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微信时代如何传播历史学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5-12-31 17:16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

微信流行以来,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方便交流的同时,也激发了很多可能性,微信自媒体、微商就是其中的代表。现在微信平台的各类公众号数量实在很多,但学术资讯类微信公众号(或说是“学术自媒体”)大概从数量上,算是绝对少数,但在小编关心的学术领域来看,这绝对是个新现象。

如何在微信平台聚集学术资源,如何在只有人没有钱的情况下,让学术在新媒体环境活跃起来,今天只举一例来说说这个事儿。(应要求,文内部分受访者使用网名)

学术青年的奇想:用专业精神八卦有内涵学术

“明清史研究资讯”是一个学术资讯类的微信公众号。创建一年半以来,这个公众号拥有三万粉丝,并聚集了百余位历史学青年学者、硕博士生,其创建者@二师兄 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研读明清史。他说,自己原本是想把板凳坐穿的学术男青年,不想毕业后完全脱离了学术圈,从事着与专业并无多大关系的职业,然而他对明清史的热情并未减退。“喜欢听读书的朋友们聊学术圈的八卦;喜欢逛逛豆瓣、卓越、书店,看有大佬们又出了哪些书;看到有意思的讲座,也会穿得像个传销人员一样回学校凑凑人数……”

既然这么爱“八卦”,为何不“八卦”地专业一点,用专业精神,“八卦”有内涵的学术。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开通了“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公众账号。

运营之初,@二师兄 就是在公众号上发布自己喜欢的学术文章。“我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探索会得到怎样的反应,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我相信能打动自己的文章,也能打动别人。”让特定专题的文章在社交网络传播,用最简单的方式吸引最纯粹的读者,是@二师兄 最初的想法,而那时他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不断在后台认领粉丝,“快看,某某也添加关注了”。因为推送的都是专业学术文章,所以一些师友也被吸引而至成为公众号的粉丝。“能得到师友们的认可,为大家分享一些有价值的学术内容,是做这个账号最大的快乐。”@二师兄 说。

学术不孤单:从一个人到许多人

随着粉丝人数的增加,@二师兄 对于如何八卦学术又有了新的想法。“明清史研究资讯”由此开始了2.0阶段。

“2014年年底,公众号的粉丝人数已经过了3000。我觉得可以玩点东西了。于是,拉了几个朋友成立了‘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群。”@二师兄 说,“基于QQ群时代的经验,我对即时聊天环境内建立的兴趣群,并不敢抱特别大的期望。跑马圈地易,生机长续难。”

“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群是一个高门槛、小众化、青少年学霸聚集的小社群,这是@二师兄 对这个微信群的定位。与一些网络聊天群组不同的是,群内成员的线上交流并非只是网聊,在现实中,这些成员已经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成员原本就是老相识,有些成员虽然是新朋友,但彼此有“共通的知识基础、一致的行内准则”。

@津南笑笑扯 是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他在2015年初就加入了微信群,是微信群的早期成员之一,也是群里的“新朋友”。“我是公众号的粉丝,某天公众号发布了一篇书评文章,我留言评论,@二师兄 注意到我的留言,互相聊起来,后来他就拉我入了群。”@Sharon_yu 也是微信群的早期成员,她算是“旧相识”。“2014年的下半年我关注了这个微信公众号,因为专业相近,看到不少熟悉的文章,有亲切感,文章也选得很不错。我开始好奇,运营这个公众号的人是谁,会不会是我认识的人呢?搭讪之后发现,嘿,我们还真见过。被拉入微信群之后,发现其中有好几位朋友,有的是之前就见过,有的没见过但也听说过。”

借助微信打破地理空间上的隔阂,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日本、美国、欧洲,还有来自港台、大陆不同高校,不同研究领域的学友由此聚在一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微信群里展开了丰富的学术讨论。从2014年底建群至今,一年的时间里,“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群的规模发展壮大得很快,已经形成了微信群矩阵——“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群以及粉丝群,前者主要以青年学人(硕博士和高校学者)为主,后者则以一般读者为主,另外,还有不同专题的讨论群。

学霸们的“侃”功:聊天能聊出多少事

“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群是@二师兄 最早创建的群组,也是“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号的智囊团。

虽说这个群里都是明清史方面的同好,但具体到个人研究的领域,实在繁多。平日群友们的交流涉及白银货币、新清史、歇家研究、域外与中国等不同话题。而随着群友人数的逐渐增多,讨论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话题越来越多。

从创建至今,“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群已聚集了百余位群友。这一百余人是如何聚集在一起的?起初,群内新朋友由@二师兄 引介入群,后来则是老朋友邀新朋友。人多了,如何让这许多聚焦于不同研究领域的朋友“聊”起来,如何进行群组管理,成了一个问题。

“某天晚上一经人提起,群友们玩起了一个游戏——‘编里甲’。”所谓“编里甲”,就是将群友按照研究方向、兴趣点进行了分类,共编了“历史地理”、“边疆民族”、“社会经济”等11个甲。除此之外,微信群每有新朋友加入,都需要“闯关”——来一段自我介绍,推荐一本书并说明理由,回答群友提问。

