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丁玲传》作者的研究成果被抄袭了?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5-12-03 07:1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和丈夫、丁玲研究者李向东合著的《丁玲传》刚刚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本书也被认为是近些年最为权威的丁玲传记。夫妇二人参与采集、整理丁玲的第一手史料,还出版有《丁玲年谱长编》等。

11月29日,李向东在他的微信朋友圈转发了公号“现代文学史料”刊发的一篇丁玲研究论文《“名士气派”与“脱胎换骨”:延安时期丁玲的精神蜕变》(下文简称《“名士气派”与“脱胎换骨”》),作者署名田刚,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向东在转发时指出,该论文的第三部分系抄袭自他发表于2007年的论文《最难挨的一年》。

李向东最早发现田刚论文有“雷同”,源于田刚于2014年在第十二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名士气派”与“脱胎换骨”》。李向东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论文的结构完全相同,引文甚至引文的短句、衔接完全相同,一些语言也完全相同。”

澎湃新闻记者就此事联系了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涂绍钧表示经核对后证实田刚论文“有抄袭之嫌”,常务理事会已决定取消将该论文编入研讨会的正式出版物。

11月30日晚,田刚回应澎湃新闻说自己并不知道此事。他发来自己与李向东的论文,并表示“白纸黑字,可请行家明鉴”。而后澎湃新闻记者向田刚发去论文比对情况,田刚回应,行文确实参考了李向东的文章,但所谓的“雷同”之处多是史实的描述之语。

“在写作中难免会有失范之处,但可以肯定绝不会是抄袭之作。”田刚称。

丁玲在延安

李向东:有许多地方一字不差

李向东告诉澎湃新闻,他这篇《最难挨的一年》被收录在2009年5月出版的《新气象,新开拓——第十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同时也是刚刚出版的《丁玲传》的一部分。

据悉,2014年10月12日是丁玲诞辰110周年诞辰纪念日,当天下午第十二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在常德举行,李向东和田刚都是参会学者。

“因为是分组讨论,开会时我没注意到。之后我回北京细看与会论文集,才发现田刚这篇《“名士气派”与“脱胎换骨”》的第三部分和我2007年的论文特别像。”

在李向东看来,田刚论文的第三部分有许多地方“大段抄袭,甚至一字不差”。“这种把别人的劳动成果窃为己有,并且提交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行为,性质恶劣,在以往历届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上还不曾有过。”

第十二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结束不久,田刚的论文《“名士气派”与“脱胎换骨”》还于2014年11月被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6期中,第二作者署名为其学生杨文学。李向东证实此文和田刚在第十二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几乎一模一样。

李向东说:“按照别人的思路、框架结构、行文风格,所要做的只是按照文章引文的线索,再去查对增加引文,这还叫论文吗?”

丁玲研究会:取消出版田刚论文

李向东告诉澎湃新闻,他没有和陕西师范大学或田刚直接联系,而是于2014年11月底找到了研讨会主办方之一“中国丁玲研究会”,并向研究会会长王中忱、副会长涂绍钧等人寄了举报信。

在举报信中,李向东说“两位论文作者,一位是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是在读的博士研究生,这种行为,不仅玷污了‘教授’、‘博导’、‘研究生’的名誉,也严重影响了师范大学的声誉。”

2015年11月30日,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涂绍钧向澎湃新闻证实自己确实收到了李向东的举报信。“我们经过核对后证实(田刚的论文)有抄袭之嫌,所以常务理事会已经决定取消将其会议论文编入研讨会的正式出版物。” 涂绍钧还表示田刚本人不一定知道此事,“我们没有通知他。”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丁玲研究会成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丁玲学术研讨会办到第十二次,此前还从未遇到过“问题论文”,目前收录与会者论文的正式出版物《第十二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尚未结集出版。

1946年7月,丁玲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队,先在怀来辛庄,后到涿鹿县温泉屯主持土改。

田刚:视李的论文为丁玲史料,绝不是抄袭

12月2日,田刚回应澎湃新闻。他称,“写作该文时,李文是拙作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李文发表在《新文学史料》上,拙作是视其为‘史料’采用的,对此,拙作在‘参考文献’中对已明确注明。”

“李向东先生的夫人王增如女士是丁玲生前的秘书,拥有史料的先天优势,李文首次将丁玲延安整风日记整理并公诸于世,为后来者提供了丁玲在延安的重要史料。后来者只能依据该文来阐释,拙文阐释时与李文有‘雷同’是自然的,怎么能脱离或超越文本任意发挥呢?”

田刚表示,行文中确实参考了李向东的文章,但所谓的“雷同”之处多是史实的描述之语,而这些“描述之语”所据的史料,多为研究延安整风历史的学者所常见。

最后他强调,《“名士气派”与“脱胎换骨”》有自己的视角、思路和持论,与李向东的论文完全不同。他提及自己对李向东、王增如先生的丁玲研究一向心存敬意。“他们的著作,尤其是他们所提供的丁玲史料,对于我之认识丁玲帮助极大。”

“拙作本是我的新著《鲁迅与延安文艺思潮》的一章,该书积十年之功写成,其中的多篇文章都已经见诸媒介,且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田刚说,“在写作中难免会有失范之处,但可以肯定绝不会是抄袭之作。”

针对田刚“史料出处均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加以注明”的说法,澎湃新闻记者经核查发现,在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论文版本中,“注释”中虽有对几处内容进行“转引自王增如、李向东《丁玲年谱长编》”这样的说明,但没有提及李向东的《最难挨的一年》。

对此,田刚回应称,“因为拙作曾在文中三次标明李先生编著的《丁玲年谱长编》。而且《丁玲年谱长编》出版于2006年,李先生的文章发表于2007年。这也就是说,李先生文章所据史实大都采自自己的《丁玲年谱长编》。根据学术惯例,引文一般最好引自最初版本,所以就标注了《丁玲年谱长编》而没有特别标注李先生的《最难挨的一年》。”

但李向东告诉澎湃新闻,《最难挨的一年》的内容根本不是“采自”《丁玲年谱长编》,“《丁玲年谱长编》是2006年1月出版的,而那时还没有发现丁玲1943年的日记。有关丁玲1943年的内容在《年谱》就只出现过两页。”在他看来,田刚与杨文学是在对《最难挨的一年》极力回避。

田刚、杨文学论文《“名士气派”与“脱胎换骨”:延安时期丁玲的精神蜕变》的参考文献

另外,在田刚与杨文学于文末标出的34条参考文献中,澎湃新闻记者也没有看到李向东的《最难挨的一年》。但第31条参考文献提到了《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4期的另一篇文章《丁玲:在中央党校一部的日记》。澎湃新闻记者通过查询《新文学史料2007年1-4期总目》发现,该文与《最难挨的一年》两篇文章被同时收入。

《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4期

对此,田刚回应,“拙文之所以没有标明李向东《最难挨的一年》,是因为写作时将李向东的文章视为与《丁玲:在中央党校一部的日记》一体(因为重点阐释的是丁玲日记,一查丁玲日记自然就会看到李向东的介绍文章)。”但他也承认,没有特别标注李向东论文的题目,也算一个技术上的失误,以后在出版专著时会特别补救。

田刚说,“无论如何,鄙人绝没有忽视或剽窃李先生文意的动机。”但李向东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附】论文部分比对

(注:红色为田刚、杨文学2014年论文中“雷同”部分,蓝色为李向东2007年论文的内容。黄色部分也为“雷同”部分,但田刚、杨文学在文末以其他材料作为其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