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孩子的《美人鱼》,无敌的周星驰

孔鲤
2016-02-10 10:28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电影分两种,一种是主流电影,一种是非主流电影。

周星驰电影就是非主流电影。这不是在夸周星驰能和主流大军分庭抗礼了,事实上周星驰永远无法和主流分庭抗礼。

但无论是早期的《唐伯虎点秋香》《食神》,还是近来的《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篇》,甚至是已被视为经典的《喜剧之王》《大话西游》《功夫》等,在上映初都是饱含非议的,但随着时间积淀往往能流传下来,而同期的影片则鲜有人提及。

这不是因为周星驰的电影有多“好”,在主流眼中,可以从他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去挑刺,画面、镜头、表演等等,这些都能把周星驰电影批得一塌糊涂。

但是为什么周星驰依旧可以脱颖而出?成为主流之外的模式呢?

因为周星驰电影从来就不是主流审美下的“好电影”,主流电影的种种,在周星驰这里通通不作数。

李安说过一句话:“周星驰的电影是小孩子的东西。”

李安的这句话不是在贬低,而是深刻地理解了周星驰电影。李安是拍过父亲三部曲、《卧虎藏龙》、《断背山》和《少年派》的世界顶级导演,也是华人地区唯一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可以说是主流电影世界里的代表人物,换句话说,他是“大人”。

大人和小孩的世界是有很大不同的。周星驰这个小孩子默默地自己远离大人们,偷偷架起了一个小孩子的世界,大人会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小孩子们却在这个世界里玩得很开心。

所以如果你用大人的审美眼光去看他的电影,你总能说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所以每当周星驰电影上映时,总能看到很多影评人在挑刺。

(本文的“大人”和“小孩”都是象征意义。)

《大话西游》

可是方向错了。周星驰电影的审美标准本就和主流电影不同。这个世界上的审美标准不是只有一家,应当是多姿多彩的,而“周星驰”这三个字,就是他自己的审美标准。

因为这是小孩子周星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标准里,自己的审美里,周星驰永远是王者,永远是……无敌的。

让我们再看一眼《美人鱼》的海报,上面仅有几个字。“周星驰”、“美人鱼”、“无敌”。

因为在周星驰的评价体系里,只有周星驰自己,无论主流如何认为叙事结构、画面构图的审美是必要的,周星驰都不在乎,他只在乎自己的电影是不是靠着自己的审美走下去的。所以周星驰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无敌的。所以周星驰注定被主流排斥在外。

Who cares?

小孩子的《美人鱼》

首先,《美人鱼》的故事一点都不深刻,有钱人刘轩准备填海,威胁到了人鱼族的生存,因此人鱼族准备派珊珊来刺杀他,却在这个过程中刘轩和珊珊相爱了,并且意识到人类不该破坏生态环境。

简而言之,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环保”的故事。

让我们回想一下曾经看过的关于“环保”的电影,故事性可以去看《后天》、去看《大气层消失》,真实性也可以去看《谁消灭了电动车》和《海豚湾》这样的纪录片。

无论是否深刻,我们都能感受出这些电影里传达出的“有模有样”,这些电影往往会设置一个正常社会下的背景,然后构造出一个非常合适的理由,给主人公以适当的心路历程,最后试图烘托出一个宏大的命题。

但是当周星驰动这个题材了,《美人鱼》就不可能再深刻。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一个叙事核心,那就是“环保”。而这个命题非常单纯,没有夹杂其它子命题,母命题就这么贯穿始终,一点也不深刻。

所以我学着李安,称之为“小孩子的《美人鱼》”。

正如我上一段所说,周星驰是一个独立于大人世界的小孩子。想一想小孩子的故事是什么样罢,那是天马行空毫无边际的,当小孩子试图给别人讲一个故事时,他总会在叙述过程中想到其他好玩的,并且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哪怕这个故事对主线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周星驰就是这样,在周星驰电影里,很多桥段你看不到逻辑,但你会发现周星驰是如此地任性,想到什么就要加什么,只要它“好玩”。

任性的只有小孩子,只有小孩子才能任性。

但只有任性的小孩子才能天马行空,想出许多大人的思维里怎么也想不到的东西。

什么?你只想要看到《美人鱼》有宏大命题、有严肃的对话、没有赘余?

那么请直接去看大人的电影吧,周星驰的电影本就不适合你。

大家还记得圣埃克苏佩里的奇作《小王子》吧?在这本书的开头里,“我”讲述了当“我”还很小时,画了一张图的故事。

他画的是上面那张图,大人们看到都会想,这是一顶帽子吧,但在他的心中,他画的其实是一只吞了大象的蛇!

