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男子假扮北京人外地人摆拍对骂,央媒:挑动地域矛盾搏出位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2016-01-12 22:0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1月9日,两名演员分别扮演“北京人”与“外地人”,在北京地铁里“摆拍”对骂视频在网上热传。其间,一些言语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1月11日,视频中扮演“北京人”的马明(化名),已对自己的行为道歉。

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1月12日发表题为《摆拍对骂,不要消费社会偏见》的文章指出,地域偏见这样的社会之痛,被“机智”的炒作者编入脚本,被不断挑逗,正是摆拍视频引发公愤的来源。

文章认为,本已存在的信任危机,已经不起摆拍镜头的戏弄。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从来不缺炒作,但是请不要扰乱公序良俗,不要消解社会公德,不要调戏公众情绪,不要消费社会善意。

以下为全文:

视频中,自称北京人的男子(站)正在指责自称外地人的男子(坐) 。

前两天,两名演员分别扮演“北京人”与“外地人”,在北京地铁里“摆拍”对骂视频。原本是为搏出位,却因为表演被揭穿而遭到网民的集体指责。昨天(1月11日),视频中扮演“北京人”的马明(化名),已对自己的行为道歉。

地铁“地域对骂”主角鞠躬道歉。

在网上,摆拍视频的走红与“中国偏见地图”的热传,爆点是一样的,皆是挑动了地域矛盾这根敏感神经。在各色“地图炮”中,某地是“势利眼+小市民”,某地是“要饭的”,某地是“炒房团+造假窝点”……这些嘲讽的概括,既是地域摩擦、群体撕扯的体现,又在制造新的傲慢与偏见。这样的社会之痛,被“机智”的炒作者编入脚本,被不断挑逗,正是摆拍视频引发公愤的来源。

即便人生如戏,也不能这么演。“推广”再卖力,总是有边界的。马明们的初衷很简单:不甘心当默默无闻的龙套,寄希望于比“硬广告”传播效果更好、花费更低廉的劲爆视频。谁都知道跑龙套辛苦,做配角不容易,但哪个行业的起步不艰辛?扮不了“小鲜肉”并非一定要当社会“丑角”来吸引眼球。想学习周董,得先学会做“蜗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上爬”;想成为星爷,要下“功夫”,才能“降魔”。

事实上,这样搏出位的热点从来都是螳螂捕蝉的游戏。炒作者肆意消费公众的关切与热情,自己也在别人一两次的点击中被更快地消费、消解、消耗,变成比电影院爆米花更廉价的消费品。既不能实现演员应有的价值,更不能收获演员的尊严。看看曾经的“兽兽”“干露露”,尽管换来暂时的利益收割,让背后推手自我吹嘘,而今安在?

本已存在的信任危机,已经不起摆拍镜头的戏弄。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从来不缺炒作,但是请不要扰乱公序良俗,不要消解社会公德,不要调戏公众情绪,不要消费社会善意。“摆拍”多了,真诚就少了。遇到真吵架了,谁还来劝和?甚至有人说:万一哪天有人落水了,旁观者拿着DV拍,会不会也被别人当成是在表演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演员要有自我修养。对于一个始终追求平等、团结的社会而言,再小的社会角色,都应该具备基本的修养,保持克制的美德,走好人生的舞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