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开放“夜公园”遇现实难题,专家:可尝试属地化、社会化

澎湃新闻记者 李继成
2015-12-18 10:5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5年11月7日,上海佘山,市民在上海国家森林公园内散步。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争取全市公园实施常态化延长开放。

“我们小区里的居民与公园里噪声的‘斗争’已经持续了8年,听说今后夜间也要开放,噪声的影响岂不更长?”住在上海闸北公园隔壁的居民叶先生对此颇感烦恼。

不过,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75.6%晚上去公园的上海市民居住在公园附近。但这项调查也显示,对公园周边的居民和管理者来说,噪音的确是公园夜间开放的最大问题,而且管理者认为噪音问题已成为最难协调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宠物入园、不文明现象、管理经费短缺以及夜间设施管理等问题。

上海公园夜间开放始于2011年,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增加了市民夜间休闲的去处。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朱虹霞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对延长公园夜间开放时间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各个公园比较谨慎,其中一个原因是考虑到成本,毕竟夜间开放要有相应的设备和人员的投入。

成本上升:需加大财政投入

目前,上海市、区两级绿化部门管理的公园共有165座。从2011年以来,上海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的公园逐年增加。到2015年,有75座公园(含19个公共绿地)在 7月1日至9月30日延长开放时间,开放时间一般为早晨5点至夜间9点或10点,公共绿地则是24小时开放。

之所以没有在短时间内全部公园实施夜间开放,朱虹霞认为,还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夜间开放,公园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延长,如果采用轮班制,势必要增加人手,因此大部分公园采用的是加班制,以控制成本。而且现在绝大部分公园由区绿化部门管理,夜间公园开放后,管理成本增加了,如果投入不增加的话,公园白天的日常养护管理很可能相应减少,以应对夜间开放时的成本支出。

华东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延长开放时间段内,每座公园保洁人员平均增加3名,安保人员增加4名,管理者增加2名,而像市属的共青森林公园,还需增加4名检票人员。

在完成改造后,2013年10月,中山公园成为上海第一个全年延长至晚间9点的公园。目前,长宁区已有11个公园(绿地)全年延长至晚上9点。

长宁公园绿化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助理陈沈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为适应公园夜间开放,中山公园在改造中提升了基础设施配备,包括新增巡逻车、对讲机、强光手电筒等保障器材,以加强安保巡逻的密度;提高了园内灯管亮度及重点部位的灯光密度,增加园内监控点,扩大覆盖面;在园内水体、山石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区域加装防护栏及警告标志。此外,还改进了安保人员服装、警示牌,使其更直观、醒目。

除了硬件设施的升级,陈沈慧表示,在日常管理上,根据夜间游客量情况,按季节合理安排安保巡逻、厕所保洁等保障力量,确保夜间安全、整洁的游园环境。夜公园开放最初,为确保不发生纰漏和意外,公园内最多每晚设置安保巡逻等保障人员50名。随后,根据夜间公园开放实际情况及游客量,园方将保障人员缩减为20名左右;每晚还指定一名公园管理部管理人员,统筹处理整个夜公园开放期间的突发问题。此外,每天还要巡视并及时修理日间发现损坏的设施设备,确保夜间硬件设备正常使用;开展各类制度培训,提高公园管理人员安全忧患意识;以及闭园时,适当延长巡逻时间,为迷路游客提供咨询、指路等服务。

“中山公园有20万平方米,夜间开放后,由于人员、设备等方面投入的增加,对公园来说,管理成本也上升了。”12月6日,陈沈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根据统计核算,中山公园2014年全年用于夜间开放所需经费超过250万元,其中包括了人员工资、晚餐费、管理材料费、电费、水费、保洁材料费和绿化损坏补值费等。

孔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公园夜间开放,管理上不可能放任自由,目前很多公园采取管养分开的模式,日常养护是有具体定额的。夜间开放后,养护、管理成本都会有所增加,这就需要看各区的财政收入和支持力度,也要看各个公园能否利用已有的一些资产来增加收入。

