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赫芬顿邮报》选出2015年18本最佳小说

周欣祺/编译
2015-12-10 18:0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2015年有不少激动人心的新书,有的读起来酣畅淋漓,有的则需要慢慢品读。这些新书中,有些差强人意,但令人惊喜的作品占据多数。这些新作题材和风格多样,科幻、猎奇魔幻现实主义、回忆录、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在用不断变幻的文学景致将人卷入一个又一个冒险旅途。眼看年关将至,我们对未来的新书翘首以盼,但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年度的作品,以下就是《赫芬顿邮报》的作者们挑选出来的18部虚构作品。

1.《欢迎来到布莱格斯韦尔》(Welcome to Braggsville

BY T. 杰罗尼莫·约翰逊(T. Geronimo Johnson)

约翰逊的新作《欢迎来到布莱格斯韦尔》与“黑人的生命也要珍惜”(Black Lives Matter)这一运动同年,作为一部针对美国南方地区种族问题的讽刺之作,可以说是恰合时宜。主人公阿隆·达文波特是个不谙世事的白人男孩,出生于佐治亚州一个有名的小镇,迫不及待地想要快点逃去伯克利大学。到了伯克利之后,他和另外三个背景迥异的孩子——咄咄逼人的马来西亚籍喜剧演员路易斯、来自美国中西部的空想社会改良家坎蒂丝,以及住在市中心贫民区急切渴望成功的查理,成了好朋友。阿隆无意中向他们透露了自己的家乡每年都会以表演的方式重温美国内战,于是这帮年轻人决定利用假期实施一项抗议性的捣乱计划。尽管阿隆相信故乡的用意并不坏,但这群意气用事的年轻人最终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欢迎来到布莱格斯韦尔》通过黑色幽默的口吻描述一个悲剧,以此撕开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伪装,无论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在以同样的方式将种族问题引向更丑恶的真相。
2.《命运与躁动》(Fates and Furies

BY 劳伦·格罗夫(Lauren Groff)

这本书被称为文字版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但其实远远不止如此。劳伦·格罗夫的小说讲述了一桩以幸福开场的婚姻,丈夫洛托热情奔放,妻子玛蒂尔德勤奋内敛。从洛托的角度看来,他们的完满婚姻得益于奇迹般的魔法,但又总是有点儿戏剧性。而在玛蒂尔德看来,忙碌于日常的琐碎虽然是一份乐差,但她仍觉得对丈夫的爱受之有愧。作者格罗夫通过不断切换叙述视角来呈现真正对感情起到维持作用的,除了那些亲密时刻,还有彼此的秘而不宣。

3.《你也可以拥有像我一样的身体》(You Too Can Have A Body Like Mine

BY 亚历山德拉·克利曼(Alexandra Kleeman)

这个书名看上去对克利曼的目标读者似乎并没有亲和力。这显然不是一本关于节食减肥的书,也不是一本奇幻思维手册,不太像《秘密》(The Secret),而更多的是德里罗(DeLillo)和品钦(Pynchon)的风格。主角A和室友B一起住在某个不具名的城市,A打发时间的方式要么是和男友C一起看电视,要么就是和越来越离不开她的B一起吃棒冰。而C开始不厌其烦地劝A和他一起参加一档关于反乌托邦情侣的节目,但A对Kandy Kakes(一款巧克力海绵蛋糕)广告的痴迷程度甚至超过了对节目本身的兴趣。克利曼通过描写身体形象、大众媒体、消费主义,以及我们与彼此、与身体、与食品之间互相折磨的关系,用这部炫目的小说将读者引入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那个世界的规则虽然不同,但和我们分享着相似的痛苦。

4.《爱与电子乐的沙皇》(The Tsar of Love and Techno

BY 安东尼·马拉(Anthony Marra)

