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前员工网曝过度利用实习生,优步称一直守法已提起劳动仲裁

澎湃新闻记者 李继成
2015-12-06 15:0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优步方面12月5日表示,优步(中国)一直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今后也不会改变。 东方IC 资料

“Uber(优步)广州最高峰时,实习生和正式员工的比例是7:1”“平均每个实习生每天激活100个司机账号,回复100封司机/乘客邮件,工作负荷每天10小时;最辛苦的实习生每天审核并激活400个司机/车的资料,工作负荷15个小时(用他自己的话,‘一天下来手都是抖的’)”……近日,自称优步前员工的网友“果冻的勺子”发帖《我为什么被Uber追杀——500亿估值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称优步广州的实习生们拿着相当低,而且相当不稳定的实习工资,每天超负荷地工作,承担了优步绝大多数的线下劳动,得不到基本的职业保障,价值“榨取”完成后就被随意遣散。且有人大学毕业之后仍然留在优步继续“实习”,却没有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

“果冻的勺子”表示:“在O2O的法则里,仅仅几个人,就能撬动一座一千万人的城市?英雄式的美国梦传播,掩盖了背后的血泪事实。”

优步方面12月5日表示,优步(中国)一直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今后也不会改变。而且因为该员工涉嫌竞业禁止的有关规定,目前公司已向劳动仲裁机构提起劳动仲裁。

发帖人:因为理念、做法的不认可而离开

“果冻的勺子”表示,自己今年夏天到优步广州任职,但几个月后就离职了。

对于离职的原因,“果冻的勺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主要是优步的理念和自己不和。“尽管工作的机会还不错,但对他们的一些做法并不认同,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他表示,自己刚入职的时候正好有实习生变动,他们把很多实习生分到了一个“激活组”,其中有一些已经从学校毕业。“这些实习生几乎每天24小时干激活司机账号这个事情,不签合同,也没有基本的保障。我当时就带这个组,一个人带了20多个实习生。”

“这个事对我冲击比较大,感触也很多,感到这个企业的价值观与自己有比较大的距离。这些大学生还只是孩子,怎么能这样对待他们呢。”“果冻的勺子”说。

对于优步方面认为其涉及竞业禁止,而向劳动仲裁机构起诉,“果冻的勺子”表示,自己没签过竞业协议,而且自己的岗位也不涉密,不符合竞业的法律要求,优步也没有支付过任何竞业补偿,或在员工离职前后提及过有竞业补偿。“竞业禁止条款签订的对象应该是高管或技术骨干,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员工,竞业禁止条款也不适合我。”

优步(中国):我们一直遵守法律法规

对于“果冻的勺子”帖子中的一些说法,优步(中国)方面表示:“第一,我们一直并将继续严格遵守中国已有的和未来的任何法律法规,这是公司扎根中国的根本原则,不会改变。第二,我们一直关注一些竞争对手对我们员工的强烈兴趣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拉拢手段。发帖人作为公司前员工与公司订立的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竞业禁止,公司也在其离职后提出上述禁止,并严格履行了相应的补偿义务。但他无视其自身作为劳动者的法律义务,在竞业限制期内加入竞争对手工作,是对最起码职业道德和法治规则的藐视。公司为此提起劳动仲裁并要求赔偿相应损失,并无不妥。案件现已被有关劳动仲裁机构受理并将择日开庭。”

优步(中国)企业传播总监王以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对于到优步实习的大学生,我们会事先告诉他们实习期间会有经常需要加班的情况,并尊重实习生的选择。

他说:“我自己以前也经常带实习生,对于创业型的互联网企业,说是8小时工作制,但说实话又有几家能做到?加班也是个普遍现象,并不是说我们故意要延长劳动时间。我们不存在违规的地方,如果有的话,他们可以进行投诉或提出仲裁。”

对于“果冻的勺子”帖子的内容,网友“阿特洛波斯”称:“感觉这套路似曾相识,我们行业也很多这样的,玩实习生呗。理论上这样的个案是可以试着找一下劳动仲裁的,但从根本上分析,在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的供需对比下,那些用人单位的心态就是,你不愿意被玩啊,在后面排队的多了去了。”

网帖节选

我为什么被Uber追杀——500亿估值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果冻的勺子 发布于2015年12月4日 14:18)

为了不失公平性,开篇坦白。题主曾经为Uber的OperationCoordinator,中文名“运营助理”。现在被老东家“追杀”,变成了Uber的被告,事由是违反竞业协议。Uber认为我作为组织架构最底层的运营助理角色,带走了大量公司的机密和核心技术跳槽竞争对手公司。拿到开庭通知的一刻,我才知道自己竟然有这样的本事,对于一个估值500亿的公司竟构成了如此的威胁。

