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猴献瑞:猴子形象的变迁

吴玉萍(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2016-02-05 11:5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猴”作为动物界的一员,与人类格外亲一点,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人由猿猴变化而来。《抱朴子内篇》中《对俗》有云:“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猨,猨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后经方家考证,最后一句理应是“玃寿千岁则变为老人。”因此,人类的进化可能是猕猴——猨——玃的历程。当然这是从民俗学,或者说神话学维度的解释,生物学的进化顺序可能未必如此。

除了起源说,生肖说也是人猴结缘的重要因素。传世文献中较早提到十二生肖或十二种动物的文献是王充的《论衡•物势》,随着考古资料的出土,十二生肖的出现时间被提前到了战国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云梦秦简《日书》甲中即有关于生肖记载,且与王充的论述无大异。

汉族十二生肖

虽然各民族的十二生肖不尽相同,但猴在场比例却非常高。如傣族使用的十二生肖分别为鼠、牛、虎、兔、大蛇、蛇、马、羊、猴、鸡、狗、象;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海南黎族的十二兽则是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当然也有猴缺席的,如新疆南部地区柯尔克孜族的十二兽和桂西彝族的十二兽中就没有猴。

“申猴说”何以形成?

十二生肖中,猴与申相对,形成申猴说。这一点文献记载很多,如《论衡》中的“申猴也”,《日书》中说的“申,环也。”此处“环”即“猿”。为什么会形成申猴说呢?《抱朴子内篇》中《登涉》记载:“申日称人君者,猴也。”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从历法分析。古代历法,一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以此类推。而古代的人日,又称人节,通常都在七日,《东方朔占书》中就有“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的记载,因此申日即为人日。而古人又坚信人由猿猴变化而来,所以“申”与“猴”对应理所应当。

此外,有学者还从文字学角度展开了研究,发现十二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与猪相似。近人还考证出了甲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也有相近之处,于是便用十二种动物与相应的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其中申的甲金文字形与猴也极为相似。

甲骨文“申”、金文“申”

关于申猴说,民间也有说法。古代,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对动物出没活动时间的知识,把12个时辰配了12种动物。下午3时到5时,也就是将晚不晚的时候,猴子喜欢啼叫,也有一说猴子善于伸屈攀援树木,而“伸”和“申”音同。于此,猴就被唤作“申”了。

“金猴献瑞”何以成立:猴形象的变迁

猴文化在中国的先天基础比较好,不过其寓意也经历了从褒到贬,再到褒的过程。

起初人们将猴视为自己的祖先,认为其是驱邪佑民的祥物,这在很多民族都有流传。以藏族最为典型,猴被视为藏族人的始祖。

在藏族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世界混沌不开,仅东方白地出现了一片白海和一块白石,天神看到后,便吹了一口仙气,这口仙气化为白鹏。白鹏经常飞到白石上栖息,久而久之,便使白石怀孕,生下一只猿猴。其实,将猴视为藏族人的始祖,这有着一定的地域原因。因为在西藏高原上,山高路险,猕猴的攀援能力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他们渴望获得灵巧的能力,在峭壁悬崖中生活自如。于是他们便祈求猕猴,希望猕猴的灵魂附体。

再如纳西族。丽江纳西族称祖先为“余”,意思就是猴;称岳父、公公为“余胚”,意思就是公猴;称岳母、婆婆为“余美”,意思就是母猴。而且他们在生和死的节点上还保留了相应的习俗,即小孩出生后,家里人会在婴儿戴的帽子上缝一条猴尾,认为能够祈福辟邪;老人去世,会在棺材头部画一个白猴,意思是让猴把死者领回祖先的故地。

早先这种“尊猴”的观念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最知名的便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本领异常,除妖降魔,虽偶有叛逆,但不失为一个正面的形象。其实这一正面形象在大唐时期就已存在,后经吴承恩的再表述为大众所熟知。据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1824-1880,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Social Life of China中记载说猴子最初受到崇拜,是因为它在大唐时代为受命去印度取经的人效劳。那位皇帝把猴子奉若神明,授予这种四足兽“齐天大圣”的威严头衔。这位“猴王阁下”的生日据说是中国农历的二月二十三,这一天猴王受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膜拜。人们相信猴子能统治一切淘气的小妖精、巫婆、精灵等,还能赐予人类健康、护佑和成功,至少能间接驱逐恶魔、妖怪。人们认为疾病、求学和生意上的不顺都是妖魔鬼怪引起的,所以病人、不幸的人敬猴以期得到它的帮助,驱逐妖魔或阻止各种想象的精灵或力量的邪恶影响。

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形象

19世纪以来,历史受到推崇,神话传说被西方理性所驱逐,猴的祖先象征被淡化,呈现出贬化的态势,如因其外在的瘦弱,猴被视为贫穷的象征;因其好动的特点,猴成了不安分等的代名词;因其食性的特点,猴被认为对于粮食丰收无益(猴子不吃粮食)。再如形容一个人藏不住事,常用“猴的身上藏不住虱子”;形容人不守信用说变就变,常用“猴儿的脸”;形容人小气吝啬常用“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等,这些都略带戏谑贬讽,至于尖嘴猴腮、沐猴而冠、轩鹤冠猴等,就更不必说了。

20世纪后期,神话从祛魅到复兴,猴的文化地位得到了重新认同,猴又被定为吉祥的符号,以猴为载体的民俗产品也越来越多。如剪纸常喜欢猴加猴的造型,寓意辈辈封侯(猴);马上加猴,寓意马上封侯(猴)等。尤其是适逢春节,听得最多的便是“金猴献瑞”。

所谓“瑞”就是玉器的一种,《说文》中“瑞,以玉为信也”,也指吉祥。其实用猴献“瑞”自然是将猴视为福气的传达者,这一点从文化链上可以找到原型,西汉就有猴形的玉佩。不光如此,因为寓意吉祥,以猴为看点的旅游景点也越来越多。以北京白云观中的猴像浮雕为例,人们觉得摸过观里的三座猴像浮雕便能得到福佑,而河北沧州杜林古桥的雕猴也被摸得光亮,因为当地人说,多摸此猴可以消灾去病。

西汉猴纹熊纹玉和猴纹心形玉佩

从比较文化学角度审视,“尊猴”和“贬猴”在其他国家都能找到交叉点。如在古印度,猴受到佛教徒的崇拜,以婆罗门教为例,最高的神常表现为很多动物形式,其中作为罗摩(Rama)出现时就是与猴子在一起。据佛教文献《大集经》中记载,十二种动物乃是菩萨化身,菩萨为调伏众生而化身动物,这些动物出现的顺序以鼠为首,后面的排序即为现在的十二生肖序。这十二种动物依次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四座山中,其中猴处于西方山,每个方向有一神居住,西方为火神所在。我们所熟知的“火候”一次或许跟这还有点关系。

在日本,猴与好几位神道神灵有联系,而且猴还守卫着东京某些神庙的大门,出现在神庙的神坛上。相反,在西方,尤其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猿猴中看到的是卑下,发展到后来,它成为七大罪中的淫欲的象征物,代表罪恶。基督教作品中,衔着苹果的猴子就有人类堕落的意思。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