类俄国文学小说容易让人联想到胡子邋遢的男性角色(往往是两种典型形象),还有那些不满于时代与社会约束的女性角色。安东尼·马拉的新作也在这些优美宏大的小说之列。小说背景设定在车臣战争期间,作者通过极具情感张力的笔触叙述了一系列围绕着后冷战时期动荡与孤立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包括,一位负责修复的艺术家,因为革命性的行为而成为国家的敌人;一个沉醉于人工湖的欢乐回忆的男人;以及一位紧握着口袋里的自制录音带的被俘士兵,那是来自他兄弟的礼物,支撑他等待渺茫的生机。

5.《艾伦之书》(The Book of Aron

BY 吉姆·谢泼德(Jim Shepard)

谢泼德一直以来都以短篇小说集出名,这有赖于他超乎常人的研究技巧以及对历史细节的好奇心,但他最新的小说关注的是一个不寻常的人物:雅努什·科扎克(Janusz Korczak),他曾在纳粹华沙犹太人区经营一家孤儿院。故事的叙述者艾伦是在孤儿院避难的小男孩,举目无亲的他经历着那些远远超出他理解的事件,科扎克则竭尽全力试图引开纳粹的视线。《艾伦之书》简朴、深刻、令人动容,又富有幽默感,是大屠杀题材中少见的不以还原历史为己任的、而是真情流露的杰作。

6.《脱销》(The Sellout

BY 保罗·比蒂(Paul Beatty)

保罗·比蒂是一名诗人,这一点在他具有抒情气息的词句中显露无遗。他的小说《脱销》是一部针对美国种族问题的幽默讽刺之作,叙述者是一名学历过剩的失业青年,他回忆着自己作为其父关于边缘社会的实验对象的经历,也正是这一经历塑造了他对人类交往问题的思考方式。当他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家乡狄更斯(他称之为“农业贫民窟”)从地图上被删去的时候,他提出抗议,要求平等。为了吸引当权者的注意,他在当地的一所高中展开一场激进的种族隔离,此举最后将他送上了最高法院,富有幽默感的场景其实微妙地隐射着美国的种族问题。

7.《我牙齿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Teeth

BY 瓦莱里娅·卢塞利(Valeria Luiselli) 克里斯蒂娜·麦克斯威尼(Christina MacSweeney)/译

这本薄薄的小说是一个关于故事的故事:我们为什么创作,为谁创作,有何价值,以及故事是否能够决定我们是谁。叙述者海威将这个故事视为他的牙齿的传记,他出身贫穷、婚姻不幸、离婚后又见不到自己的独子,梦想着有一天能负担得起植牙的费用。他以投身拍卖为人生转折点,自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拍卖师,并用积蓄买下了一颗据说属于玛丽莲·梦露的牙齿,然后植入自己的嘴里。但随着故事的展开,海威的大放厥词一方面构成了一部精彩绝伦的自传,另一方面又使得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明。作者卢塞利在翻译时与译者麦克斯威尼紧密合作,在行文中注入了她对幽默的敏觉以及不着痕迹的抒情质地,这种心灵上的共鸣直到小说的最后一页依然掷地有声。

8.《迷失孩子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Lost Child

BY 伊莉娜·弗伦特(Elena Ferrante)

作为该系列的最后一本书,《迷失孩子的故事》是为那些不太热衷于系列书籍的读者准备的。故事描写了叙述者莱娜和聪明但麻烦缠身的知己与同谋莉娜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友谊。尽管两人的成长环境相邻,但人生道路却渐行渐远:莱娜选择了一条传统的求学之路,而莉娜选择的是家乡人心目中的“成功之路”——结婚,在自家开的鞋店工作。莱娜回忆起过去在那不勒斯的种种悲喜往事,从追求爱美的权利,到各种心怀鬼胎的恶作剧。这部作品导向狄更斯式的社会评论,也是一次针对人与人交往究竟具有多少力量的考验。

