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独立出版访谈录 | 甲骨文:谁说中国人不爱读世界史

澎湃新闻记者 臧继贤 实习生 陈师咏
2016-01-13 17:3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除了成功学、理财和养生,对于并无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读者,是不是没有其他严肃又有趣的书可读了?

如果你对历史还有些兴趣,那估计会有人推荐你读读甲骨文的书。不过这可不是甲骨文的研究著作,也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软件公司。

它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一个普通编辑部门,老大董风云特意强调了“普通”二字,不过在外人看来,它的确是体制内一个新兴的出版品牌,想做些和之前不太一样的事情。

2015年8月,亚马逊中国公布了一份预售图书销售排行榜,甲骨文出版的《金雀花王朝》位居第三。并不是最好的名次,不过再看看排行榜的前两位,就知道这对于一本世界史的严肃读物来说,已经算是奇迹了。

甲骨文出版人文社科领域的大众学术著作,现在出版的基本上都是翻译过来的作品,其实连“甲骨文”这个名字也是翻译过来的,是英文新造词Oracode的译名。董风云说,Ora有神谕的意思,Code有法条的意思,而Oracode表达的是:“我们做的事情结合了天道和规则,既有自然性,也有社科人文的内容。”

2013年1月,甲骨文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2014年,甲骨文被评为《新京报》年度致敬出版机构;董风云并评为凤凰传媒·社科类中国好编辑。

至2015年的尾巴上,甲骨文已经出了将近60本书,董风云说,也不算多。

甲骨文现在的每本书1万册起印,大部分书都会加印,董风云说他没算过每本书的平均销量,但卖得不错的有《天国之秋》和《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前者6次加印,共7万多册,后者印了5万套,即15万册。这个数字离百万畅销书还有点距离,和《故宫日历》一年的销量差不多。

翻翻董风云的朋友圈,甲骨文的点点滴滴都被他记录下来了。

2015年7月29日,ffy董风云:甲骨文x陆大鹏,《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整整一年,第一版第七次印刷。

2015年12月22日,ffy董风云:(杀戮与文化<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一万册两天售罄,比起《金雀花王朝》和《午夜将至》,这本可谓神速。

一位自称“历史控”的知名书评人说:“长久以来,包括舆论,一直认为中国人不喜欢看世界史。但甲骨文打开了一个新局面,让人们知道原来世界史的书也是有人看的,读者也是喜欢的,中国人也是关心世界史的。”

但董风云和他的团队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新的模式”

甲骨文出了3年的书,但最初的筹备就用了半年时间。

近几年,老牌出版社中新生的出版品牌不少,广西师范大学的“理想国”就算一个。不过甲骨文并没有“理想国”走的那么远,没有成立新的公司,办公地点和所有人员的编制都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里面,办公流程也要因循旧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是那种传统的国企,在人文社科领域也算个不小的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图书也很多,比如“皮书系列”和《列国志》,但大多数针对的是专业读者,对一般读者来说有些生僻。

但董风云想做大众学术的图书,既是严肃的学术读物,又具有可读性。这类图书在欧美市场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了,就像那股刚刚吹进国内的非虚构写作风潮,在欧美也盛行已久。

要依托社科文献出版社已有的资源,但又要避免读者产生习惯性的印象,只能开创独立的出版品牌。

对于甲骨文来说,不管是书的内容选择,还是装帧形式,以及推广方式,都完全是市场化的做法,这与传统的学术出版需要资助是有区别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典型的国有企业,但社领导给甲骨文开了个口子,一个是用人,一个是选题,都有一定的自由度。”

在董风云看来,仅仅从社科领域来讲,如果要做一些让读者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要做品牌,但一定需要新的模式。

“传统的做书模式有一点点过时,对于市场的把握和营销都不是特别准确了。因为受体制和积极性的影响,编辑可能不会太投入地和认真地去想问题。他们可能也想思考,但机制不进行灵活的改动,他们很难做出什么自己的事情。”

“第一本书的忐忑”

甲骨文的初创团队,包括董风云一共只有3个人。

第一本书——《罗马帝国的崛起》的出版用了半年时间。“那个时候心里并没有底,不知道做书出来市场是否会接受。”

《罗马帝国的崛起》出版后,豆瓣中就出现了两篇热评,一篇是复旦大学英文系讲师、豆瓣ID“文冤阁大学士”的吐槽。他拎出几处翻译做了点评,还说道:“我对出版社搞版权的同志,一直有则忠告:引进台湾译本,务必慎之又慎。”

