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6年第一趟春运列车:硬座绿皮车2703公里46小时

澎湃新闻记者 徐燕倩
2016-01-18 08:2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1月14日,K4663次列车从上海南站准点始发,搭载着312名旅客踏上春运回家路。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雍凯 图

硬座,绿皮火车,2703公里,46小时10分钟。

1月14日6时许,距离春运大幕正式拉开还有10天。睡眼惺忪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陆续来到上海南站6号候车室。他们预备在1小时后登上第一趟从上海始发的春运增开列车——K4663次——踏上归途。

根据上海铁路局日前发布的信息,K4663次列车经由沪昆、渝怀、成渝线运行,途经嘉兴、海宁、杭州东、义乌、金华、衢州、上饶、鹰潭、新余、宜春、萍乡、醴陵、怀化、秀山、涪陵、永川、隆昌、内江等站,按计划16日早晨5时17分到达成都站。澎湃新闻记者随车记录归途者的故事。

纺织女工:“八年了,没回过老家”

“还有46个小时再加10分钟咧!”早晨7时许,K4663次列车刚关上车门不久,进入平稳速度行驶,拖箱子的声音、安放行李的声音都渐渐隐没在列车奔跑时的“隆隆”声中。可能因为始发时间早,赶火车路途遥远,大多数上车的乘客安置好行囊后都默不作声,预备眯起眼睛休憩片刻。

任慧丽(左一)一家人。

第9节车厢末端的两人座位上,任慧莉(化名)用红通通的左手捋了捋滑下额头的发丝,双手抱起正在座位上闹腾的三岁小孙子成全(化名),“不要踩上去呢,座位脏了!”她转过头来向澎湃新闻记者笑了笑,直称娃娃不懂事。

任慧莉一家都来自四川重庆,火车到达成都后,还需要坐几个小时的出租车才能回家。回程之前,她一直在上海南汇东海镇一家棉纺工厂做纺织女工,起先老板对于她早回家的事情一直持反对态度,自她之后,厂里面仅有的8位女工中有大半都想要回老家。“我们是个小工厂,一旦有一个女工提早回家,大家都会忍不住想家,都想提早。”她微微低下头去,脸上有几分歉意,“没办法,今年我家里算是有事情,带了个头,老板和老板娘应该会理解的吧?”

她望着窗外迅速向身后退去的树和路,神情略显迷惘。她说,路途这么远,时间这么早,老板这么不情愿,但她还是要回家,丈夫、儿子、儿媳、孙子一家五口一起坐火车,“怎么办呢?八年了,没回过老家。姐姐家里的女儿马上要出嫁了,临时跟我们说的,让我们今年一定要回去。小儿子一直在成都,他讲我们年年都骗他要回家过年,到最后就是不回家。今年总算没有骗人。

列车上,乘客的大小包放满了行李架。

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回家呢?任慧莉顿了顿,思考了片刻,反问道:“回去干啥呢?”家里的长辈陆陆续续都没了,那些平辈、小辈的亲戚也大都出外打工,四散各地。“(亲戚们)在广州、深圳、上海……都有,现在做什么不辛苦呢?都辛苦的。”她喃喃而语,轻轻叹了口气,忽地抬头,“好在我的一家人能够在一起。”

就在发车的前三天,任慧莉和丈夫买了去四川成都的车票,因为座位所剩无几,两人只得分开坐在第9节车厢的头尾。成全年纪小,坐不住,爱到处跑,绕过笑眯眯的乘务员,绕过热气腾腾的餐车,绕过踮起脚尖站在走廊上拿东西的乘客,一直朝前跑。任慧莉见他快要走出视线内,就起身循他的方向跟去,临行前她和丈夫说好,两人轮流带成全,偶尔上厕所时见上一面,互相笑一笑寒暄几句:“什么时候吃?”“冷不冷?”

“太冷,没有空调。”成全的父亲成天临(化名)和母亲冉欣(化名)坐在第8节车厢的第一个两人座位上,夜里睡不着,就打开电脑看看发车前几天预先下载的影视剧,打发时间,到了后半夜实在太困,就互相靠着睡着了。成天临决定以后要是从上海回老家,不再坐这样的增开列车,“条件不太好。”

五年前,十八岁的成天临来上海跟着父亲一同在工地打工,做一些较简单的看图纸、搬砖工作,一个月按工作量算,也能挣到5000元至10000元不等。不久后,他便和来自贵州的妻子相识、结婚、生子。

谈起生活和工作,成天临笑说:“很苦,也很开心。”他解释说,工友们大多都是四川人,工作间隙也能和老乡唠唠家常,回忆回忆老家的光景,这样一来累活儿碰上能聊的朋友,似乎也能让时间过得快些。

“上海开销大!家里一个月要用掉四五千块钱,我一个月挣得不多,3000多元。儿媳妇不工作,要在家里面带小孩,成全年纪小。”谈及在上海的花销,任慧莉直呼个“贵”字。成天临提出了不同看法:“只要不去市区,东海镇的生活开销还是能够接受的。偶尔能够和工友一起出去吃一顿。”

