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文化讲座∣最好吃的是人——“舌尖”总导演聊老男人饭局

孙佳翌/整理
2015-12-31 09:5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北京∣陌生的经验

时间:2016年1月2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51园区内北京前沿艺术展演中心

主讲人:陈丹青(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

陈丹青老师喊你一起来迎新年。老规矩:不上课,不讲绘画史,就是一起来“看”。陈老师说一季讲完,好久未见,要看看大家。大家也请来看看我们。请带上你的新年礼物,我们将把大家带来的礼物随机相送,陈老师和“看理想”团队也各自准备了一份礼物。不能前来的朋友也可以在评论里留下你想问陈老师的问题,我们会挑选在现场帮你请陈老师作答。

北京∣我们离底层中国有多远?

时间:2016年1月2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海淀区海淀图书城西大街35号3幢一层

嘉宾:张赞波(导演、编剧)、淡豹(作家、译者)

独立纪录片人经常要面对质疑:你们的片子里,为什么只有那些千篇一律的小人物?为什么总要背离社会的主流视野,热衷于关注社会的底层和边缘?张赞波回答:“对不起,我自己就是底层、边缘和小人物。”他所拍摄的对象,只能是和他呼吸相通、患难与共、悲喜相连的人:他的朋友、亲人、同学或者父老乡亲。他说:“我怎可对他们视而不见?”

北京∣道行天下:游学、行吟诗人、漫游的思想者

时间2016年1月2日(周六)15:00-17:00

地点:东城区交道口北三条二十一中学西侧

主讲人:靳大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讲座主要基于相关史料,通过再现孔子周游列国与孟子的齐、梁之行的具体事迹,师生问难对话、采风游学的种种具体细节,窥见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治学方法与精神面貌,他们如何学以致用,面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并在游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完善的人格,在应对时代危机的同时塑造出新型知识者的文化性格。

北京∣最好吃的是人——《至味在人间》新书沙龙

时间:2016年1月3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海淀区海淀图书城西大街35号3幢一层言几又书店

嘉宾:陈晓卿(纪录片制作者、专栏作家)、张立宪(出版人)、杨葵(作家)

十年前,老六、杨葵、王小山、罗永浩、土摩托、王小峰……还有陈晓卿,这样一群有趣的人,职业各自不同,却都很孤傲,他们因为网络相识,每周少则一次,多则四五次聚餐,漫无边际地探讨人生到深夜,这个组织后来被称为“老男人饭局”。老男人们几乎个个都是著名博主,都能写出有趣同时意味深长的文字,为了不被大家嫌弃,陈晓卿也开始记录饭局上的趣事。可以说,陈晓卿美食专栏的起点是“老男人饭局”。如今想再把这些人聚在一起已是非常困难,这更衬托出当年高频次聚会畅饮的美好。与朋友在一起总是有情饮水饱,“你带来欢笑,我有幸得到”,因此,对于陈晓卿而言,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世界上最好吃的永远是人。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陈晓卿这次带来不一样的美食书《至味在人间》,回望那些美好的饭局岁月,分享与美食相遇的难忘瞬间。

北京∣一位人类学家在凉山:《我的凉山兄弟》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6年1月5日(周二)14:00-16:00

地点: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学津堂

主讲人:刘绍华(人类学家)

《我的凉山兄弟》起源于四川凉山地区的毒品与艾滋问题。2002年台湾人类学家刘绍华第一次走进大凉山,因为偶然的机缘得到当地人接纳,她开始深度观察与参与乡民的生活,没想到这场田野调查的时间跨度竟长达10年。之后,她将这段田野调查经历写成《我的凉山兄弟》一书。半个世纪以来,密集剧烈的社会变化冲刷着凉山彝族社会文化的根基,也因此埋下大量社会问题的伏笔:集体公社和“文化革命”,摧毁了当地的社群组织和文化仪式;改革开放后的不平衡发展,又将彝族青年推入流动人口大潮。刘绍华没有回避凉山彝族长期以来“污名化”的舆论处境,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刻板印象与伤害有多深刻,在她的田野调查经历中已得到证明。在本次演讲中,《我的凉山兄弟》作者刘绍华将首次与读者分享一位人类学家与她的“凉山兄弟”故事。

北京∣新媒体情境下的纯文学精神暨《新世纪作家文丛》出版座谈会

时间:2016年1月6日(周三)14:00-15:30

地点:朝阳区三元桥东北角凤凰汇购物中心B1层B115字里行间书店

嘉宾:宁肯(作家)、李洱(作家)、徐则臣(作家)、白烨(文学评论家)、雷达(作家)、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早在23年前,长江文艺出版社就率先出版了《跨世纪文丛》,这套以“文学性”为旨归,以“可读性”为特质的巨大文学工程,历时10年,共出版7辑67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学辉煌。进入新世纪,长江文艺出版社再次扛起纯文学出版的大旗,努力做新世纪中国文学演变和发展的忠实记录者,推出了“新世纪作家文丛”。这套丛书的主编白烨高度评价长江社的“壮举”,他认为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三分天下的时代背景下,这套丛书对21世纪以来的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对当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月6日下午,几位嘉宾将共同出席字里行间举办的《新世纪作家文丛》出版座谈会,围绕“新媒体情境下的纯文学精神”这一主题,对纯文学在自媒体时代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详细交流,并深入探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作家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作等问题。