群里的聊天内容,除了学术问题的请教、探讨,还涉及学界资讯,比如学术会议、讲座沙龙、新书出版信息等。“高门槛的小社群容易保障交流的专业化程度。讨论的内容既有洞察力又有青年学人的锐气,让我们自己都为之诧异。”为了使优质内容不至于淹没在聊天信息中,微信群里有同学主动承担起“值日生”的角色,整理聊天信息中的学术讨论,隔天进行回顾。在群内的分享,受益者毕竟有限,后来,微信群的这些优质讨论作为自产内容被推送到了“明清史研究资讯”的微信公众号上,“问答吧”“日知录”等专栏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二师兄 和同道者并没有满足于智囊团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后来就扩展到了青年学人与读者粉丝之间。得益于公众号和微信社群的经营,不少青年学人都成了群友,既然智囊团可以展开丰富的学术讨论,那么,为何不利用这些资源跟读者做一些互动?由此,“微课堂”就做起来了。

第一期“微课堂”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副教授胡恒,他也是“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群的群友,今年在北师大出版社出版了博士论文《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由公众号小编发起宣传,征集问题,胡恒副教授与粉丝们在线上进行了一次互动。互动内容也以文字形式自产自销,成了公众号的推送文章。而公众号团队还为这次活动联系了出版社,为粉丝们谋得了提问送书的福利。这个活动开启了“明清史研究资讯”的一个新可能,线上问答、线上讲座,与出版社合作进行小活动渐渐成为日后的新模式。

公众号运营之初,这是@二师兄 的个人平台,单枪匹马地选文章、编文章、发送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已出版、已发表的论著,称其为“自媒体”,@二师兄 并不是完全认同,他说,这只是一个转化内容的平台,把学术文章转化成适合微信传播的内容,而现在,利用青年学者资源,进行“自产自销”,已经能够推送原创内容的“明清史研究资讯”大概更加称得上是“自媒体”,而@二师兄 更为准确地说,这应该是“学术圈自媒体”。

公众号的小编们:从枪枪匹马到聚力共建

说这是“学术圈自媒体”,一方面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学术圈的青年学人,他们贡献了想法也提供了内容资源,另一方面,公众号的小编团队也在社群中慢慢发展起来,@二师兄 不再是单枪匹马了。公众号的编辑团队经历了一个“倒金字塔”式的成长。2015年年初,运营公众号的队伍开始扩大,不同高校的小编开始加入到编辑队伍中,@二师兄 说,这是“聚力共建”。

据了解,目前小编团队有七名成员,四位本科生,三位研究生,他们负责每周文章的初选和编辑。

@十寸甫 同学是华南师范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也是明清史研究资讯的小编团队中的一员,负责每周二推送的三篇文章。

“我是今年暑期加入公众号编辑团队的,我是‘明清史研究资讯’粉丝群里的群友,当时看到@二师兄 发的编辑团队招募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去‘闯关’了,我记得是推荐了一篇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文章,然后谈了谈对公众号运营的构想。”

“具体地说,我负责每周二推送内容的三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固定栏目‘田野记’,这个栏目的顾问是内蒙古大学的田宓老师,她负责约稿和组稿,我负责编辑。另外两篇是我自己选稿。由于学识所限,我个人偏向于挑选访谈类的文章,当然有些文章也是师友推荐,我进行文章初选,然后由@二师兄 来把关。”

每周投入三四个小时进行这个无偿的工作,@十寸甫 同学仍觉得受益匪浅,“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对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动态及方法有更多的了解,在与师友的交流中,也得到了热心的指点,对我的学习和成长很有帮助,其实,很感谢团队的各位师友的支持和帮助。”

有类似想法的还有@津南笑笑扯 同学,他并不是编辑团队的成员,他是“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群和一个粉丝群的管理员。因为比较热心,作为最初微信群的一员,@津南笑笑扯 经常在群里招呼新朋友,张罗发言秩序,于是就这么成了群里的管理员。

与@十寸甫 同学不同的是,@津南笑笑扯 同学作为管理员参与群内发言的时间非常多,有时候他也承担整理群内信息、搜集分享相关微博资讯的工作,很难清楚估计他在这个社群里投入的时间,同时作为历史系的硕士研究生,如何平衡学习、生活和“管理员”之间的关系,就成了问题。

“时间确实是个大问题,确实有点紧张,但还是可以挤出来的,我现在主要是负责两个群的管理与一些小文章。这也是我现在没有娱乐活动的原因了。不过,收获是很多的,我说主要的几点。第一就是见证了公众号的成长,感觉很有成就感,这是很自豪的。第二,我本科专业不是历史学,通过公众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作为非科班与科班生的信息差,虽然现在还差点,但至少不明显,这对我是很重要的,我现在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学术信息。第三,就是对我学习很有帮助,通过经营公众号的几个微信群认识了很多朋友,我有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很专业的青年学者的帮助,当然在其他方面也有受益。”

网络时代如何传播学术?

网络时代,如何传播学术?大概从BBS、QQ、微博,再到微信,都有不同形式的类似诉求的表达。BBS上曾经有专业的版面,QQ可以搭建共同的群组,微博上有学术网红,而微信时代应该就是公众号的运营。

@二师兄 说,“明清史研究资讯”不是一个电子杂志,而是一个学术社群。公众号只是这个日益活跃的学术社群的“出口”,它正变得越来越有想象力,当然也缘于公众号运营者和参与者对传播学术的热情。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青年教师杜树海,也是“明清史研究资讯”的群友。谈及网络时代的学术传播,他说:“我觉得微博在学者圈的影响有所下降,而专业性和私密性较好的微信群是发展方向。这个群(明清史研究资讯)其实还有些学缘背景的,说明小众还是方向,感觉走大众路线不是它的方向。我觉得小众、专业路线还有很多可供发掘的地方。比如,能不能搞远程的学术会议,这些都可以尝试。”

“明清史研究资讯”只是微信平台上为数不多的学术类公众号之一,它还在发展,以管窥豹,或许我们可以看到学术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方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