个月,到日本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达到1631.6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48.2%。其中,中国大陆赴日游客达到428.3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11月30日,专家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预计,中国大陆赴日游客全年总数有望达到创纪录的500万人次。

日本展出“爆买中国游客”人偶

据日媒报道,日本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电通公司于11月26日公布了消费者选出的2015年“热门话题商品排行榜”,第一名是中国等国游客扫货引发的话题——“爆买”。日本的人偶制作商“真多吕人形”甚至专门制作了“爆买中国游客”的人偶,作为2015年的热门话题人偶向公众展出。

日本观光厅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至10月,到日本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达到1631.6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48.2%。其中,中国大陆游客人数名列第一,达到428.3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大约一倍,成为日本最大旅游客源。这意味着每四个到访日本的外国游客,就有一个来自中国。消费方面,日本部分百货商场消费额的25%以至于50%以上都来自访日外国游客。中国游客的贡献尤其突出,7月至9月访日中国游客的人均旅游支出为2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87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原本亏损严重的日本静冈机场,甚至因为中国游客剧增而得救。

日本观光厅预计,在日元贬值和免税品扩大的背景下,2015年访日外国游客的全年消费额有望突破3万亿日元(约合1560亿元)。携程出境游专家则预计,2015年中国大陆赴日游客有望在去年241万人次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约500万人次。按照目前赴日人均旅游支出1.5万元计算,2015年中国游客赴日旅游消费将达75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称,赴日旅游爆发式增长,除了日本本身的吸引力,主要得益于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日元汇率的降低,中国消费者更乐意去日本花钱;其次是日本越来越宽松的签证政策,包括冲绳、东北地区的三年多次签证,以及新出台的五年多次往返签证;再次是航空运力的暴涨,一二线城市不断增加航线、航班,三四线城市则在包机运力上增加投放,同时,以日韩航线为主的邮轮运力亦成倍增长,带动日本的旅游。

赴日游已全年无淡季

多家国内旅行社表示,国内赴日本旅游已经实现365天无淡季,春天赏樱,暑期亲子游海岛游,秋天看红枫,冬季泡温泉、滑雪。

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重庆、天津、厦门,为国内赴日旅游的十大出发城市,上海以及华东游客赴日旅游热情最高。另外,近年来二三线城市旅游市场也备受关注,直飞日本航线不断增加。

调查还显示,70%以上中国跟团游客是首次赴日,特别是国内二三线城市首次访日的比例很高。但二次以上赴日旅游的回头客也在明显增加,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此外,大量年轻自由行游客会一年多次赴日。二三度赴日的游客会选择全新的旅游线路,大多数都选择深度自由行。中国游客在日本平均停留时间为6.3天,自由行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更长。

首次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通常都会选择从东京至大阪的黄金线路。一家国内旅行社的跟团游、自由行等数据显示,日本本州连线、北海道一地、冲绳一地、东京+北海道、大阪+京都、本州+北海道、九州一地、本州+九州、东京+箱根路线是售卖最多的十大线路,本州连线依然占五成以上。但是多次赴日、自由行游客,越来越选择区域性线路深入日本。名古屋、福冈之类的二线目的地,2015年携程组织的中国游客同比增长200%到300%。

面对全年可能达500万人次的商机,中国大型旅游企业加码布局日本市场。

部分企业不满足于组团收客,还直接把旅行社分公司开到日本,直采当地优质资源,以提升接待中国游客的能力和服务质量。例如,已正式运营的携程日本分公司,最近获得了日本的旅行社牌照,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日本获取旅行社牌照的中国在线旅游公司。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