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霸王级寒潮下,上海“超级玛丽”抢修水管一天工作14小时

澎湃新闻记者 肖茜颖
2016-02-03 14:2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他们是上海的“超级玛丽”。

他们是水管医生,是寒风中的管道堵漏人,总有办法让自来水遵守秩序地流淌。

他们每分每秒守护上海的“生命线”——3.5万公里的公共供水管网。

他们中,有的人已整整三年没回老家,今年又因供水管网在“霸王级”寒潮下“中招”而耽搁回乡脚步。也有人早早买好了回家的春运返乡票,最终还是给退了。这样的退票经历,在申城近两万名供水抢修人员中并非少数。

他们所在的上海,是国内公共供水历史最长、供水规模最大的城市,无论是寒潮突降乃至寒潮过后,都考验着这座城市的应急处置。截至1月31日11时,上海供水、物业热线共接听来电报修和咨询276386起。抢修漏水117690次,处理管损事件7951起,其中大于500毫米的大口径管网共计45起,已修复42起。

也是因为他们,目前,全市供水管网压力已恢复正常,水质稳定。郊区由于气温更低,受损更严重,上海水务部门仍调集力量抢修,2月3日晚高峰前居民用水有望恢复正常。

王福林师傅正在对漏水的水管进行抢修。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寒风中光着手水下探阀门

2月1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古桐南路117弄的古桐公寓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见到了辛小林、王福林等四人。

辛小林和王福林穿着防水衣裤、脚蹬高筒套鞋轮流进入不断涌水的洼地内。此处正好是居民楼背面,正午时分却照不进一丝阳光,风吹得人直哆嗦。当日气象预报称,上海0℃~4℃。

王福林时不时弯下腰,双手在水下探着,作业手套被搁在地上。水不断涌出,他试图靠手感找到水阀并关上它,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能戴手套。于是,每隔一两分钟就能见他直起身子,猛搓麻木的双手。

这四人组成了一支典型的水管大修队:1名领队李高峰,2名队员辛小林、王福林,以及司机黄裕虎。

因为管道维修要配备很多维修工具如水带、水泵等,以及新管道,甚至要拖着一部空压机,所以需依靠维修车代步。

该队所属浦东大道840号大道办事处,自寒潮“速冻”申城之后,全员上岗,24小时待命,不再有休息天。

李高峰介绍,这个小区的状况是某根管道有“暗漏”,“暗漏”属于不易察觉的漏损,最大影响就是水资源浪费。

大道办事处隶属于浦东威立雅自来水公司管网所下辖5个办事处之一。2015年,管网所通过主动探漏,修复“暗漏”3703只,挽回水量1880万吨。

对市民来说,生活上影响最大的漏损是“爆管”,一旦发生,住在高楼层居民家中水压就上不去,拧开水龙头,流出的将是细细的一条线。

扛不住寒冷,辛小林、王福林交替着下水,耐心摸索着。突然,水被制住了,是王福林摸到了阀门。辛小林接手,取下缺了“牙”的管子,“就是这个问题造成50毫米管子漏水,时间长了烂了,换一根新的就好了。”

“我们12点到这个小区。”黄裕虎看了看手机时间,13:46,这样的空隙里他们才能吃上饭。车厢里有四盒炒面,是他刚打包回来的,15元/份,“一般就随便吃点外卖,时间不固定。”

王福林却不急着吃,而是从车上取下了一双防砸鞋,可以保护脚免受伤害。他找了一处有太阳的地方,脱下套鞋,将其中的水倒出;褪下袜子,拧干;然后脱了黑色的外套长裤,赤脚将衣物挂到车上;最后才穿上干爽的鞋。“每天衣服鞋子湿掉,家常便饭。”辛小林甚至穿着内里已湿掉的套鞋、湿透的衣服就吃起饭来。

饭后,李高峰通过PDA(掌上电脑)接了下个维修单。

干好活后,王师傅发现鞋子里全进水了,赶忙脱鞋把水倒掉。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为捞安全帽掉了新手机

14时40分,维修车停靠在张江镇新西街路口,路太窄开不进,但问题水管位于街道深处的一座桥边。

黄裕虎照看车,其余三人步行进入。三人来到众安桥边,寻找问题源头。石桥栏外的水管不停流着水,位置尴尬,人很难够到,即使够到水管,没有任何防护,容易摔下小河。

三人商量后,由个子较小的辛小林半个身子翻出栏杆,一只脚踩在不及脚宽的水管上,另一只脚勾住桥栏,左手由王福林抓住,以免失去重心跌入河中。被固定后的辛小林用扳手反复敲击漏水处,让水管咬合处“紧了紧”,漏水渐渐少了,水便止住了。

他们在工作中会频繁遇到这类“不可能的任务”,一般彼此配合下总能想到解决之道。

正当大伙准备离开时,李高峰的白色安全帽突然落入河中。在周边居民的帮助下,他借到了一根能够探到河中的竹竿,或钩或捞都没有结果。

王福林有些急了,将上身倾出了栏杆,又听“扑通”一声,“糟了,我的手机掉下去了。”

“要下水捡吗?”旁人提议。“算了,捡上来也不能用了。”他说。

回到车上,他情绪低落,“刚买的,680元呢,哎……”

“我们这一行工资很低。”辛小林能理解王福林的心疼。

他们的妻儿都在上海打工,但不舍得再花钱租房。“我一周只休息一天,和老婆不一定凑得上时间,有时候两三个月才见一次面,不过晚上要有空还是会打电话的。”辛小林表示。

班组们手机端的工作单不断。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接单后白跑不少见

2月1日下午的五个小时内,他们也有白跑的时候,因为有时会现场发现问题管道不属于他们维修的范围。

在紫薇路35弄,张江新苑门口,一行人通过翻盖查表后明确维修内容属于小区物业,并和拨打热线的市民做了沟通。“这种白跑情况也不太好避免,我们得到现场看,看了才能找准问题出在哪儿。”辛小林指出。

