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开国际学术大会要注意些啥?

齐客
2015-12-24 11:1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2015年8月23日,山东济南,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澎湃新闻昨日发布了一篇文章《中国学界岁末遭遇“会海”:有些高校资源太多,拼命开会》。一到年底国内学术会议多如牛毛,学术会议质量参差不齐。这让笔者想起了今年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场规模巨大的学术大会离现在快半年了,尽管有网友戏言,那几天朋友圈被大会刷屏,但总体上,这还是比较小众的会议。

承办方山东大学的官方微博,虽然不时也发些消息,但难免错失一些生动具体、鲜活有趣的花絮。而且,“在宏大叙事下,对于细节把控、人本意识的缺乏,让亲历者的体验不如想象中出色”(网友语)。笔者亦幸逢其会,现拉杂写出,以为纪念。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共招募志愿者760名,其中山东大学志愿者招募累计报名人数达2000人,最终入选500人。  山东大学 资料图

迎来送往之间

8月22日晚七点,刚出济南西站,就发现会议的大幅招牌。有学生志愿者在负责接站。这和国内一些学术会议的做派差不多,似亦无须太过惊诧;不过今次是国际会议,加了外语较好的志愿者,而且接待的公务车也确实不错。趁着雨后清凉的夜风,我和另外四五位也是来参会的外籍学者,搭乘一辆公务车,直奔山东大厦而去。

因为是晚上,光注意前面出租车上闪烁的政务微博之类的信息。而据白天抵达的同仁介绍,泉城可以说到处可见大会的广告和标语。更有本地网友表示,“看到满大街的公交车上都写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心里是满满的激动”。细心者还发现,户外大屏高频率轮番播出宣传片,甚至从全运会结束后就消失的英文报站也回来了。如Jiefang Bridge(解放桥) ;Shanda Road(山大路);Qianfo Mountain(千佛山)。对这种土洋结合的报站方式,国人可能早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老外们如何反应,则不得而知。会心的读者,可能已想到让冯象老师听后起了层鸡皮疙瘩的那句:“下一站,Renmin University”。

第二天开幕式,据说有出租车司机坚持不要钱。社科院某同仁就遇到这种情况,他非常过意不去,硬要塞钱给对方。后来某参会者提前离会,有关方面专门派了一辆小车从宾馆送他去机场,说省里再三要求了,对来宾要全力保障。这位仁兄一路上都在跟司机道谢,司机则说:“我们山东好面子,你就给我们个面子。不拉你,我也一样累。”

学术搭台的背后

为了有“面子”,从山东省到济南市,各级政府部门对本次会议可谓都是高度重视。有消息称,会前各接待酒店、旅行社、旅游商品企业,都由济南市旅游局牵头进行各方协调调度会议。而交通、消防、医疗、公安等相关部门,也都是多次安排演练。如此兴师动众地搞一场大会,有网友感叹这是山大的荣耀,“也是历史学的荣耀”。

的确,承办这样的大型学术活动,殊为不易。而山东大厦,尤其山东会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本来是举行政治性活动的场所,比如每年山东省的两会就是在这儿开的(当然不时也有商务活动;后来才知道,还办过考研班)。而举办如此高大上的人文类国际学术会议,应该还是头一遭。以至于有网友在某咖啡馆很兴奋地发现:哇,身边居然坐了两位来泉城开会的国际学者!更有人深夜偶遇男神、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弗兰克教授,乃上前求合影;还有的人遇到闻名已久的大牌国际学者,居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作者原文是Too nervous to be speechless,好像一激动,这意思还整得有点儿拧巴了)。

也许是我辈书生自作多情、太过迂腐,总感觉本应以学术为本位的大会,时有被其他因素干扰甚至压倒之忧。比如在开幕式介绍出席嘉宾时,这次毕竟是打开国门,请了不少客人参加的国际性的专业学术会议(尽管对大会是否有那么高的学术地位,也不是没有争议),我们又是做东道的“地主”。作为礼仪之邦,能否先介绍一下远道而来的国外客人,再介绍本土人士呢?否则的话,在参会的国外同仁看来会难以理解呢。

开幕式之冗长,让台下参会的外籍友人简直受不了,甚至干脆开始玩起了织毛衣。而原定议程也不得不往后顺延。最后晚宴开始,已经7点半了。有朋友笑谈:这节奏,是准备挑灯夜战,开通宵会议吗? 