在这篇评论下面,豆瓣ID“ffyouth”回复道,大学士好犀利,下一版一定改进这些问题。

ffyouth是董风云的豆瓣账号。

在另一篇热评中,豆瓣知名书评人唐山,同时也是现《北京晨报》副刊部主任说:“波里比阿这本《历史》原有40卷,成书略早于中国的《史记》,文字量本应更多,可惜只留下前5卷,东西方两本史学巨著参照来读,趣味果然迥异,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翻译过来,实为伟业。”

甲骨文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样进入国内图书市场的。和彼时的心态相比,董风云和他的团队对新书的市场和销量大多已能吃准,对于出现的小问题也能从容应对。

2015年出版的《金雀花王朝》(精装版)由于印刷疏忽,书中的王室图谱有少量缺漏文字。为此,甲骨文特地设计了彩页图谱,免费寄送给读者。

而对于其他技术层面的问题,甲骨文也会通过多种途径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对于选题本身或者封面设计,读者也会提出各种意见,但董风云认为这些多属于主观意见,不能全部参考。“文化产品还是以‘我’为主,才会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风格。”董风云坚定地说。

“我们做起来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听了别人的意见,而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并将它们实施出来。”

现在甲骨文并没有百万级的畅销书,无法与很多图书公司比较。或许这是读书人做书和商人做书之间的区别,在叫好和叫座之间有不同的取舍。

“被盗版的学术书”

董风云看到过很多甲骨文盗版书的图片,这还不算电子版和音频版的侵权,但他们对这也没有办法。

印象中,盗版的多为考试类、虚构类或经管类的畅销书,如今虽说是大众通俗化,但依然很严肃、并不经世致用的甲骨文丛书也被盗版了。

可是,甲骨文的书为什么如此吸引人?

首先,他们在选题上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综合考量了诸多因素:原版书本身的质量,作者的知名度和实力,在国外市场的口碑,还要考虑内容是否适合中国市场,是否符合出版条件。

除了经典的学术名著,他们选择的主要是在国外广受欢迎的大众学术书,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国际政治、人文和社会学,但在世界史方面发力更大,影响也更好。

这些大众学术书在董风云看来,介于学术书和畅销书之间,知识含量非常高。

沪上媒体人徐书白说,甲骨文丛书的选题好,让人一看就有阅读的欲望。不像其他很多社科类的书籍,让人觉得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另一位媒体人有鬼君说,甲骨文引进的图书打破了非历史专业对历史的传统认识,带来一种新鲜感。“我们常见的有国别史,是传统的叙事模式,但《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带来的是另一种阅读历史的方式。”

其次,虽是译介,还是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甲骨文选择保留了大部分图书的原标题,但有一些还是要改的。

那本卖了6万多册的《天国之秋》,原著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直译为《太平天国之秋》,副标题直译出来是《19世纪中国、西方以及太平天国内战的传奇》。“最终大陆的版本译为《天国之秋》,因为这样更具诗意,而副标题就不要了,因为这原是让国外的读者明白这本书要讲什么,而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没有必要。”

甲骨文最近又推出了一套日本研究东亚历史的著作,叫做“鲤译丛”。说到为什么叫做“鲤”,董风云说,如果称“日本的中国研究译丛”则太直白,而锦鲤鱼是日本的国兽之一,用这种象征方式来代表日本,会带来距离,也会带来美感。

不过董风云认为,甲骨文的出现是有大的现实背景的。“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扩招的学生已经步入社会,他们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也有对高品质严肃读物的需求,但他们又来自各行各业,不能要求他们去读特别精专的学术书。”

“有粉丝,但不相信粉丝经济”

甲骨文现在的读者,最小的在读初中,最大的已步入古稀之年,但还是以年轻读者居多,一般是在攻读本科或更高学位的学生、大学和民间的学者以及媒体人与公务员。

读者中有一部分是甲骨文的粉丝,他们称自己为“骨粉”,其中相当一部分会买甲骨文出版的每一本书。

在微博上,@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与粉丝互动颇多,一改老牌出版社的威严感。

对于董风云来讲,他更愿意把出版业当作商业行为来看,出版业也需要赋予自己一个健康、积极的、具有个性的人格在其中,不要让读者感觉自己在和一个国有的出版机构打交道。

@万木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二学生,她加入了甲骨文的粉丝群,也经常在微博上同@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互动,算是甲骨文的铁杆粉丝。在接受采访时,她说了很多甲骨文的好话:“甲骨文的编辑,董风云先生,为人亲切和蔼,充满活力,与读者打成一片,对读者提出的意见,他都能很好地接受、解决。他的这种态度,是甲骨文整个团队的态度的表现。甲骨文的口号是:让我们一起追寻。”