安全隐患:达不到要求夜间不开放

为掌握公园延长开放时间对管理、服务工作带来的困难和瓶颈,2015年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延长开放时间的公园游客及管理者需求调查与分析》(以下简称“调查”)。

调查显示,39.8%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公园增加或改善的设施是照明系统,其他希望增加或改善的设施还包括安全防护系统、监视警报系统、指示警示系统等。

“其实,这些设施都与公园夜间开放时的安全密切相关。”闸北区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孔伟表示,如果开放时间内公园里出了安全事件,管理者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孔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公园毕竟不是马路,像闸北公园面积近13万平方米,里面有假山、水面湖泊,坑洼地带,不少地方还有台阶,公园内的绿化密度又很高,白天管理能达到要求,但夜间就不行了。而且现在夜间的游客又以退休人员、老年人居多,如果照明达不到要求,很容易出现伤害事件或治安方面的问题。由于达不到夜间开放的要求,闸北公园现在夏季是晚上7点闭园,其它季节则是晚上6点闭园。

有关部门计划在彭浦新村附近的3座公园实施夜间开放,这3座公园分别是岭南公园、彭浦公园和三泉公园。孔伟表示,这3座公园前几年刚进行过改造,像岭南公园是2012年改造的,各方面的硬件设施相对较好,“当然夜间开放前还要增加一些照明及监控设施,夜间公园开放,对管理者来说,安全、治安方面的压力明显增加了。”

噪声扰民:管理者只能劝说收效甚微

“夜间公园开放,对管理者来说,最担心的仍是安全问题,而公园夜间噪声扰民则最难协调平衡。”朱虹霞表示,管理部门也经常收到居民关于噪声方面的投诉,一方面是跳舞、吹弹乐器的人沉浸在音乐和节奏之中,自得其乐;另一面则是有居民反映不堪其扰,而现有的抑制噪声的有关规定又缺乏操作性,管理者只能劝说,收效甚微。

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山公园、闸北公园走访时发现,在公园跳舞广场边都安装有噪声监测仪,显示的数值大都在50-60分贝之间。“如果声音过大,比如超过了70分贝,就会去提醒一下,同时,安装监测仪,更多是希望放音乐的游客能自我控制。”一名公园管理人员说。

除了跳舞的音乐声,公园里也不乏吹拉弹唱的。在闸北公园水边的一处亭子里,一位大爷用萨克斯管反复吹奏着邓丽君的歌曲《你怎么说》,听得出,吹奏者并非科班出生,演奏技巧也不算熟练,不过还是利用一旁的手机开大了音量来伴奏。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已经在闸北公园里吹萨克斯管3年半了。尽管是下午,萨克斯管的声音还是能传出几十米远。

公园里的声音对紧挨着的锦灏小区居民来说是一种折磨。年逾七旬的叶先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几个圈子和角落传来的沉重的低音贝斯和不同歌曲的高音交织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话和休息。特别是这种噪声,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这种噪声,每周七天,从不间断。”

叶先生认为,虽然《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也规定了不得使用“带有外置扩音装置的音响器材”,但这个定义不够明确,因为在公园内噪声扰民的音响器材还有很多,比如有很大功率蓄电池的音响器材。他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责任,协同执法。

此外,在公园夜间开放调查中归纳的不文明现象中,噪声扰民居首,排在之后的是游客间的活动场地冲突和宠物入园。

孔伟表示,如果矛盾多又难解决,会让公园的管理者感到压力大,反而会影响其积极性。如果大家都能自我约束,减少相互间的影响,管理者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无论是夜间开放还是举办一些活动,都能够持续,也有生命力。

【对话专家达良俊】

2015年夏天,受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达良俊带领团队进行了“延长开放时间的公园游客及管理者需求调查与分析”的项目研究。

12月7日,达良俊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时间可以按照不同季节、时段的差异,分季节、分时段、分区域地开放,也可以尝试由传统公园功能向公共开放空间功能转换。“无论是延长开放时间还是功能转换,事先应该进行适宜性评估。”达良俊建议。

过半夜间游客为离退休人员

澎湃新闻:这次调查了多少个公园?

