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故宫日歴》的“歴”是不是错别字?书法中有哪些常见错字

澎湃新闻整理
2015-12-29 15:3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日前,《故宫日歴》的“歴”字是不是错别字的争论甚嚣尘上。

月初,《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对媒体表示

《故宫日历》封面上繁体字的“歴”写错了,应为“曆”。根据《汉典》等资料,“历”的繁体字有三种,“厤”、“曆”和“歴”。 “厤”和“暦”都可以作为日历解释,但“歴”是经过的意思,解释为来历、阅历,但不能用作日历。

12月16日,故宫方面作出了回应。据《华西都市报》报道:

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对此回应,这个争议由来已久。概括地讲,“歴”是出现较早、含义较广的古字,虽然后来分化出了“曆”专用于表历法之意,但以“歴”代“曆”仍不为错。这也是沿用1935年版《故宫日历》封面上的汉隶碑拓集字,并非错别字。

事实上,在2016年版的《故宫日历》,书末的编纂说明也特别解释了“歴”字的由来:封面、书脊沿用1935年和1937年版《故宫日历》用《史晨碑》汉隶集字。秦汉时期通用“歴”字,《史晨碑》中便有“歴”而无“曆”。后分化出“曆”字专表“历法”之意,但仍可以本字“歴”代引申字“曆”。《故宫日历》采用民国时期风行的汉隶集字并忠实于《史晨碑》原作,合乎集字规范。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文献专家王素介绍,《康熙字典》记载,曆,《史记》、《汉书》通用歴。因此,歴可通曆,但曆不可通歴,即日曆可写作日歴,但歴史不可写作曆史。而“广林止”的历这一字形,从汉代、北魏到唐,一直是常用的写法,在秦公辑《碑别字新编》所收录的北魏《魏西阳男高广墓志》以及黄征《敦煌俗字典》收录《正名要录》中均有该字形,都作为歴的俗别字。因此,这一写法是不错的。

不过,澎湃新闻对照了《史晨碑》碑文,这个“歴”的原文用法是“大汉延期,弥历亿万”,这个“歴”就是经历的历,与历法的历并不相同,可以说1935年的故宫日历在集字时,似乎并不严谨。

近日,文字学者赵瑾昀在专栏文章中,对“歴”用作日历的“历”,做了进一步的考辨(特别说明:文中所考是“歷”字,从秝,为正字;《故宫日历》的“歴”字从林,为书写演变,“歷”“歴”实为一字)

在汉代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可以看到大量用“歷”来表示“日历”、“历法”的例子。

如《史記•曆書》百衲本作“歷”。而东汉班固的《漢書》因《史記》之制,将《律書》、《歷書》结合在一起,作为《漢書》的第一个《志》——《律歷志》,使用的也是“歷”字。

如明代汲古閣本《漢書》:

以及日本內閣文庫史部藏元大德刊本《漢書》:

笔者选的都是元刊、明刊本二十四史。之所以不选武英殿本的二十四史,是因为这个版本需要避清帝“弘曆”讳,本身就会将所有的“曆”改成“歷”,因而没有参考价值。

出土文献也有很多,笔者试举一例。

东汉晚期的大司农权:“依黃鐘律歷九”:

但还是有不少人有不同看法,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石毓智撰文指“《故宫日歴》的‘歴’确实是错别字”

不要说古代某部古书这样用了今天你就可以跟着用,就是记录圣人言行的《论语》这样用了也不行,除非是直接引用原文。在语言文字没有规范之前,一个字会有多种写法,比如《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能因为这个用法,谁就有理由把‘喜悦’写成‘喜说’吗?除非汉隶碑拓上就有这四个字并用‘故宫日歴’,编写者为了仿古不失真才用了‘歴’,否则就说不通。编写组辩解说是根据古碑文集字,也只能说日历编写组人员缺乏文字知识,集字集错了。

石毓智引用《现代汉语词典》、王力《古代汉语》和明末清初的《崇祯曆书》证明,“在表示‘历法’概念时,只有‘曆’才符合汉字的造字原理,同时也才符合繁体字的规范写法。‘歴’则是个错别字。”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以现代汉语的规范而论,“历书”的繁体字的确应该写作“曆”而不是“歴”;而以汉字发展演变而论,“曆”也有过曾经写作“歴”的时期,《故宫日历》也有过用“歴”字的传统,似不应以现代的规范多加苛责。

