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雾霾里的民意

2015-12-02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12月1日前半夜,5级西北风抵达北京,连续五天笼罩在京城上空的重度雾霾向东南方向移去,北京城终于重见蓝天。

自2012年采用PM2.5标准测量空气质量以来,雾霾与春季的沙尘暴一起,成为困扰中国中东部地区长江流域以北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为此展开的研究,开具的“药方”,大到产业转型升级、立法修法,小到改进炊事工具,不胜枚举,但面对雾霾,政府部门和公众似乎还是束手无策,希望仍在“刮风”。

从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经验看,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效,也绝不是政府、企业、公众单方面的努力所能成功,而是多方协力,多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公众对雾霾的容忍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雾霾治理成效。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代议制下,政府的重大公共决策代表着广泛的民意,如果民意游移,那么尽管政府公共决策高瞻远瞩,执行过程中也会嫌麻烦而大打折扣;如果民意并不坚决,那么面对任意排放污染物的公司企业,就会睁眼闭眼,放纵其为非作歹;面对雾霾,民众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未必愿意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在这次长时间的雾霾事件中,受害地的交通一如既往,早晚高峰时段,很多路段被小汽车堵得水泄不通。有多少自驾司机因雾霾而自觉改乘公交地铁以减缓废气排放?一个可悲的现象是,至少相当部分公众对雾霾的态度,仅限于文字调侃和咒骂,而并不愿意为减少雾霾出点力。受害者心甘情愿在扮演加害者角色。

不可否认,文字调侃和咒骂表达了对雾霾的厌恶之情,施以政策和法律引导,他们会成为治理雾霾的同路人甚至主力。

还有那些在重度雾霾里和着《小苹果》旋律翩翩起舞的人士,他们用肢体语言向世人说明:我们不在乎雾霾。治了,当然好;不治,也无所谓。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种“护短”心态,电影导演贾樟柯在新浪微博上讲述他的遭遇:去年拍环保广告,胡同里突然冲出几个大妈大爷,高声嚷嚷:“他们在拍咱们的雾霾,快把摄像机扣下来。”这种护短心态虽然不多见,但其背后不让旁人揭示和聚焦问题,根本上不愿意解决问题的心态,却并不罕见。

发达国家丰富的治霾经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已经重新修订并即将于2016年1月1日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些可贵资源为治理雾霾提供了可能性。而有着民意对雾霾无动于衷、不在乎甚至刻意袒护,则是一种不良反动,它不仅使相关政府部门在执法时会因压力不足而存在“懒政”,对公司企业这种污染源的监督也易流于形式,而且自己也会心安理得放纵雾霾在身边产生,那么所谓治理雾霾,弄不好真就是个玩笑。

空气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只有当所有人都有清醒的保护意识,空气质量的提升才有指望,现在看,无论是行动还是意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