细节与形象

那些天,正好美国知名“中国通”沈大伟在《外交事务》发表文章,谈及北京在国际上开展的“软实力”攻势。他说中国越来越热衷于“主场外交”,各种会议接连不断。每年都有各路世界知名人士来华参会。他特别指出:“有些活动确是真正的大手笔”。

从会场档次、出席嘉宾、迎来送往等可知,历史大会确实很高端;山东大学及相关政府部门确实可谓大手笔。他们也希望借此展现软实力,展示好形象。但是,软实力和新形象,或许不只在这些光鲜的外表,还有不少细节也值得注意。

报到当晚,就有不少参会同仁发现一个问题。国内学者的参会标牌上,国籍的英文nationality打错了,少了一个字母l。当然,据说国外学者和部分以英文注册参会的国内学人,则并没有出现上述失误。按说这么大的会议,应该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纰漏。

但是主办者的目光,好像被别的方面所吸引。比如为了开会,据说有些地方把门口的摊位也都给清场了,这样的清场无异于断摊主的活路。网友谓,国际友人如果知道了,也不会欣赏这种做法。“还历史科学大会呢,一点不讲人文科学。历史就讲个吃!活!”某参会的朋友很不好意思:“真没想到历史学家也能扰民”!

与国内主办方苛求的这些所谓细节相比,大会开幕式上倒是有一个令人感动和震撼的细节,实在不能忽略。这就是主旨演讲开始前,在学会主席希耶塔拉女士提议下,全体代表2600多人为此前刚被IS杀害的叙利亚考古学家阿萨德默哀了一分钟!其所折射和反映出的人性光辉,怎能不令人击节赞叹!

国际乎,世界乎

那几天,一篇叫做《历史学家在什么情况下有饭吃?》的网文也在流传。尽管文章矛头另有所指,并谓从学术的角度上讲,“不能调侃这样高精尖的学术会议”。但是,人们还是从中捕捉到了丰富的信息,甚至予以调侃。比如有网友称,历史大会“很像联合国大会”。代表多、国家多,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有各种不同的声音。“看似资格代表制,其实交钱注册即可”,因此不妨称之为“世界历史博览会”(会场内外,都有人称之为世界历史大会。而世界与国际究竟是啥关系?颇耐人寻味)。

确实,参加这种大会甚至旁听,按照国际规则,都须注册,且费用不低。为照顾国内学人,部分可申请减免,这一点对年轻学人确实不错。当然,国内有的高校财大气粗,这点注册费自然不在话下。甚至个别院校多人组团前来,这在国内不少学术活动中也很常见。

相比之下,也确实有海外学者因为经费所限而来不了。比如某国际学会组织,因经费拮据,派不出更多代表,只有派也是其会员的国内某学者代为参与。也因此,难免出现网友所言的情形:“大佬名家五湖四海杂陈其间,熙熙攘攘自由来去”。这其中,自然也不排除有来赶大集凑热闹的。但是也确有相当一部分以“学术为志业”者,他们相信“学术会议与同侪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的学术发展是有益的”。

外来和尚及其他

尽管也有人开玩笑说,有的论文看得让人要睡着,但是不少国内参会者还是实实在在地受到了触痛,感到了冲击,尤其是外来和尚们对中国史学的冲击。有人发现,欧洲特别是德国和法国主导的活动,强调了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和史学数字化(digital turn),这恰恰是国内做得相对不足之处。

也有人感慨,翻开会议手册,各种题目五花八门,应接不暇,由此可知,“史学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史学,而且跟生活、跟媒体等各方相关”。比如有的题目,“这能算新闻史或历史?其实没那么复杂。是个问题,都可入史!”

还有人惊奇地发现,“参加历史大会最大的感触还是视角”。史料的积累固然也很重要,“但是视角决定高度和厚度”。最妙的是,交流后常常发现:“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研究!”

开眼界,拓视野,大会的确给国内史学界带来了很大冲击。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一些学术乱象依然存在。比如几个卫星会议,就引起不少吐糟。尤其是有时候一些人过于轻信外来和尚,甚至盲目信从权威。

比如章丘分会的主题是比较视野下的龙山文化与早期文明,其LOGO设计包括了传统的祥云、汉画像车马等要素。历史学会主席西耶塔拉女士看后表示,“作为一位女性史学家以及国际历史学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我能够看到这个马车上坐着一男一女。”这当然只是礼貌性的客套之词,并非是什么专业性的研究结论。但是经过考古网的官微转发后,竟有不少人轻信盲从。

这也戳到了当下媒体和社会的痛处。往往以为某人既然是专家,那就什么都懂,各种问题都来问,也都以为是权威解答。但实际上,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隔行如隔山,即便是历史学家,谈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照样露怯”。

当然,民众的盲从,部分原因也在于一些史学家习惯于埋头书斋。曾有本地网友提出:历史大会既然在济南开幕,“能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开设一些普通人能够参与的讲座呢?”老实说,这倒是不错的设想,可惜主办方似未措意。反倒是一些民间社会组织,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趁北大王奇生教授来济南做主题演讲之便,邀请他当晚在某书店举办了一场交流活动。确实,历史学不光是书斋里的学问,也得走向大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此而言,时下的中国史学,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