题目很大,但是落脚点很小,我只想谈谈我心目中Uber 500亿估值背后的英雄。

O2O成功的一个核心因素在于“地推”,应该已经是业内的共识。当我们在讨论阿里的时候,强大的“地推”团队永远是绕不开的重要议题(编者注:“地推”即地面或线下推广人员的简称)。当我们在讨论美团大众合并的时候,“地推”力量也被抬到了影响高层去留的决定性因素。当我们讨论饿了么的时候,5000人的“地推”和配送团队被认为是饿了么估值的重要资产。当我们在讨论Uber的时候……等等,他们好像一直在鼓吹自己的精英团队的概念,2个人启动一个城市,20个人做到每天20万订单,200个人对抗整个中国的打车软件……“地推”?哦,Uber不需要。

然而,这真的是真的吗?题主坐标广州,只谈所见之事,不妄加揣测。

Uber在广州巅峰的时候一周注册5万个司机,一天7000多个司机,正式员工20人,负责运营的只有8个人。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激活一个司机从审资料到平均3分钟,7000多个司机按20个全职员工,每人每天要激活350个司机,不吃不喝像机器一样激活司机账号,每个人要工作18个小时。除了司机账号激活,每天还有大量的司机问题邮件要进行回复,Uber广州的一个特色是线下注册网点,当时每个网点还要有Uber人员驻店指导。我承认Uber的员工是一群非常牛逼的人,但是再牛逼,这种需要分身的事情,他们也不可能违反自然规律做到。

那么这些工作是谁来做的呢?答案很简单,实习生。他们承担了Uber几乎全部的线下工作,但却从未出现在Uber的任何报告中,他们是Uber“不需要”的“地推”团队、Uber 500亿估值的幕后英雄。

有一组关于Uber广州实习生的数据:

(1) Uber广州最高峰时,实习生和正式员工的比例是7:1;

(2) 平均每个实习生每天激活100个司机账号,回复100封司机/乘客邮件,工作负荷每天10小时;

(3) 最辛苦的实习生每天审核并激活400个司机/车的资料,工作负荷15个小时(用他自己的话,“一天下来手都是抖的”);

(4) 每个实习生一天工资30元~100元不等,最终结果要看月底考核老板的“评价”,考虑上面说的工作强度,平均时薪不过3-4元钱,为了不让工资看上去那么“可怜”,他们会给实习生每月派发Uber的打车券,而这些月底清零的打车券,也成了影响老板“评价”工资的重要因素;

(5) 实习生转正8人,转正比例不足8%,其余均被遣散。(题主刚入职Uber的第一周,就和4个实习生进行了“离职谈话”,原因是老板们觉得人太多一个个谈麻烦)。

总结下来,Uber广州的实习生们拿着相当低,而且相当不稳定的实习工资,每天超负荷地工作,承担了Uber绝大多数的线下劳动,得不到基本的职业保障,价值“榨取”完成后就被随意遣散。

Uber在外国的骨干力量是Dops(运营经理),他们的人数和承担的工作都是公司的主要力量。一个城市可能有20个Dops,只有5、6个运营助理,再加非常少量的实习生。而在中国,情况完全相反。

我们来谈谈另外一个问题——非法用工。继续补充上面的数据:

(6) 当时题主在的运营部门一共50个实习生,据题主了解,签订劳务合同的人数为0;

(7) 其中7月份大学毕业之后仍然留在Uber继续“实习”的有13个人,比例达26%,他们当中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或者劳务合同的人数也是0。题主不是法律专家,但是对于毕业生,不签订任何劳动或劳务合同,在国内应该是违反了劳动法了吧。

当时在题主的提醒下,老板们紧急辞退了一批已毕业学生(因为这件事题主提出,所以最后也是题主去找实习生谈话)。即便如此,也并没有将“非法”的实习生全部辞退,原因是他们中有些人工作还算给力,走了的话事情就没人做了,用老板的话,“他们得要找好交接才能走”。题主9月份离开的时候,依然有3位已经毕业的实习生在等待新人交接,而他们中实习时间最长的已经有5个月。依然保持着“非法”的身份,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任何劳动保障。

当我们在谈论Uber 500亿估值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疯狂的资本会傻到把仅仅一个绝妙的idea推到这么高的价格?在O2O的法则里,仅仅几个人,就能撬动一座一千万人的城市?英雄式的“美国梦”传播,掩盖了背后的血泪实事。

当我们在谈论Uber 500亿估值的时候,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

当这些一天都没接触过司机、也没处理过乘客投诉的职业经理人们被包装成高大上的商业精英、成功人士的时候,有谁关心过那些被欺骗、被责难、被当做廉价劳动力榨取之后无情抛弃的实习生们?

最后,如果碰巧有司机师傅看到这篇文章的话,我也想说明一下,当年你们在优步司机之家对他们质问、发难、辱骂甚至威胁人身安全的对象,不是十恶不赦的资本家,他们只是一个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连大学都还没有念完,每天拿着50块的工资,在办公室一站整整一天,晚上回去还要加班回复师傅们的邮件到深夜两三点,根本连参与公司决定的资格都没有,就这样被推到了最前线,代替背后的决策者承担了各种各样的指责和危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