其实她并没有见过董风云本人,对他的印象全部来自粉丝群直接和间接的交流,然后她还记得甲骨文的口号。

但董风云不相信粉丝经济,就像他认为罗辑思维的成功也并不是因为简单的粉丝经济,而是在图书的选择上下了功夫。

对于甲骨文现在的成就,董风云说,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比程式化做出来的要好,只要用心做,就会得到市场好的反馈,这样一来一往,甲骨文这个品牌就在市场和出版界站住脚了。

而对于盗版的状况,董风云说,买甲骨文丛书的很多都是在校学生,没有非常强的经济实力,所以一本书在收回成本,并有一定盈利的基础上,有少量盗版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他说这仅代表他个人的看法。

“从出版品牌到个人品牌”

甲骨文的团队:六个人、四门外语——英、法、德、韩,他们中有从英国、法国和德国留学回来的。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后援团:一个金牌设计师和一个金牌小译霸。

至少是硕士学历、至少会一门第二外语,这是甲骨文对编辑的最低要求。

董风云称自己介于团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之间,除了定夺大的选题方向,那些编辑们觉得麻烦的事情都归他,好让别人专心做内容。

微博@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是董风云和另一个同事在打理,从资料的个人色彩中也可以看出:天蝎座,毕业于波尔多四大。

甲骨文的微信订阅号去年4月上线,6月8日就登上了出版社类新媒体排行榜的第一名。目前订阅的用户将近2万,真不算多,不过某些文章阅读量可达10000+。这也是董风云在业余时间做的。

很多读者都觉得甲骨文丛书的封面设计很赞,让人有阅读的欲望。

书评人有鬼君拥有10多年的出版经验,他说,“我们看理想国、看三联书店的图书,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哪个出版社的作品。但是甲骨文的风格就比较多变。”

大家都猜测这些惊艳的封面是由一个设计团队完成的。甲骨文的确有专门的设计师,但不是一个团队,而只有一个人——社科文献出版社设计中心的主任宋涛。

宋涛其实一直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做设计工作,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原来的工作方式不适合他发挥自己的个性。作为设计师,宋涛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平时会读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书,甚至包括哲学类的。出于对同事的了解,甲骨文工作室觉得宋涛会有一些好的设计思路,便任由他发挥,完全不干涉他的设计理念。

董风云说,现在流行的图书设计多是极简主义,是从日本到中国台湾,再到中国大陆这么一路传过来的。宋涛也可以做极简主义的设计,但他没有。目前他的设计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体现自己的思考,突破那些固有的观念。

“我们的书和其他的书是有一定的区别,有自己的风格,这都归功于宋涛。”

这期间,宋涛也从一名设计师成长为了设计中心的负责人,现在很多知名的出版品牌和大的出版社都来请他做设计,通过董风云来找他的就有不少。

除了有金牌设计师,甲骨文还有个金牌小译霸陆大鹏,他是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现任译林出版社的版权经理。陆大鹏和甲骨文结缘于《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当时版权公司对董风云说,有一个人特别喜欢这几本书,如果你们把版权拿下来,他很愿意翻译。董风云想,既然有人自荐,那就让他试试吧。

别看陆大鹏出生于1988年,但现在已经有16部译著出版了,其中和甲骨文合作的就有8部之多。

陆大鹏为甲骨文翻译的图书。

现在甲骨文把最好的选题交给陆大鹏,如果他觉得有意思就接受,董风云说,这是非常良性的合作。陆大鹏在和甲骨文的合作中也收获了很多,从一个知名度不高的译者成长为翻译界的良心:翻译速度快,质量又好。董风云说,陆大鹏这种人非常少见,他自己非常努力,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他在语言上也有很强的天赋,这也不能忽略。

除了陆大鹏,甲骨文不会特别寻找学院派的人来做翻译,而是会找那些年轻的、没有名气,甚至没有经验的译者。董风云说,我最看重的品质就是认真,态度决定一切。他们对自己选择的这本书,往往充满了热情。在稿费特别有限的情况下,又要找到特别认真的人,那只能是特别喜欢做这件事的人。

而对于团队中的其他小伙伴,董风云说,如果仅仅把他们定义为编辑,那就是小看他们了。

现在甲骨文团队集出版、媒体和营销为一体,董风云希望甲骨文以后能够做成平台级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编辑团队。

但对于甲骨文现在的成就,董风云似乎并没有那么在意。他觉得对于团队中的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做了几本书,重要的是每个人是否在这其中有很大的提高,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从初创的三人到现在的六人团队,董风云自信地说,只有想进来的人,没有想出去的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