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港的春节怎么过:吃团年饭派利是观舞龙舞狮

邵栋
2016-02-09 11:48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许多人以为,在经历了百年殖民的“文化沙漠”香港,春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不会有太多仪式感。其实不然,许多老一辈的香港人依然非常重视春节的习俗和背后的意义,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香港的年轻人也受到春节民俗很深的影响。虽然现代都市居住条件和社会规范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种延续千年的习惯,但春节在香港依然以独特的方式扎根生存下来了。

春节前后讲究的日程

年廿八 :洗邋遢。香港一句俗语说“年廿八,洗邋遢”,家家户户都赶在正月初一前进行“大扫除”兼“洗白白”(即用柚子叶和黄皮叶洗澡),把之前一年不好的东西洗去,以焕然一新的姿态迎接新一年。传说春节前洗澡理发,有消灾去病之效。各家各户认真地清扫房子,做到窗明几净,不见灰尘,再挂上新的装饰物,代表除旧迎新。年花是必不可少,近年不但寓意大吉大利的桔子和桃花依旧热卖,新兴的兰花也越来越受市民欢迎。

贺年挥春(春联)。

年廿九是大年夜的前夕,要在大门门柱、门扉、厅堂都贴上挥春(春联),年画也是点缀家居的好材料。中国人一向把红视为吉祥的象征,所以像联、画、灯、彩花等等,几乎朱红一色。

年夜饭又称“围炉”,要等到全家到齐了才可开动。

年三十,除夕夜,香港人与别地华人一样,会全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称其为“团年”,又称“围炉”,起源于古人皆围着炉子吃饭。围炉时不分长幼都一起吃,而且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齐了才可开动,还要为未能回家吃团圆饭的家人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在人际关系疏离的现代社会中,象征团圆的年夜饭尤其重要。吃完团圆饭,港人便去逛年夜市场,年轻市民喜欢到铜锣湾时代广场与中环兰桂坊参加倒数庆祝活动。

年三十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卖懒”。顾名思义就是“卖走懒惰”。小孩在年三十晚走到街上高喊卖懒,希望来年更加勤快,学业进步。

大年初一一早,全家大小都要早起穿新衣服,先拜祖先,然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常说的祝福语有“恭喜身壮力健”,“恭喜心想事成”,“恭喜步步高升”等等。已经结婚的人见到亲戚朋友的孩子,都要给“利是”(红包),大家互相给就是“利利是是”、“有来有往”的彩头。一般来说,小孩和未婚的年轻人都会得到几十元甚至数百元不等的“利是”,主要是图个吉利。“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的好意头,成为了春节时不可缺少的习俗。

初一清早,同长辈拜完年后,全家人人都要饮一杯甜茶,里面有莲子百合和鸡蛋,意思是甜甜蜜蜜,欢乐融洽。过年期间也有许多避忌,不能说不“利是”的话,更不能打烂东西。如有发生,年轻人可能不很在乎,老人家恐怕是要动气的了。

正月初二是开年,也就是广东人所谓第一个“牙”。家家铺铺都以鲤鱼、鸡、烧肉拜神。在这些相关菜色中,必有蚝豉和发菜,代表着“好市”和“发财”的意思。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夫婿亦要同行,所以又俗称“迎婿日”。传说如果大年初一回娘家,会使娘家变穷,所以大家都在初二回娘家,而且不能空手,必须要准备一些礼物,称为“带手”或“伴手”。

香港政府自1982年开始每年初二晚上会在维多利亚港组织烟花表演。

1982年起,香港政府会在初二晚上在维多利亚港组织烟花表演,这也逐渐成为初二愈来愈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年初三是赤狗日,又称“赤口”,是个不吉利的日子,习俗上不拜年,因为据说这天容易跟人吵架。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香港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年初四则需要接神。家中的神灵,自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到年初四便返回各家各户。过午以后,接神仪式开始:上供牲醴,并烧纸钱、神马,燃放爆竹,让诸神归位。

年初五是开祭财神的日子。各行业都准备五牲,祈求财神爷赐福。新年的热闹气氛渐止,俗称“初五隔开”。神前的所有贡品可以移开,但柑桔塔要等到元宵佳节才拆下。 屋内积存的垃圾,这天可以清除,原来生活步伐回复过来。

年初六则到了启市的时辰。踏入大年初六,一切回复正常,店铺开业,照常工作。开门之前要燃放鞭炮,其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久,令人惊叹。香港人亦会在当日接姑奶奶回娘家,当日即返。

年初七亦即人日节。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这不是某人生日,而是全人类生辰。至于节日起源,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 所以初七便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取希望在科考场高中状元之意。“及第”这个概念在重视口彩的香港依然十分常见,街边随处可见的粥店都会售卖及第粥。

