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痕迹〡中国还要在“Double—D”的路上行走

简容
2015-12-04 17:3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人们越来越多地以“陷阱”二字来表达担忧。而说到“陷阱”,又不免流露出些许受骗上当的怨怼。

“陷阱”之一在于债务。不少人认为,中国经济负债规模扩大,通缩压力不断增加,亦即面临“债务-通缩”的陷阱。

实际情况呢?

当前,对于中国债务问题用得最多两个指标是:债务总规模(即包括政府、实体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债务余额)和负债率(即债务总规模与GDP的比重)。

对于债务总规模,各界都有自己的算法,这里我提一个简单的方法——由于当前中国的融资体系仍以商业银行体系为主,所以非金融部门(实体企业、居民和政府)的债务规模大体上就是商业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规模。当然,这个方法在精确度上不高,但不影响对债务在方向和体量上变化的观察。另外GDP平减指数(GDP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的差)则是被认为涵盖范围最全的物价指标。

明确了指标和算法,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最强时期,经济和债务的情况。从1949年建国至今,中国经济只出现过一次连续五年GDP实际增速超过两位数的时期,即2003年至2007年。这期间,中国经济总量接近翻番,GDP由2003年的13.7万亿增至2007年的26.8万亿,实际平均增速为11.66%。银行业总资产则由27.7万亿增至52.6万亿,同样也接近翻番。而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总体负债率基本稳定,银行业总资产与GDP的比值稳定在200%左右。数据显示,经济运行的强劲,并没有出现信用的快速扩张,所以全社会的负债只是和经济增长亦步亦趋。

再来看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情况。2008年至2014年,中国GDP由31.7万亿增至63.6万亿,同样是翻了一番;但与此同时,银行业总资产已经由62.4万亿增至168.2万亿,增幅高达270%;GDP的实际平均增速已经回落至8.8%。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负债率快速上升,银行业总资产与GDP的比值由危机前的200%左右升至260%以上。还有就是GDP平减指数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的平均水平在6%左右,而危机以来该指标则是一路下滑,今年更是已经跌至0以下了。看来,当前中国的情况确实是,债务不断增加、通缩压力不断增大、经济下行势头未减。所以,对于中国面临“债务—通缩”陷阱的担忧一定不是杞人忧天。

奇怪了!经济运行疲弱了,信用反而却出现了异常扩张,全社会的负债规模一路上行。如果未来这一趋势继续延续的话,中国的债务链条会进一步滑向“以债化债”的局面,以致最终债务扩张不下去。那么对于债务人而言,只能通过售卖资产的方式获取现金流还债负息,而对于债权人而言,则是会拼了命的把自己对外的融资回收。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债务人越快速出售资产,资产价格的缩水速度也就越快,进而导致用来抵押融资的资产价值变得脆弱,债权人也越来越不安,自然也会加速回收融资。最终的局面则是,经济运行面临越来越紧张的信用环境,下行的压力进一步放大。

实际上,这样的局面已经露出了苗头。

这里插一句,为什么美国在这轮危机中,同样也是信用扩张,但经济却逐步好了起来呢?

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和美国反危机下的信用扩张路径不一样——美国通过政府债务的扩张,来对冲危机冲击下的微观经济层的自动债务收敛,进而维持其全社会的信用环境不因危机而出现快速大幅的下降。现在,它的经济好了,微观经济层面出现信用的“真”扩张了,美联储的加息也就箭在弦上了。

而我们的反危机扩张,则是在宏观和监管的共同作用下,微观层直接来了个逆周期信用扩张。结果就是,我们确实实现了率先复苏,但也留下了现在这样的局面。或者换而言之,危机以来我们的信用扩张是“半真半假”

现在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始终绕不开政府对冲性的债务扩张这一环呢?

所以,我说中国还要在“Double—D”的路上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第一个“D”是经济降速,即Decelerate;第二个“D”是指政府债务的增加,即Debt。当然,这段路走好了,比如说结构调整实质性推进了,新的增长点出现了,那么结果没准是一个好D——Developing。就像美国。但若没有利用好“Double—D”争取出来的时间,那么未来就是一个更坏的D在等着我们——经济会Down,就像欧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