但回家对成天临来说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回一趟家要花很多钱,有的时候要花掉两三万,除了火车票、饭菜之外,礼品占了大部分。”他掐指算了算一家人需要带回老家的礼品,报出一个数字:“5000元左右,我家算少的。除了车票、饭菜,就都是给长辈买衣服。”

成全来到爸爸膝下,抬头笑嘻嘻。“实际上除了参加婚礼,这次回老家还有个主要目的是给成全上户口。”成天临咧开嘴笑道,来五年上海,从没有回去过,他想四川的山水,念重庆的火锅,“来上海这么许多年,还是喝不惯这里的水,吃不惯这里的饭菜。”在上海工作这段时间,母亲任慧莉一直都自己烧菜,按照四川人的吃法,每个菜都得放点辣椒,“刚开始比较辛苦,时间长就好一些。”

他看了看妻子的面孔,说希望过年时,能在老家和工友相聚,似乎在自己家乡感觉做什么都不太一样。

花农:“高铁动车虽然舒服,但临客更加便宜”

“外公过世了,我得回去参加葬礼。”杜荣两手抱着身前的双肩包,坐在墨绿色的座位上出神,几秒沉默后,他开始回忆起老家江西鹰潭的年味,突然滔滔不绝起来。

“大年初一,整个村子里面,每家每户的男性都会围坐在祠堂里吃水果、点心,长板凳、长桌子。这个祠堂是大家一起出钱建造的,是用来供奉祖先的。那天会吃一种特别的点心叫灯芯糕。灯芯糕有一种说法,正宗的能够用火点着,像香烟一样慢慢往下燃烧。”他说着就用手比画着灯芯糕的样子描述,条状、棱角分明、色白、有香味,“能点起来可能是因为用糯米、白糖、猪油之类的材料制作而成。”

来自江西鹰潭的杜荣。

村庄似乎都已经留不住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了,杜荣的老家也面临着这种问题。“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没什么人留下来。在家过年就很少了,现在过年的气氛实在大不如从前了。”

杜荣说,村里过年放烟火、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也是四年前,全家人一起回去过年,“老一辈有这样的讲究,荤菜必须做到几道,素菜做几道,有哪些菜不能上桌,一般荤菜会吃鸡鸭鱼肉。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过年好像就和平常差不多了。”

杜荣祖辈都从事种植业,父亲20多年前来上海打拼,开设种植基地,专门种植鲜花,后来把上小学的杜荣接来上海。初中毕业后,杜荣没有继续念书,而是跟随父亲经营自己的家族生意。

“今年婚庆用花似乎不怎么挣钱,因为婚庆用花大部分需求量集中在玫瑰和康乃馨,这两种花在云南产量很高,那里的价钱也总是比上海便宜。上海本地的货也不如那里好,气候条件也不如那里适宜。”讲起自己的生意,他便认真起来,“气候要把握在12到20摄氏度左右,如果高温天气,温度超过35摄氏度,那么花的品质就会下降,杆子会变细,花瓣也没精神。”

看花就像看人,花也会有老年斑,杜荣从小就看着父亲种花,当父亲渐渐老去,感觉长大后的自己身上担子似乎更重了些,“我们的时间都花在打理基地上,老家一直都没有空回。我作为儿子,长大了,今年都25岁了,也总算能代表全家回去一次,其他人都抽不开身。新年了,我希望爸妈身体健康!”

列车员叫卖着10元一份的早餐。

“早饭!早饭!15元一份!”早晨7时30分左右,K4663次列车炊事员推着餐车经过杜荣身边,杜荣看看早餐的内容,有粥、馒头、榨菜、煎蛋,“还是太贵了,中午饭也要20块钱,感觉不好吃,我还是吃泡面吧。”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全家五口人,一个月开销竟要2万余元,平时能省则省,“高铁动车虽然舒服,但增开更加便宜。”

经过10小时的车程,始发当天下午5时许,杜荣到达江西鹰潭,随后坐出租车回家。“四年了,老家的房子都是灰尘,一个人打扫好累!”他说虽然如此,但家乡还是那个家乡。

“第一趟增开列车由于离春节有段距离,买票的人也不会特别多,坐这趟车的一般会是打短工,或是家里有急事要提前回家的务工人员。”发车前,铁路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由于将力所能及地安排最大运力投入春运,不可避免有不同新旧车型投入运营,比如这辆K4663次列车全车提供的仅有硬座票。

这趟最早从上海始发的火车,条件有限,风雨兼程,携着大大小小的年货、行囊,带着一车像任慧莉和杜荣那般期盼看到故乡明月的人们,载着满满的乡愁、祝愿和新一年的憧憬,马不停蹄地向着成都方向驶去,最终到达了大家念念不忘的故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