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环保组织献策根治雾霾:以国控标准联网监测地方重点排污企业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2015-12-11 14:43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自11月开始,雾霾在北方一路掠进,先“攻陷”东三省,再“拿下”华北平原,迫使北京、河北邢台等多地启动红色预警。而据预报,12月份还将有几轮雾霾过程。

中国治霾多年,雾霾至今却仍然如此严重且来的如此频繁,除了特别不利的气象条件外,过去治理污染的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治理的力度是否足够,再次引起了公众关注。

12月9日,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信息公开部部门经理阮清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目前已有3000多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行监测数据基本做到实时公开,但还有更多的工业企业、燃煤电厂因为“不够格”没成为国控污染源,其排放数据没有向公众公开,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

2014年重点排污监控企业。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表示,现在国控企业污染源自行监测公开平台已在各省基本建立,需要向省控企业、市控企业进一步扩展。

马军认为,要根治雾霾,首先要各地诚实面对污染源问题,同时更大范围地公布污染企业排放情况,以便公众参与监督。因为环保部门的人、财、物、力都是有限的,而公众可以成为环保部门的“眼睛”。“但前提是信息必须得公开,不公开的情况下,你想参与也不能有效地参与进来。”

为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阿拉善SEE基金会等十多家环保组织日前发出联合倡议,呼吁全国省、市两级环保部门尽快确定并公布所辖地区的废气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废气重点排污单位应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公开排放信息

这一倡议,实际上也是在响应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表态。

今年3月,陈吉宁就雾霾治理问题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要加强信息公开,让所有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阳光下,让每个人成为监督者,动员全社会共同治霾。

雾霾盘踞中国上空久治不愈,环保组织的这次联合倡议,能否成为一股吹散雾霾见蓝天的劲风,值得期待。

“我们还不知道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哪里”

澎湃新闻:为什么要在北京启动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情况下发起这个倡议?

马军:这个倡议实际上我们很早就开始准备。我们可以看到进入11月以来,雾霾的形势相当严峻。前面11个月空气状况整体向好,但进入11月以后扩散条件变得不利,而且非常不利。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北京说他们做了巨大的努力,周边的省份也说他们做了很多努力,为什么没有效果?我认为这里有很大原因是各城还在一城一地地各自为战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通过污染控制、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等十条措施。但在执行时,各地基本上各做各的工作,联防联控没有很有效地开展,包括在识别区域内的源解析工作也都交给各个城市自己去做。由于各个城市都有自己地方的利益和部门的利益,就可能导致选择强调解析结果的某一些部分,最终导致整个源的分析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

澎湃新闻:能举个例子吗?

马军:比如,北京周边某个千万人口的城市,有世界规模的石化产业,有大量的燃煤,但最后的源解析说最大污染源是扬尘。还有的城市源解析说机动车占很大比例。但我们放到整个京津冀这个大的区域看,燃煤和工业废气要远远高于其他的排放源。在这种源解析情况与实际情况不吻合的情况下,我们会把治理雾霾的力度投向另一个方向,我们治理雾霾的效果就会有限。

如果整个京津冀地区的污染源来自工业和燃煤,即使北京施行单双号限行,污染的气团也会使得我们进入到严重雾霾的状态。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区域内的污染源进行识别,然后在这个地区进行针对性的减排。如果它(污染源)减排了,传输到整个区域的污染物就会大大减少,这才能遏制我们频繁发生的区域的重污染过程。

澎湃新闻:这些跟你们倡议的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有什么关系?

马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不知道这些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哪里,目前的公开数据来自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但这些企业毕竟只有大概3200家,这远远不够。

我们都知道身边还存在一些大的排放源、大的烟囱,大家都很疑惑,有的时候感觉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它具体排放什么,排放的量多少,排放的是不是能够达到国家的标准全都不知道。

如果我们对身边的情况不知道,那当然我们对周边就更不知情,大家在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如何去协调一个区域的应急?又如何去协调一个区域的总体的、长期的减排?所以我们才提出了这样一个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的倡议。

向省控、市控扩展时机已经成熟

澎湃新闻:你们的倡议最终想达到怎样的目的?

马军:我们要用一种信息化的手段,去推动实现一个基于环境法治的污染减排。

这一点长期以来没能实现,至今还有很多企业可以反复地超标违规排放。环保部门的执法有时候会受到地方干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话,京津冀区域最大的源头,也就是燃煤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就无法有效地解决。

我们需要让社会参与进来,能够更多地进行监督,给环保部门一个来自于社会的支撑,但是社会公众要想参与的话,前提是必须知情,如果公众都不知情,就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澎湃新闻:现在开始推动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时机成熟了吗?

马军:现在国控的这块基本上每一个省都建立了平台,我觉得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向省控、市控去进一步地扩展。

社会各界对于环境问题,特别是雾霾的治理问题已高度重视,而且大家的重视已从先期的恐慌,包括希望去了解如何自我保护、保护孩子家人,从这个逐渐转向要去解决雾霾问题,希望推动这个问题尽快得到解决这一方向去迈进。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打开思路,把眼界向区域的方向去看,包括政府相关部门。

有的地方以种种理由抵触污染信息公开

澎湃新闻:推动这个事情有多大难处?