由于繁体字与我们生活日常并不切近,甚至不少专家、书法家也会犯错。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章尚敏最近由此话题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书法中的繁体字

近来抗战书法展以及各类画展较多,各类报刊上登载也不少,但是我发现其中有些字很容易被写错,包括一些名家书法也有一些错别字,不能不说有些遗憾,现举几例。

2015年7月11日的某报上登载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展部分作品,其中一位名家题写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历”,繁体字写成日历的历,底下放了“日”字(曆),这就错了,应该是“止”字底(歴)。虽然简体字一样,繁体字还是有区别的。这一字,在其他展览中也经常见到被写错。

各类楷书展中,以《心经》为内容的作品不少,但其中有一个字,很多人写错。就是“切”。在一些名家祝贺作品中,也写错,那就是都把左边的偏旁写成“土”字,这就错了,实际上应该是“七”,不能写成“土”。

展览中常看到“厚积薄发”书法作品。“发”字写错。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介绍全国优秀教师的节目中,播放了该教师上课的现场,但是被我注意到,教室里挂的一幅书法作品也是“厚积薄发”,而“发”字的繁体字也写成了“髮”,实际上应该是“發”。“發”和“髮”的简体字都是“发”,但繁体字却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指头发的发,一个是发展的发,不能混同。与此同样经常被弄错的就是海上名家程十发的名字,很多人当作发展的发,但从他的签名可以看出,应该是头发的发。程先生19岁时,他的教师李仲乾,为他取字“十发”,以古代计量“十发为一程之意”,从此以程十发为名沿用至今。如果知道此典故,也就不会错了。

在书写《赤壁怀古》的书法作品中,这个字的错误,也常见,“雄姿英发”,和“早生华发”的“发”,被写成同样的繁体字,也是错的。

2015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书画名家《马公愚书法展》中,展品都很好,值得一看,值得学习,但是遗憾的是在展品旁边的释文中却出现一些错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松”的繁体字。展品中“七松处士”中的“松”,被印成“鬆”,这就错了,这个“鬆”,是“放松”、“松动”的松,而松树的松,就是“松”。

毕福剑书赠潘晓婷的字幅中,“九”和“后”字写为繁体却用错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次展览中,在请柬和画册中都出现错误。把一位书画家的姓印错。就是“钟”字印成“鐘”。钟的繁体字也有两个,就是“鍾”和“鐘”。“钟”字是由“鐘”和“鍾”两个繁体字合并简化而成的,在简化之前,这两个字的意思大部分不同,也有一小部分通用的意思。“鐘”字表示钟表、打击乐器金属钟,也曾是一个姓氏。“鍾”字有酒杯、钟情、钟爱的意思,也是一个姓氏。据传说,“鐘”姓祖先是当时朝廷负责“鐘”乐的司仪,故取姓氏为“鐘”,这和“鍾”姓、“鍾离”姓是不同的起源。据网络资料,台湾既有“鍾”姓,也有“鐘”姓,其中“鐘”姓人士有数万人。“鐘”和“鍾”合并简化为“钟”字后,两个姓氏就共用一个“钟”字了。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国发〔2013〕23号)。

该文件附录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收录了“锺”字(三级字表中7679号)。在2009年8月12日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后,有权威机构曾就征求意见稿做出了一些说明,其中说明了“锺”字主要是用于姓氏。

而“鐘”,尚没有被恢复规范字,所以据此可以判定,“钟”作为姓氏,应该用“锺”字。

还是这个字,在书法作品中也容易混淆。如“钟山风雨”中,该用哪个?还是查查字典吧。

在《康熙字典》中,“鐘”下有“山名,‘广舆记’鐘山属金陵”,明确说明古人把“钟山”写作“鐘山”。所以照字典的写法,应该不会错。

写错别字,古人难免会有错误,但不像今人那样多。究其原因,一种是繁体字离开我们较久远,生疏了;还有些人依靠网络上的“繁体字翻译器”也经常会上当的。

书法作品,文字是主体,再好的书法作品,如果出现错别字,岂不大煞风景。作为书法爱好者,应该坚守严谨的学习态度,不懂的地方,要多查字典、多请教,尽量减少文字的错误在书法展中出现的次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