达良俊:目前上海有75座公园延长了夜间开放时间,这次实地调查的有33个,涵盖了市属公园及浦东新区、普陀区、静安区、闵行区、宝山区、长宁区、虹口区、黄浦区、杨浦区等地的区属公园,75座公园的管理方全部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公园游客、周边社区居民、网友及公园管理方。

澎湃新闻:有多少游客会晚上去公园?

达良俊:对公园游客的调查显示,需要公园晚上延长开放时间的游客约占公园游客总量的35%,这35%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早上也去公园。晚上去公园的游客,基本男女各一半;年龄段上,56岁及以上的占到了67.6%,18岁以下的只占到1%;这些游客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和大专,比例占到75.5%;在职业分布上,离退休人员比例最高,达52.8%,其次为企业员工和事业单位员工,学生和军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7%和0.5%。调查还显示,75.6%晚上去公园的游客居住在公园附近,这说明前些年上海提出的出门500米就要有公园(绿地)的理念得到了落实。

仅18.3%的公园申请到专项经费

澎湃新闻:经常有市民反映夜间公园里有噪声扰民的问题,这次调查主要发现了哪些问题?

达良俊:对夜间来公园的游客来说,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照明、安防、监控、警示等方面存在不足,其中认为夜间公园照明系统需要改善的比例最高,为39.8%,其次为安全防护系统、监视报警系统和指示警示系统。

对公园周边的居民和管理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噪音问题,而且管理者认为噪音问题已成为最难协调的问题,此外,还有夜间游客因为活动场地而引发的冲突以及宠物入园等。

澎湃新闻:调查还发现哪些管理难点?

达良俊:管理难点主要集中在夜间游客管理(95.5%),如上所述的噪音、宠物及其它一些不文明现象,其次是管理经费短缺(76.1%)和夜间设施管理(62.7%)。

调查中大部分公园管理者表示,延长开放时间造成了管理经费的增加,这些经费主要用于照明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及监视警示系统等,但仅有18.3%的公园申请到了延时开放的专项经费。如果不能增加经费,很可能使公园其它地方的管理投入减少,以弥补夜间管理费用的增加。

国外经验难以借鉴

澎湃新闻:国外如何解决公园延长开放时间带来的问题?

达良俊:国内的公园有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但国外的大部分公园其日常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除了一些专业的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或体育公园有人管理外,一般的公园被作为“open space”(开放空间),是没有围墙的,采用的是属地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白天晚上24小时都处于开放状态,不存在开放与否的问题,在管理上与国内的公园有很大的不同。

澎湃新闻:你认为有关部门该如何应对公园延长夜间开放时间?

达良俊:公园延长夜间开放时间,说明绿化管理部门为满足一部分市民的生活需求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仅靠绿化管理部门,要完善夜间公园的管理、处理好一些矛盾,现在来看还是有困难的。比如,完善夜间硬件设施(照明、安全防护、监控系统)需要政府财政上的支持,公园的噪音、宠物、及其它的不文明行为需要公园管理方、警方、城管等多方协调处理。

调查中,公园夜间开放时段的游客主要以退休人员居多,这也说明这部分群体晚上休闲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因此也应该挖掘公共及社会场地设施、资源(体育场馆、文化馆所、各类活动中心、健身房、卡拉OK等),倡导多元化休闲、健身、娱乐方式。尤其在雾霾频发的季节,室内的锻炼活动显然比室外更健康、安全、合适,也能有效减少噪音影响。

澎湃新闻:通过调查,你们会提出哪些建议?

达良俊:我们希望公园延长开放时间应针对条件限制、安全隐患问题,一方面加快园区改造,并对一部分公园实施局部性开放;根据游客量不同季节、时段的差异,分季节分时段开放;而对于位于中心城区的中小规模公园,建议尝试由传统公园功能向公共开放空间功能转换,由专业部门管理模式向属地化、社会化管理模式转换,加快形成公园管理“3+2”模式,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联手公安、城管,实现“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夜公园管理模式。而对于计划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的公园,我们更希望之前能进行一个全面的适宜性评估,逐步有序地推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