9.《帝国:一个虚构的南海故事》(Imperium:A Fiction of the South Seas

BY 克里斯蒂安·克拉赫特(Christian Kracht) 丹尼尔·鲍尔斯(Daniel Bowles)/译

《帝国》于2012年在德国出版,一时曾引起轰动,今年终于在美国上架发售。小说虚构了一个名为奥古斯特·恩格尔哈特的男人的一生,他在1902年游历至德属新几内亚,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太阳崇拜会,即热带地区的果食主义社区。这位瑞士作家笔下的恩格尔哈特坚信人类应该只吃椰子,但他建立社区的想法最终却落了空,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营养不良。《帝国》深入探讨了这种完全弃绝社会和传统饮食的极端心理,借此讽刺西方白人社会通过向异域社会迁移来寻回自身纯粹性的倾向,以及这种殖民行为背后故作斯文的种族主义。克拉赫特用辛辣的文笔展示这种荒谬的、过度智能化因而错乱的理想主义,比如主人公为选择椰子作为唯一的神赐食物所作的辩护那一章节。《帝国》病态然而幽默,古怪然而又深刻,可以说是不容错过的南海恐怖故事。

10.《被埋葬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

BY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石黑一雄喜欢用简朴的文风创作介于奇幻国度与社会评论之间的寓言体故事,对于喜欢这位英籍日裔小说家的上一部作品《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的读者来说,一定也会对《被埋葬的巨人》大加赞赏。这本小说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妇游历至一片雾气迷漫的中世纪土地,当他们试图厘清关于儿子的记忆时,一场被遗忘的战争以及用来压制这些记忆的装置重新浮出了水面。石黑一雄用他充满智识性的笔触让读者去相信艾克赛尔和碧翠斯的故事的真实性,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还出现了龙。

11.《小人生》(A Little Life

BY 柳原樱(Hanya Yanagihara)

柳原樱的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悲剧故事,在评论界和各类奖项上均表现不俗,因此可以确定:这是一本不容忽视的书。故事围绕着裘德——一名害羞的愁苦律师,威廉——一名英俊的演员,J.B.——一位野心勃勃但偶尔残忍的艺术家,以及马尔科姆——一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这四个人物展开,四个好友从刚刚离开校园搬到纽约,到逐渐成长,最后收获成功和幸福,然而裘德却开始屈服于过去羞于谈论的创伤之中。试图在这部小说中寻找现实主义的痕迹是徒劳的,《小人生》作为一出现代悲剧,在人性最极致的高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与经典古希腊悲剧相齐肩的程度。如果有一小部分读者能够理解裘德的经历中所包含的恐惧和伤痛,那么也就能理解悲伤的真谛。《小人生》用切肤般的笔触邀请读者一起想象一个人要想从伤痛的经历中缓过来,是多么艰难而又漫长。

12.《前来拜访的特权》(The Visiting Privilege

BY 乔伊·威廉姆斯(Joy Williams)

没有人能够像乔伊·威廉姆斯那样用朴实而又幽默的笔触描写家庭场景,她的短篇小说似乎总是在为人类需求辩护的同时进行批判。《前来拜访的特权》集结了威廉姆斯的新旧小说,她以往的作品总是以幻想破灭的女性叙述角度传递幽默的想法,而最新的作品则趋于简练并带有新闻式的沉思。她的每一个故事都关注潜意识,并表达与动物和孩子共度时光的欢乐,以及对用字面语言争吵的大人的嘲弄。威廉姆斯为如今由事实驱动的媒体习惯提供了一个及时的范例,她尽全力去说不可说之事,并为不可分析之物注入新生。

13.《在一万个事物之中》(Among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BY 茱莉亚·皮蓬特(Julia Pierpont)

在皮蓬特这部精心设计的处女作之中,没有一个词语是多余的,讲述了一个家庭由于丈夫的出轨正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故事始于两个孩子——刚开始具有阅读能力的年纪——发现了一个装有父亲与情妇信件的盒子,由此引出母亲的角色。当这位母亲在接下去的几周内试图用最无害于孩子和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件事的时候,身为艺术家的父亲却深陷于一次失败的画展,无法走出自哀自怜的状态。《在一万个事物之中》带着对人性的真知灼见,用冷静的笔触向读者展示家庭中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有着左右全局的力量。
14.《疗愈自杀》(A Cure for Suicide