还有上门服务时,家里没人无法进屋进一步查找原因。当李高峰敲响新西街1号住户的门,却无人应答。他们只能赶往下一个地址。

黄裕虎的工作也不轻松,每天上下班高峰堵车并不稀奇。如何驾驶庞大的维修车钻进局促的居民区,特别是作业时必须使用大型维修机器的时候,这就是他大显神通之时。“部分热线电话里留下的地址可能有出入,开着车不好找,兜兜转转。”他说。

“黄裕虎是上车累,我们是下车累。”王福林总结。

直到下午13点47分干好活,班组师傅才开始吃午饭,午饭是旁边小店买的炒面。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凌晨2点还要处理突发

2月1日,四人从8时开始上班,22时回到站所中,李高峰作为领队和上级汇报了当日的任务完成情况:一共接了30单。两名队员卸下车上的工具,整理好,各自回宿舍休息。

辛小林的寝室住四个人,都是上下铺。他今年42岁,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爬上爬下有些费劲,所以年轻的同事睡上铺。四人队伍中的王福林46岁,李高峰40岁。

“这样的队伍已经算是比较年轻了。”2月2日,浦东威立雅自来水公司管网所党支部副书记华瑛介绍,“一线抢修者有的人已经五十六七岁,新的年轻力量可能嫌辛苦很少愿意加入。”

那个晚上,辛小林他们并没能睡踏实,“凌晨2点多又接到任务,出车到3点,再回来睡觉。”

本来人手就不富余,加上寒潮突袭,水管爆管问题激增,抢修员工马不停蹄“赶场子”仍来不及修。

上海市水务局近日紧急要求全行业62支抢修队伍、1500余名抢修人员保持24小时待命,按照地下管线抢修不过夜的要求,及时处理,确保居民正常用水。

也因为情况特殊而紧急,很多人手临时被充到维修队中,上海目前有近两万名抢修人员。其中有一部分人员因此推迟返乡,甚至退掉了早就买好的返乡车票,主动投入抢修工作。

“我回安徽马鞍山的票子之前就买好了,但还是退了。”黄裕虎表示,最近维修业务量太大,也不好意思把压力转嫁给其他同事。

辛小林、王福林今年也要推迟回老家。“我三年没回甘肃老家看我父亲了,平时都是我的两个哥哥照顾他,过完年忙好后再看看有没有时间。”辛小林不能回家,意味着同乡妻子也不能回甘肃天水看望自己的娘家人。

“我们一家三口过年时可能就来我的宿舍里过,说不定其他不回老家的师傅也一起参加,不过晚上老婆、孩子还得回自己的宿舍,我这里住不下。”他计划道。

2月2日,大道办事处负责人称,目前的抢修力量约20人(不包括最近来支援的队伍),有一人因为家中有事回家了,其余的今年春节可能都要驻守了。

上海城投水务供水分公司闸北所普善站站长徐晓飞介绍,站内一共近20个维修工,为应对寒潮后突发状况,这个春节要留下十几个,远超一半。这些工人很多来自江浙皖,“让老家在云贵川等更远地方的师傅先回去了”。

上海紫薇路35弄门口,地下开关漏水,师傅幸小林正在进行抢修。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对话水管维修工:上海的冬天,刺骨】

澎湃新闻:怎么看这份工作?

辛小林:我们的工作一般碰到两个极端温度天气最忙。一个是酷暑、一个是寒冬。冬天在水里干活太冻了,上海的冬天,刺骨。碰到夏天,太阳晒,地上温度高,有时候连站都站不住了,不过下水没那么煎熬。

今年这个情况真的很特殊,我在这个单位呆了八年多,从来没有碰到。以前有忙的时候,但没有那么忙。

澎湃新闻:水管维修工培养的难点在哪儿?

辛小林:我干这行八九年了,之前并没有做过。也是来到上海进了单位以后现学的,必须边操作边学一两年才能够胜任。而且水管维修的情况很复杂,得灵活应对。

澎湃新闻:工作上有委屈的时候吗?

辛小林:我们去小区维修,如果因为其他原因耽搁了,有居民会不满;如果真的开始修,需要关阀门暂时停水,也有人会抱怨。但有很多活,不关阀门根本没法做。停水,也可以让我们的工作速度加快,这还是有些难的,但我们也都尽量做到事前和物业、居民沟通解释,大多数居民也开始理解我们了。

澎湃新闻:能谈谈你的家庭吗?

辛小林:我的老婆和儿子都在上海打工,他们做服务员和后厨,平时我们各自都住单位安排的宿舍。因为我一周只休息一天,一家三口很难凑齐。老在宿舍碰面,也不方便,毕竟会影响其他同事的休息。儿子今年18岁,再过两年肯定就要成家。按照我们天水的规矩,娶妻盖房没个四五十万元,行不通。如果在老家种田,收入微薄还不能保障,我和老婆现在尽量为小家伙多攒点钱。

澎湃新闻:休息天会做些什么?使用网络吗?

辛小林:洗洗衣服,休息一下。感觉现在被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时间做别的。没有电脑,没上过网。不过宿舍中有电视机,偶尔会看看。

澎湃新闻:回老家一般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辛小林:坐火车啊。上海到天水,现在23个小时就可以到了,不过我们一般买硬座票,便宜100多块,能省就省点。

澎湃新闻:未来如何打算?

辛小林:先干着,等老了还得回老家养老,上海留不住,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