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娱评|粉丝对偶像“管”得太多,是爱他还是害他?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左黛
2016-01-21 11:58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鹿晗与井柏然。 东方IC 资料

2016年,娱乐圈最令人咋舌的开年重磅,莫过于电影版《盗墓笔记》两位主演井柏然、鹿晗公开撕x,引发电影“番位之争”的讨论了。

井柏然经纪人张阿信亲自“下场”,发出一则秒删微博,指出“如果鹿晗排一番,井柏然必须压轴”、“鹿晗因为个人行程(包括《奔跑吧兄弟》第三季录制)在拍摄期间大量请假”、“片方曾承诺《盗墓笔记》并不是一部粉丝电影”等。

看到此条新闻,第一联想是鹿晗前不久参加《奔跑吧兄弟》第三季澳大利亚录制时,鹿晗撕郑恺名牌的饭拍私下流出。鹿饭在互联网上采取了一种激烈的声援方式,甚至不乏对节目和艺人的攻击,最后郑恺公开道歉。“跑男”是华谊主场,某种程度上,鹿晗是因为赞助和人气中途进组,当时,便就有评论指出——粉丝型艺人与传统业界的冲突,只会是开始,不会结束。

无独有偶,张艺兴因为中韩奔波、参与《极限挑战》拍摄,也曾因为宣传事宜与其主演的电影《从天儿降》宣传方产生沟通误解。宣传方负责人在朋友圈po出一张螃蟹的照片,描述道:“你真把自己当火箭蹿红就当自己是大腕儿了?客串几个大哥的戏就奠定自己地位?装萌卖傻仰仗小鲜肉身份就吃一辈子?时间会给你答案!……这么横,也会被捆了煮着吃!”

虽然误会消除,张艺兴最终出现在该电影上海路演现场,但是,两位经纪人、宣传方传达的,莫不映射了国内娱乐圈对于粉丝型艺人的“部分真实”的态度:“虽然我暂时干不掉你,虽然你的粉丝暂时对我有用,但是,我确实看你不爽。”

一旦出了矛盾,围绕着艺人的粉丝生态,或者更准确说,沿袭韩娱圈的粉丝生态,便会被人戴着“有色眼镜”打量评断。

所以,在整个行业都在鼓吹粉丝经济的现状下,这篇文章,想谈谈粉丝行为的“负面效应”。

首先,韩娱圈粉丝经济与国内的粉丝经济到底有何不同?简而言之,更有组织、更有纪律、购买力更强、更容易群情激昂,总结便是,更为“高调”,甚至比艺人更有存在感。

产生这样的观感,与韩国娱乐业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李易峰和杨洋。 东方IC 资料

韩国娱乐业市场很小,容量却惊人,对外,多如牛毛的偶像组合以光速更迭;对内,同公司、同组合的艺人也人数众多。

队内狭小封闭的环境下,粉丝们为了各自偶像在组合专辑中的分量、节目中的放送量、在组合表演中的站位、个人solo活动的多寡等等资源,已经撕得不可开交。

放之全国市场,不同公司、不同组合的竞争之间,更是“广阔天空、大有可撕”。

韩国娱乐公司对于艺人的管理普遍比较严格,偶像们对于舞台表演的选择权也相对有限,粉丝们唯一可以令偶像引起公司重视的行为,就是声势浩大的应援和不顾一切的“买买买”专辑与周边;同时,年轻偶像们在出道很长一段时间内,收入都不算丰厚,粉丝赠送偶像昂贵的礼物、“承包”偶像的衣食住行,也是因为“他真的只有我们了”的心疼态度。

但是,在韩国出道的中国艺人回国发展,所面临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中国幅员辽阔,国内娱乐市场正在“向上走”,电影、电视、音乐、时尚各个领域选择众多,艺人的收入也相对同等级韩国艺人遥遥领先。同时,在国内,“偶像”一直是模糊的概念,看待艺人的标准,还是各自领域的作品。

所以,有人总结,在韩国做偶像,累身(练习负荷大、行程通告密集),但不累心,公司规划,粉丝供养,表面光鲜。回国做艺人,相对不累身,但是路要靠自己的智慧走出来。当务之急,一是要入乡随俗,二是要迅速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但是,这种改变是举步维艰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韩娱粉丝的定向思维:“拒绝捆绑”。队内撕排位撕人气,“唯我独尊”惯了,容易树立假想敌。