BY 杰西·鲍尔(Jesse Ball)

杰西·鲍尔这部风格化的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带有游戏性质的思想实验逐渐变成一场关于悲痛、创伤与复原的冥想。鲍尔的写作生涯始于诗歌,《一旦开始沉默》(Silence Once Begun)便出自他手,注重词语的韵律,以及未被说出的内容所暗含的力量。这部反乌托邦小说也是如此,开场是测试员与被试者之间的对话,被试者正在重新学习如何说话、如何社交。随着鲍尔用文字娓娓道来,故事也层层展开。

15.《在国家之中》(In the Country

BY 米娅·阿尔瓦(Mia Alvar)

米娅·阿尔瓦的处女作,一本短篇小说集,关注的是生活在沙特阿拉伯或纽约的菲律宾人的日常生活。短篇小说集通常难以避免良莠不齐的情况,往往全靠标题故事独撑场面,但阿尔瓦极其敏锐地将所有故事流畅地串联在了一起。她用一个又一个故事挖掘出一条深邃的主线,而不畏惧于呈现残酷的一面,甚至有时出于某种义务般地将笔下的角色抛向坎坷的命运。阿尔瓦这些出色的故事和她不断如泉涌般的才华,证明了她无疑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

16.《孩子们小小的背》(The Small Backs of Children

BY 莉迪亚·尤娜维奇(Lidia Yuknacitch)

读尤娜维奇的小说,就像经历了一次在私人空间和政治公共空间间穿梭的旅行。在《水之年表》(The Chronology of Water)中,她把幻想的元素融入了自传;而在这本《孩子们小小的背》中,她又用自己私人生活的场景为科幻故事做点缀。这部小说以一张获奖照片为线索:它对东欧女孩被暴力充斥的日常生活漠然处之,却是西方世界公认的摄影报道界的一大壮举。以这张照片为中心,凝聚了一系列的人物(主要是艺术家),他们决心为这个女孩做些什么,而不仅仅停留在思维和口头上。

17.《主妇》(Hausfrau

BY 吉尔·亚历山大·埃斯巴姆(Alexander Essbaum)

尽管《主妇》是一部处女作,它却已经表明埃斯巴姆绝对会成为名作家——也许这得益于埃斯巴姆本身就是一个诗人。她对语言力量的兴趣在这个看似庸俗的、关于一个女人厌倦与不忠的故事中体现了出来。故事的主角安娜·贝茨(Anna Benz)生于美国,与她的瑞士丈夫布鲁诺(Bruno)生活在苏黎世的一个富裕郊区。多年以后,她对当地的语言仍感陌生,只能通过上课来逃离家庭。无聊和自我毁灭的冲动促使她陷入一系列的婚外情,愈发疏离了家庭。在她自己的头脑中,在她与心理医生的对话中,她用自己的母语描述自己的罪行并进行申辩。小说逐渐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局,预示着她将为自己自私的行为付出代价,而这付出代价的方式却是出人意料的。

18.《金牌柑橘》(Gold Fame Citrus

BY 克莱尔·韦恩·沃特金斯(Claire Vaye Watkins)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克莱尔谈到了她的第一本小说,一部专为那些认为“反乌托邦”这个词有点庸俗的读者们所写的反乌托邦小说。“我想写这样一些角色,他们自己厌倦了那种叙事方式。”她这么说道,并表示启示文学大多源于人类的自我主义。因此,《金牌柑橘》的主人公露茨·邓恩(Luz Denn)既不是一个拯救全人类的英雄,也谈不上有什么抵御自然的神力。她是今年的科幻小说中最具人性的角色之一,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爱受恭维、自私、缺乏安全感。我们可以看到她磕磕碰碰地成为一个母亲,最后又变成一个危险的狂热信徒;这个好莱坞式的惊险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社会的压力是怎样加之于人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