这才是想象力,在创作时没有束缚,人类社会里的条条框框对他来说从不看在眼里,他喜欢什么就是什么,也毫不忌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在《美人鱼》里,依旧看到了这样的“小孩子”。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如果放到别人的电影里,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添枝加叶,将其改编成一个更加反映社会问题、人性深处的严肃命题;二是老老实实一条线单拍,最后要么寡淡无味、要么奇烂无比。

可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脑子里塞不下太多复杂的命题一个接一个的,只能在不断地用他觉得好玩的料塞进去。

而这些好玩的料,对大人来说,就是一种“无聊”了。

周星驰自己说过,他没有去解构经典。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但我也越来越相信的是,周星驰的行为是不由自主地在解构经典。

因为“解构”和“经典”,本就是大人定义的词汇,而恰恰是因为有了严肃命题下的经典,才会被解构。

而周星驰的行为,只是因为觉得……“好玩”。

“好玩”才是周星驰电影的真谛。所有的“无厘头”、“解构”都不过是大人们试图把周星驰拉入主流审美用的词,而对周星驰自己来说,我想思路是这样的——

《赌神》里面庄严霸气的赌神高进那么好玩,我也要玩,于是我拍了《赌圣》。

《重庆森林》里那句“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很好玩,我也要玩,于是我拍了《大话西游》。

《007》里的邦德那么好玩,我也要玩,于是我拍了《国产凌凌漆》。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大叔和小萝莉很好玩,我也要玩,于是我拍了《回魂夜》。

……

《赌圣》

可以发现,周星驰的每次对经典的再造都是荒诞的,“荒诞”这个词是大人的说法,而他只知道“好玩”。

小孩子才喜欢“好玩”的东西,大人们总会去深究其意义。

《美人鱼》剧照

在我孩提时代非常珍惜的那些回忆

上面两段分别从周星驰、《美人鱼》来说,现在要说观众了。

放心,我不会提“欠周星驰一张票”这种话,但我真的是来唱情怀的。

但我唱的也不是周星驰对我们的情怀,而是我们自己对孩提时代的情怀。

本段的解题钥匙就在上两段。让我们理一下——

周星驰是小孩子。

周星驰的电影是小孩子天马行空的东西。

周星驰的电影里充斥着的无论笑料、还是命题,都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

而我们,长大了。

我们长大了,所以大人们的电影我们能看懂了,能理解了,但从有电影开始,包括喜剧电影,也往往都是大人们的电影,经典作品一部接着一部,目不暇接,但孩提电影却少之又少。

这时当我们回头看一看周星驰电影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二十多年来,有一个外表大人内心小孩的男人,一直在试图和大人作对、从不被大人的电影世界所理解,一心一意拍着自己的小孩子电影。

小孩子不是单纯的,小孩子也有内心的自私、也有情色的念想。但小孩子是一根筋的,是单线条的。

所以很多人说,感情进展太快,殊不知这正是小孩子的想法呀?

虽然周星驰电影里屎尿屁、黄色笑话比比皆是,但我们看到的,都还是小孩子的想法。

因为我们长大了,所以我们寻求孩提时代,只能去找寻童年记忆。

也许对于某个时间点上的事物,我们会记得它,但那是时间赋予的。我们前一代人、我们后一代人,可能都不会为之动容。

只是周星驰的电影,从他本身再到电影,都是小孩子的东西。当我们长大后,面对小孩子的东西会怀念。

我是周星驰的脑残粉,更是孩提时代的脑残粉。

《美人鱼》剧照

关于周星驰,关于喜剧,关于以后

最后一段,我要收尾了。

这个命题以后详谈吧,这里简要说。

现在的喜剧,尤其是大陆喜剧,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周星驰电影的影响,但为什么这些电影都不如周星驰电影?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本身就试图被纳入主流而去借鉴了周星驰电影。

本末倒置,怎么可以?

有周星驰的粉丝,试图将周星驰纳入主流体系里,并冠以“解构主义”、“荒诞主义”等主流体系定义的名词,这时我们不妨想一想一个典型的人物,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这样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沉浸下去,幻想自己是骑士,认为骑士的正义,这本身就是与主流的格格不入,而他自己并不会认为自己是荒诞的、解构的。

但随着时日变迁,《堂吉诃德》步入了殿堂,堂吉诃德也成为了一个具有解构意义的文学人物进入主流。

不知道周星驰如何作想?

不管周星驰怎么想,很多年以后,周星驰进入主流应该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那么我所担心的,到了那个时代,会有一个新的“周星驰”来挑战主流吗?

【作者孔鲤,微信公众号“书林斋”(微信号:Kongli1996),微博@孔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