元宵节的时候,除了与大陆相似的观灯吃元宵之外,香港也有些特别的习俗。过年前后,如果家中有人生小孩,则需要在初十五的时候在家门口挂一个大大的五色灯笼,是为“添丁灯”,通过上灯向祖先传递喜讯:“祖宗有后”。如果是多年求子不得的家庭,就会在元宵节当天去庙里上香拜神,买一只花灯回家,挂在自家的客厅中。据说这样可以求得天公护佑,早生贵子。

不过,由于近年来香港过年只休息四天,初四之后的习俗常被压缩,真是一桩憾事。

春节期间的吃喝玩乐

中国人最讲究吃,香港人也不例外。每逢春节临近,上环以售卖参茸海味闻名的“海味街”必定人头攒动,挤满了为年夜饭作准备的市民。辛苦了一年,大家都愿意多花点钱,买点海参、干贝等,趁着除夕夜亲自下厨做一桌好菜和家人分享。当然,现在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喜欢在饭店吃团年饭,主要是图个省事、方便。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尝一尝。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寿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粤语“鸡”与“家”谐音);吃“猪耳”预示着来年有“赚头”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是不能吃的,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一些家庭过年时还会包饺子,因为饺子形似元宝,吃了饺子代表招财进宝之意,有些人家还会将钱币包入饺子内,吃到包了钱币的饺子,就表示新的一年将会发大财。

在团圆饭时或春节期间,不少人家还要品尝一道港味十足的招牌菜——“盆菜”。据传,南宋末年,元军席卷中原,南宋皇帝赵炳在忠臣陆秀夫和张世杰的保护下乘船南逃,于港登陆,途经锦田,饥渴难耐,村民殷勤迎接,热心宴请,仓促间却难寻碗筷,遂将所有菜肴共烩一炉,最终盛于木盆献于皇帝。皇帝品尝后圣心大悦,而“盆菜”因蒙圣眷,从此被誉为“御膳”。

每逢大年初一,元朗当地都要大摆“盆菜筵”。

盆菜象征合家团圆,满堂吉庆,盆菜盘满钵满的形态,显示繁荣兴旺的寓意。这种最初只不过是贫苦人家因陋就简的大杂烩,如今用料极为丰富,主料至少有18种。每逢大年初一,元朗当地都要大摆“盆菜筵”,宴请村民及八方游客。大摆筵席的地方选在祠堂前或者村头的露天空地上,回归本色。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迎客都会准备一个装满各种小吃零食的“全盒”。传统的“全盒”以圆形为主,表示一团和气,但现在很多家庭都以款式别致新颖的容器取代。亦有八角形的金漆全盒,中间一格,外围八格,盛满各种过年有彩头的零食糖果。瓜子是各家必备的零食,也是“全盒”中的主角,客人从“全盒”抓一把瓜子的动作,寓意“抓银子”。

香港的春节假期只有四天,即初一至初四。在这几天里,除了日常的拜年活动之外,港人也喜欢“发点新年财”。许多人会宅在家里和上门的亲友打麻雀(麻将)、玩纸牌、骰宝等等。另外,具有香港特色的赛马会的跑马比赛在春节期间也不会暂停,初三时照常开锣,可以说是广大彩民新年最大的期待了。

香港老电影中常见的舞龙舞狮在现实中依然留存。

在香港老电影《黄飞鸿》中常见的舞龙舞狮,在现实中也依然留存。舞龙所用的龙,都是用竹竿和铁丝扎骨架而成的,香港称为“扎作”,龙头常有几十尺高,全身金色,舞起来需要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在锣鼓声中,一条龙有起有落,十分壮观热闹。

舞狮则是驱魔辟邪的象征,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狮子前面会有一人戴上“大头佛”面具,手拿蒲扇,一边摇头晃脑地走,一边用蒲扇逗引狮子。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还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采青”是舞狮的一个固定环节,往往将“利是”用青菜(以生菜为多)包裹, “狮子”通过一系列套路表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利是”悬挂得越高,越考验舞狮人的技艺,有时会需要多人配合搭人梯登高采摘,而“利是”往往也更为丰厚。在新界一些村子里,乡民常常把“利是”悬挂在门楣上,几个狮子会做出争食的架势,张牙舞爪,上下翻飞。用狮头咬住“利是”后,主人会鸣锣成礼,大家各取彩头,欢乐归家。

“不行花市不算过年”,逛年宵花市也是港人过年的高潮之一,其中位于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及九龙旺角花墟公园内的花市人气最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