第二,粉丝对于韩娱归国偶像的造型、妆容、体重等等非常介意,这也非常影响对于影视作品角色的选择。

第三,网络世界缩短了艺人与粉丝之间的距离,也普及了“营销”的概念,却使得粉丝对于围绕艺人公关、宣传等专业领域的工作有浪漫化想象,极端者甚至会施压艺人更换团队。

比如,鹿晗粉丝不满同公司团队消耗鹿晗的人气“带”自家艺人朱亚文曝光,拒绝一切“捆绑”。然而,在业界看来,朱亚文和鹿晗两种类型实在大相径庭,绝对构不成什么威胁。

比如,EXO最先单飞回国的吴亦凡,已经拥有了与管虎、冯小刚、徐克、周星驰、吕克·贝松等知名导演合作的机会,商业代言与时尚领域成绩也令同龄演员艳羡,但是,因为角色剃成光头、增加体重,渐渐远离过去在组合“二次元”、精雕细琢的偶像造型,引起部分粉丝激烈反弹,写下传播很广的公开信——在这些粉丝看来,吴亦凡的团队是草台班子,人气下滑严重。

再比如,吴亦凡就因为粉丝弹劾不止一次更换宣传团队,而这种“韩娱”的过度保护,也被移植到了国内小生身上,有愈演愈烈趋势——华晨宇、TFBOYS、李易峰等艺人身上都出现过粉丝写信发难更换经纪人、宣传团队、公司规划等等情况。

2015年最火的网络剧《盗墓笔记》开播时,李易峰、杨洋粉丝争得不可开交,杨洋在北京发布会结束即公布离开欢瑞公司,电影项目筹备之初,杨洋粉丝的“韩饭腔”作风也让南派三叔忍不住亲自下场“手撕”……令人一言难尽。

最哭笑不得的,应该是王凯爆红之后,王凯、靳东二人的“资源”也有粉丝争抢,并且讲出“侯鸿亮只是一个商人,王凯只有我们了”这样似曾相识的话语——全然不顾王凯已经是出道十几年,超过三十岁的成年男人了。

说句题外话,现在成为“表情包小王子”的黄子韬,最开始被全民黑的原因,倒不是那句“我不会轻易地go die”,而因为在海南旅游时,因为被“私生饭”追车不胜其烦,说自己“想要回韩国”——内地娱乐圈的语境是,血统论即“原罪”,同样的,“韩娱”这一套与内地环境不符的粉丝形态,势必也是一种“原罪”。不仅让路人反感,也会让同行冷眼。

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韩国归来的偶像艺人,或者放眼更广阔的范畴——短时间内聚集了爆发式增长的人气,但还没有奖项和过硬作品支撑的人气型艺人,就像刚刚毕业的“优等生”进入社会,书读得还不错,但行动上是一张白纸。竞争激烈的大型企业,突然空降了一位拿着优秀成绩单,但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却获得了比部分老员工高的起点,会不会有人嘀咕?会不会有人质疑其专业能力?会不会有人等着他出丑?答案显而易见。

对于艺人,一切需要重头再来,亲自耕耘。作为门外汉的“家长”——也就是粉丝,过渡的溺爱甚至大张旗鼓的论理,必然只会帮倒忙。

粉丝经济这点,王中磊和管虎倒是坦诚。接受采访时王中磊曾不回避吴亦凡这样艺人“就是因为人气入行的”。管虎也说过,选择吴亦凡和李易峰演《老炮儿》,前提就是商业考量。

对于合作者来说,建立合作的起点是“接受”,但未必内心一开始把他们当做香饽饽般“欢迎”,能不能不掉链子、担得起这个位置、赢得众人喜欢,很多双眼睛都在周围看着。

在这种微妙的情境下,艺人在前方奋力冲刺,粉丝更应该谨言慎行,因为你们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有可能把他们推向相反的位置。

李宇春当年有一位著名粉丝“最爱”,至今仍然是一个传说。李宇春的粉丝形容:“她行事的唯一标准就是一切以李宇春的利益为重,甚至当年为了不给经纪公司借粉丝之势裹挟李宇春的机会,毅然选择辞去吧主的职务。”十年之后,她接受采访,“你觉得作为普通粉丝,你为偶像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她的答案是:“买专辑,投票,看演唱会。”

这种态度,是笔者个人更为认同的。粉丝,最理想的状态是享受,而不是操纵,艺人走到什么样位置,是不在其位的粉丝很难去想象的。粉丝是艺人身后的助力,而不应该比艺人更有存在感。如果艺人被推到市场上时,他身上的标签只剩“粉丝”,榨干了粉丝最后一丝剩余价值后,粉丝又能送艺人去怎样的高度呢?

这大概是市面上所有“人气型艺人”,都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