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人大代表:住房成青年来沪创业障碍,建议出台保护政策

澎湃新闻记者 储静伟 实习生 陈婧娴
2016-01-25 09:5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持续上涨的高房价、高房租会不会影响一些人才难以留在上海?对此,1月24日,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郑惠强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他在上海市人大十四届四次会议提出了“让更多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宜居在上海”的建议。

住房成青年来沪创业障碍

郑惠强以市场公开数据测算,以白领人均租房30平方米、购房40平方米(两人购买80平方米)计算,上海白领平均租房支出占收入的29%,房价收入比为18。考虑到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创业初期收入较不稳定、可能低于普通白领的现实情况,住房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来沪创新创业道路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一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因此沦为“蚁族”,甚至不得不离开上海。

目前,许多国家都对青年创新创业者实施特别的保护政策,如2013 年欧盟理事会通过“青年保障计划”,决定2014-2020年欧盟财政预算中新增60 亿欧元作为青年基金,其中法德两国共同推出青年就业“欧洲新政”。中国的厦门、福州、大连针对创新创业人才住房保障问题,也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郑惠强指出,上海曾于2015年7月出台过《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但该政策并非专门针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略显不足。

因此,他建议在现有住房保障政策、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鼓励产业园区建公租房

郑惠强建议,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应分别从保障政策差别化、保障主体多元化以及保障形式多样化三方面着手。

在保障政策差别化方面,建立科学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将符合条件的人才进行合理分类;在保障主体多元化方面,则需要充从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社会资本等主体的作用,形成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格局;实现保障形式多样化,则既可以采取实物配置形式,也可以采取货币化补贴方式。

郑惠强还表示,要破解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面临的住房难题,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以及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多渠道筹措房源。

对于大型居住社区配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等,应加大政府筹措力度,以低于市场交易的价格,面向符合条件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出售或出租;此外,还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发挥主体作用,利用自用存量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或单位租赁房;再者,建议结合国外先进的住房保障模式经验,一方面可由政府划拨土地,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形成产权共有、面向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具有保障性租赁性质的“人才公寓”,另一方面,政府可将其拥有产权的废旧厂房、校舍等闲置资源,交由开发商设计改造成面向需要的群体出租的“蚁族社区”。

网上公示申请入住者

针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会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强或创业失败而退出需要保障的范围,郑惠强提出以下三个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一是入住机制,在现行的廉(公)租住房保障体系准入机制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简化入住程序,实行申请、核查、公告制度,对于初审合格的申请主体在网络上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二是挤出机制,加强对申请主体工资收入、储蓄卡或信用卡消费记录的监测,若申请主体连续若干月支出或收入超过标准范围,应要求其及时退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三是退出机制,即对于不同阶段的人才实行阶梯式差别化的租金标准。

同时,郑惠强还建议在居住空间设计方面,应适应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在较小的居住空间中提供咖啡吧、茶室、小型会议室等完善的生活设施;引导创业人才的居住空间与创客空间、创新工作等结合起来,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另外,对于有条件的区县,可以建设居住形态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创业社区,把创新创业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汇聚起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