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炮儿》:在冲突中媚俗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猪一样
2015-12-31 11:4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很久没有出现像《老炮儿》这样复杂的剧情电影了。

一方面,用接近写实的故事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的种种乱象,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耿直而尖锐。创作者们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气质,贡献出“六爷”这个中国电影少见而难忘的银幕形象。

然而另一方面,影片又尽全力在美化这个有缺陷的主人公,极尽煽情之能事,刻意讨好一批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观众。创作者大部分时间放弃了这类影片本应有的批判态度,沉醉于自我塑造的光辉形象中狂欢不止。

如果您还没看过《老炮儿》,那么我建议“谨慎观影”。最好怀着看艺术片的心态去看《老炮儿》。因为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娱乐和享受,肯定也会有人觉得被冒犯。一部分人肯定比会另一部分人更能欣赏这部电影,大致而言:

1 地道的北京人,会比外省人更喜欢《老炮儿》;

2 五六十岁经历过“文革”的中年人,会比80后90后更喜欢《老炮儿》;

3 相信民间秩序的人,会比信仰法治社会的人更喜欢《老炮儿》——我本想说“三观不正”和“三观正确”来着,但这太像在骂人缺德,所以还是换种不太刺激的表述方式。

综合来看,《老炮儿》的票房大热是因为鼓动了身处北京、四十到六十岁这个不太常见的观影群体,并借着大首都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辐射至外省。于是这部本并没太大票房野心的个性电影,才意外火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来说说《老炮儿》是怎么讨好“一部分人”的。

首先这是一部纯粹的京味电影。媚的是北京观众。

影片里中年人都操着一口漂亮地道的北京话。六爷更是句句不离“你丫”、“他妈的”。听久了,能感觉到这些顺嘴而出的词句不是侮辱人,而是北京方言娴熟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北京话和普通话太接近,我们会忽略《老炮儿》其实是一部大部分时间用方言构造的影片。说方言,是贾樟柯等艺术电影的常规手段。乡音乡情,听着就让人那么亲切。

影片的环境也是最为典型的北京民间建筑——胡同和四合院,据说大部分都是绿布特效合成。还有颐和园后面滑野冰、打群架的野湖,这种外省人根本不知道的地方。同时影片竭力避免出现繁华但缺乏个性的大都市外景。酒吧是后海的简式酒吧。夜晚飙车的三环路旁也没有太多霓虹灯火。每个城市都有美的景观,但在北京居民眼里,这种灰头土脸的场景就是每天熟悉的生活所见。

即使环境是这么普通,六爷却还要始终拿着一种腔调。即使生活已经穷困到存折里只有2000块钱,六爷却仍然会觉得“外省来的小崽子们坏了规矩”。这种“规矩”到底是什么?影片中可以认为是“论个理”,是“长幼有序”。但具体落实在每一处,又确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态度。

真正相通的其实只有一点:必须对六爷的毕恭毕敬。

所以开场问路的青年,因为只带笑没问好,就被六爷教育。而第一次在修车场对峙,即使六爷已经事先承认“孩子的作法不仁不义”,小青年们却表现得过于嚣张,所以也应该被六爷教育。

六爷的精神气质归根到底是对北京胡同大爷文化的坚守,即使上门借钱也要摆出“我就是爷”的高姿态,而对外省人则始终怀着半排斥的审视态度。通过“检举而不是报警”的做法,终于把外省人赶出了北京,结尾六爷孩子也继续守着这片胡同开酒吧延续他的梦想,这种京味文化完成了故事上的圆满和胜利。

然而“答应武斗了结却去检举揭发”是符合六爷规矩的江湖做法吗?这部分成为影片后半段主线,已远非“应付广电审查”那么简单。第二次在修车场对峙,明明是六爷一方意外毁了对方的车,一句“我赔不出来”,也是占理的吗?这直接导致双方的对抗从赔钱上升到武斗,是冲突的关键点。这种“规矩”上模棱两可的双重标准,六爷的孩子已经看出来了,所以他说自己老爹是“你横竖都占理,怎么说都行”。其实要的就是个面子,不该低头的时候不低头,该低头的时候也不低头。

六爷不是一个习惯于两面三刀的小人,却也不是胸怀济世之心言出必行的圣人。丑化他或美化他都毫无意义。他只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地道北京人。《老炮儿》用艺术手法充分放大了他的优点,表现对他的敬意,对明显的性格缺陷则一闪而过,鼓舞了北京观众,外省文化却不一定能理解这种没来由的傲气。

这也还是一部以中年人为描写对象的影片。媚的是中年观众。

电影产业一般把15岁-30岁的观众视为主要观影人群。类似《寻龙诀》的冒险主义、浪漫爱情是常见主题。但《老炮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表现六爷的人生失败、穷困潦倒、父子隔阂、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一般这种让人看着容易灰心丧气的写实影片,并不会那么受观众欢迎。

好在《老炮儿》找到了几分强硬气质。一开场六爷在胡同里对小偷说教,转脸又和城管的谈判,就表现了他是个“黑白两道”都要给几分面子的人物。这样的情节在生活中可能并不成立,却足够唤起观众对人物高大背景的想象。而霞姨对六爷的死心塌地,闷三儿对六爷的马首是瞻,编导如此去烘托六爷,都是为了让这个失意的中年人“看上去是个人物”。加上冯小刚宠辱不惊的表演,越发显得六爷见过世面。