上海∣倒叙罗西:一段思想的漂移历程

时间:2016年1月3日(周日)14:30-17:00

地点: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内梓耘斋(童明工作室)

主讲人: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

罗西在50岁的人生节点上以出版自传的方式回望自身的体验与设计项目。他以绘画与写作作为观察世界的基本方式,并通过不断移用及转化他人的概念,持续地讲述着人、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罗西认为,时间与形式借助建筑得以表达,并渗透进肉体对世界的体验与记忆中。据此,建筑被罗西看作是体现人性的重要方式,他反复通过各种感官的体验、支离破碎的笔记、实际的设计项目来接近这种人性。这个过程重点在于不断接近,而非抵达。本讲座尝试以倒叙的方式,通过把握《科学自传》中的若干关键词来剖析罗西这段漂移的思想历程。

上海∣蔡文悠:镜头背后的艺二代——《可不可以不艺术》读书分享会

时间:2016年1月5日(周二)18:00-20:00

地点: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主讲人:蔡文悠(艺术家)

可不可以不艺术?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2016年1月5日,当代艺术家蔡国强长女蔡文悠将带着她的新书《可不可以不艺术》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年轻、年长的朋友们分享书中的故事,并通过自己镜头下的纪录,来说一说“艺二代”的艺术与不艺术。

成都∣2015纵目摄影双年展分享会

时间:2016年1月2日(周六)15:00-17:00

地点: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远洋太古里M68-70号方所

主讲人:木格(摄影师)、冯立(摄影师)、黎朗(摄影师)、张晋(摄影师)

2015纵目摄影双年展于2015年12月31日开展,至2016年1月14日结束。此次讲座中四位摄影师将和大家分享摄影背后的故事与感悟,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分别是“‘回家’之路”、“白夜”、“30219天:记忆与想像”以及“生产图像”。

成都∣“神秘的朋友”——塞尔努达诗歌分享会

时间:2016年1月3日(周日)15:00-17:00

地点: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远洋太古里M68-70号方所

主讲人:汪天艾(译者)

路易斯·塞尔努达(Luis Cernuda,1902-1963)是西班牙“27年代”代表诗人之一,1938年因西班牙内战流亡,此后25年辗转英、美、墨西哥直至去世,一生未再回国。虽然在他所处时代,塞尔努达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诗歌却对西班牙战后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今几乎被公认为20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即将出版的《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收录了塞尔努达流亡前的全部诗歌作品,由青年翻译家汪天艾独立翻译完成。多年来,汪天艾一直致力于塞尔努达在国内的译介和推广,《现实与欲望》一书也是她为国内读者奉上的一份闪耀着诗性光芒的珍贵礼物。2016年1月3日,汪天艾将来到方所成都店,与读者讲述塞尔努达的生平和创作生涯,分享他的诗歌作品之精神。

成都∣古琴琴轸的历史与演变

时间:2016年1月4日(周一)10:00-11:30

地点:武侯区王府井科华店五楼空中花园·空林琴馆

主讲人:吴跃华(格物山房主人,璇玑琴轸发明人)

吴跃华先生因研究古琴琴轸的改良而触发了深入了解其起源演变历史的机缘,多年孜孜以求之下,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琴轸起源演变的发展脉络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也不乏新的发现和独创见解。届时,大家将跟随吴先生的脚步穿越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一起去探索古琴琴轸的起源与演变历程。

深圳∣乡土:影响与现实

时间:2016年1月2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南山区恩平街华侨城创意园OCAT深圳馆A馆

嘉宾:鬼叔中(诗人、独立纪录片导演)、顾晓刚(导演)、柯金源(摄影师、电视制作人)

影像既忠实又不免改头换面。城里人坐下看看乡村,站起来也该去多走走。我们获得的多于我们所给予乡土的。

深圳∣回到第一层面还是第四层面:诗歌阅读的古老转型

时间:2016年1月2日(周六)20:00-21:30

地点:南山区汕头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A5栋120

主讲人:王敖(诗人、耶鲁大学博士)

本次讲座探讨诗歌阅读的一些基本原理。现代以来,诗歌阅读的各种理论来源复杂,在各自的发展中不断演化,但基本倾向是把诗歌看作一种“文本”。M.H.Abrams在100岁时出版的著作The Fourth Dimension of a Poem:and Other Essays反思了这种常见的解读方式,重提身体感知在诗歌阅读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一个古老而且实用的理解诗歌的角度。循着他的思路,我们将继续探讨当代神经科学、Affect理论,以及生态学对我们理解诗歌的启示。讨论的诗歌文本包括奥登、希尼,还有王敖的《绝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