马军:信息公开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环境领域是中国信息公开发展最快的,这主要源自在环境问题上有更多的共识,也有更多的信任。

我们在2013年就提出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的倡议,当时定的是可能五年内能够实现。因为这个在世界上也还没有做,中国的环保、环境管理基本上是亦步亦趋地去借鉴西方的模式,但是在污染源信息公开上,我们第一次走到了别人的前面。我们实现了对数以千计的工厂的排放数据实时地公开,可以说让世界都为之惊讶。这一点上,我觉得是相当地令人振奋。

澎湃新闻:地方政府是什么样的态度?

马军:我自己曾经为推动这些公开和多地的环保部门进行过交流,有些得到了令人振奋的回应。一些环保部门认为这就是他们所想看到的,就是他们所希望去做的,因为既然要治理,那就需要公众的参与,只有有了信息的公开,公众就才有可能参与。

这种认识是非常积极的,但毕竟是少数。多数的时候其实还是一些不理解,他们会认为环境治理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公开只是其中很次要的工作,甚至有的地方以种种理由去抵触这样公开。

澎湃新闻:不愿意公开的理由是什么?

马军:几年前,在全国还没有大范围做环境信息公开的时候,当时有一个省份在全国率先做了一个尝试,公开了企业的污染源数据,但只维持了两个月的时间,然后戛然而止了。该省环保部门的人说被上级问责了,问责的理由是说为什么在你们的管理之下会出现这么多的污染企业

澎湃新闻:该问责的不该是企业吗?

马军:对啊,环保部门发现一批企业违反了相关标准,然后愿意去公开,但最后被问责的不是违反法规的企业,而是推动公开的环保人,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以后谁还会去做?后来要不是环保部有一个强烈的统一的要求,恐怕谁都不会去推动了。

马军认为,山东省重点污染源信息已做到实时公开,国控、省控企业都已涵盖,并且山东率先实行了更严格的标准,数据也比较真实。  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 图

澎湃新闻:山东、浙江的环境信息公开做的很好,他们难道就不会有压力?

马军:有啊!我最开始把这些数据整理到我们的手机平台上的时候,我一看有一些忐忑,因为山东公布的排污企业最多、最全,红红的一片。山东的重点污染源信息公开是实时公开,并且有国控也有省控,别的省份可能国控都不全,且山东还率先实行了更严格的标准,数据也比较真实,所以地图上显示超标的企业就更多了。

我当时担心他们的领导会不会也给我压力,但是山东省环保厅的领导跟我讲,这正是他们想看到的,他们治理大气污染的任务特别重,知道这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需要知情,才能够有效地去参与,所以他们说很愿意去进一步推动这些信息的公开,并且回应公众的诉求,但要给这些被举报的企业一个整改的时间。

山东每个月都会“双晒”,既晒企业的环境表现,也晒省厅对他们的监管要求、整改要求。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一旦实时公开信息就可实时监督污染企业

澎湃新闻:监测数据实时公开这么重要?

马军:如果没有实时的公开,拿到的数据都有相当的滞后性,这样的话,公众如何能够确切地、及时地去了解它的情况?

从2014年开始,公众可以看到国控企业的数据了,但只有国控企业的数据,对公众来讲,这是相当不够的,因为公众很多时候去看“蔚蓝地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全国污染数据监测APP,数据来源于各省市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发布平台)上国控企业的污染公开信息时,会问“我家旁边那烟囱在哪儿”、“它(排放)的数据在哪儿”,没有的话公众会觉得跟自己的相关性不够。

同时在整个区域内,不只是这些大型的企业有问题,那些省控、市控的也可能会存在着相当粗放的排放,虽然每一个的规模小一点,但是他们高度地密集在一些区域,他们的排放影响是不容小视的。一旦有了实时公开,就可以实时监督,有问题我们就可以立即知道,而不用等几个月甚至半年。

澎湃新闻:怎样才算实时公开?

马军:我们是希望看到每小时的数据,因为在大气的监测中,它是可以实现的。目前,部分省份可以实现国控企业的实时公开数据,将来我们希望它扩展到省控、市控的企业,有更多的污染源都会被纳入到这种监控的范围里头去。这样的话,将来再遇到类似的应急情况,这些企业到底做得怎么样,有没有按照当地所宣称的应急的措施去落实?公众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城市之间可以相互监督,这样的话地方保护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间受到相当大的遏制。

澎湃新闻:公众可以做些什么?

马军:环保部门的人、财、物、力都是有限的,但环境问题公众又格外关心,他们可以成为环保部门的眼睛

环境污染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除了在生活中节能、节电、绿色出行外,每一个公民也可以参与到环境决策和管理中间来,但是前提是信息必须得公开。不公开的情况下,你想参与也不能有效地参与进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