然而从90后的立场来看,如影片中六爷儿子所言,“您除了会打架还会什么”?换一个角度,六爷无非是我们这个老龄化社会中已经算不上中坚的一代人,是广场舞大妈、失独老人、路上倒地的体弱病人中的又一个。他从不反思自己人生的成败,却多沉浸在对于过去时代的怀念中,用“人总有走背字的时候”来安慰自己。

还是为了衬托六爷,吴亦凡代表的90后新势力在态度上硬是被六爷征服了。一个爱夜店爱飙车的官二代也爱看《小李飞刀》,并从六爷背着长刀的身影中看到了武侠偶像的影子,由此感动到流下热泪。同样一个90后女孩被六爷感化到背叛同伴,主动送回人和十万块钱……这些情节爽一把就好,细细琢磨起来都不太对劲。

影片中真正站在双方角度、没有单方面美化六爷的,是他和儿子相处的那段。我们看到儿子大声质问为什么没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六爷第一次流下了痛苦的泪水。之后六爷又像个孩子般害怕手术,儿子对父亲的尊重和揶揄也体现了真正的父子情深,六爷再度以墨镜掩泪。作为一个老人,他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坚强。

可惜这样的段落还是太少。《老炮儿》没有去真正理解和表现年轻人的立场。TFboys作为一队给爷爷唱歌的可爱孩子出现,可能就是“老炮儿”眼中00后孩子应有的乖巧形象吧。

《老炮儿》最核心的力量,最引发观众共鸣的,是以冲突的故事曲折反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谄媚的是所有对社会公平不满意,却又不知该何处伸冤的普通群众。

文明与野蛮,秩序与混乱,并行生长的混沌,难以调和的复杂。这既是《老炮儿》这部电影里呈现出的情节,也是我们生活的今日中华大地的现实。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得到,十年“文革”彻底摧毁了民国时还尚存的中华文明和传统,用蛮荒的民间秩序武装出了一代人,也彻底打碎了建立社会公正秩序的可能。无论拥有什么样的气质和情怀,六爷、闷三儿等人都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他们既缺乏旧时文人修身立命的精神追求,也不信任今日试图重构法治社会的努力。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以携械私斗“你别管我带多少人我也不管你带多少人”的方法了结恩怨。

说白了,以最没有法纪秩序的、“文革”时期的方式解决。

六爷最后一身军呢大衣和日本军刀,代表着军区大院延续下来的光荣传统,是“文革”中红卫兵小将武斗的光辉印记。而随着《老炮儿》热映,“小混蛋”等民间英雄的传奇故事又通过微博朋友圈再度流传。却忘记了在“文革”遍及全国的大规模武斗中,有多少普通平民深受其害,有多少不懂事的孩子误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为了不值得的所谓声望名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包括传奇一时的“小混蛋”自己。

六爷是甚少反思的。他强调的是“自己的规矩”,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规矩”其实是特殊时期的社会文化造就给他的,是带有精神畸形的。相比毫无章法、只赤裸裸崇拜金钱和权力的90后新势力,六爷年轻时经历的那些武斗确实更具理想主义色彩、更有共产主义的情怀。然而一个流氓并不比另一个流氓更高尚,那些武斗方式归根到底,历史已经证明,也是错的。

影片结尾六爷在冰面上拖着长刀前行,最后倒下,械斗在观众想象中完成。既是影片避免了审查问题,又是人物发展的逻辑必然。六爷这样的形象,是必须倒下的,否则就无法完美他英雄主义的高大,也无法取得道义上的平衡。

其实六爷也知道并非自己事事都占理,所以在影片中他会为儿子流泪,也会狡辩说“检举不是报警”。然而即使明白自身问题,他也只能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下去。明知有重病还要逃出医院,还要在冰面上一路向着太阳狂奔,不仅是为了维护想象中的光辉形象,更是在深层上有脱离社会自我毁灭的意愿。

可惜的是这种自我毁灭还是在暴力的外形中完成,是以暴致暴的自发反抗,是举着军刀向前迎战,是还沉浸在过去的暴力岁月之中,是至死仍没有反思的自觉。

美国有一部同样广受群众欢迎的《老爷车》。主人公也是退下的六爷式的老头,为了保护弱者和社区小混混发生冲突。这个年轻时开枪杀人毫不眨眼的老头,在结尾终于下定决心举枪和敌人决战。意外的是小混混们先开枪杀了他,警察也得以将这些恶棍绳之以法。一检查老头的枪,里面却根本没装任何子弹……

老头以极端严苛的方式信守了不再实施暴力的承诺,以自我牺牲的方法保护了弱者。影片的导演兼主演是一位比冯小刚还要大28岁的老电影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年轻时在银幕上扮演的尽是些杀人如麻的西部牛仔。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他年岁到了之后,希望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老头没有像观众期盼的那样光荣倒下,甚至死得有些窝囊。但《老爷车》却毫不媚俗地传达出编导个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信任。

相比之下《老炮儿》则媚俗得多。它通篇在打造六爷的高大形象,用电影技法赋予他光环——最后冰面上的各种镜头,极尽煽情之能事——却弱化了对他缺陷的描写。编导更没有想过要深入文化历史层面,去揭示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才造就出六爷这样并不正常的一代人。而后续或观众自发,或为了电影票房营销产出的若干文章,又鼓动了这种媚俗趋势。

当然另一方面,《老炮儿》也冲破了今天中国电影的某些禁忌领域,大胆揭露了当今社会官富阶层和平民间的尖锐矛盾,并让六爷作为群众代表去反击这种不公。但这毕竟是电影。现实中我们需要公平,却还是应该寄托于社会整体向法治的转向,而不该期盼依靠每个胡同口都站着一个维持秩序的六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