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阎肃完成抗战胜利70周年晚会任务后脑梗,曾忙到凌晨才回家

中国军网
2016-02-12 10:2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12日3时7分,从军从艺60余年,创作了千余部作品的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新华社消息称,2015年9月,阎肃在完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创演任务后突发脑梗,随后陷入深度昏迷。

2015年11月中国军网刊发的《赤子阎肃》一文曾披露,在入院前十天,他还在担任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历时近6个月,阎肃与演职人员一起数十次修改、彩排,最忙那阵子,他每天都是凌晨1点多才回家。以下为该文全文。

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了。

他的家人、还有许许多多关心和喜欢他的人,至今已经有58天没有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了。

他太累了,太累了。老战友姜春阳前不久和他通话:“老伙计,你要悠着点,毕竟是85岁的人了。” “我还得干。”电话中,他的语气依旧乐观、爽朗。

“爸,你这辈子还有没有什么遗憾?”

“没有,我一辈子听组织的,没有什么遗憾。”

这是他在病重昏迷前,与儿子在医院的对话。在住进重症监护室前,他还对儿子说:“不管我有什么情况,不准你向组织提一点要求。”

这,就是阎肃。一个有着赤诚的红心、滚烫的爱心、纯真的童心、始终不忘初心,党的忠诚的文艺战士。

从艺六十五年,一忙忙到八十五

创作中的阎肃。

2015年9月16日,阎肃住院后的第三天,文工团的战友们来探望他,却看到他在病房内来回踱步,嘴里还念念有词:今年春晚的魂儿是什么呢?今年春晚的魂儿是什么呢?接着听到他喃喃自语:创新、创业,大概是这个吧。

有人说,阎肃就像一个拧紧了发条的钟表,从艺65年,每天都在转个不停。

阎肃很忙。2015这一年,他尤其忙。入院前十天,他还在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

从3月9日到9月3日,历时近6个月,阎肃与演职人员一起数十次修改、彩排,最终为观众呈现了一台主题鲜明、气势恢宏的大型晚会。最忙那阵子,他每天都是凌晨1点多才回家。

儿子阎宇说,这台晚会意义这么重大,国家那么重视,我爸能参加这些工作,他很高兴,觉得自己还有用。他一辈子就看重这个,就是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阎肃很忙。9月12日,他为团里即将退伍的战士们题字,与战士们话别。因为,战友们对他说,与他坐一坐,聊两句,合张影,这是几年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礼物与回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天后,他就住院了。

阎肃很忙。9月14日,就在住院当天,他还参加了一个文艺活动,晚上快7点了才回家……

住院了,阎肃惦记着的事还有很多……

惦记着,空军歌剧《守望长空》还有几处需要商榷,要想让全军、全空军的战士们都唱响一首歌,可不是件简单事儿!

惦记着,一位新人找他修改的作品还没有改完……

9月29日,这是让阎肃老伴李文辉既难过又难忘的一天。

“我们在一起50多年了,很少有时间聊天。29号那天我跟他聊,聊了很多,出生啊,躲避战乱啊,读教会学校啊,一直聊到他考上重庆大学。有人来看他了,我俩就不聊了。送走这些人后,他上了个厕所,出来后就不行了……这是我俩最后一次聊天。”

阎肃住院期间,有两件事让阎宇遗憾至今:“老爷子最喜欢看报纸了,家里报纸订了十几份,每天他都要看完。可这次住院后,他说眼晴花看不了了,拿来的报纸都没有看。老爷子还爱喝茶,可住院时只拿了一个杯子,他说总吃药不方便,就没再喝茶,我也没想着替他再拿来一个杯子,让他喝上茶……”

一生难离《红梅赞》,打断骨头连着筋

四位“江姐”为阎老祝福生日。郭幸福 摄

有的年轻人可能没看过歌剧《江姐》,但却听过《红梅赞》,知道阎肃。在今天的文艺舞台上,歌剧还有些“小众”,阎肃与《红梅赞》却很“大众”。

他太出名了,上到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下到十几岁的青葱少年,不少人拿他当“偶像”。但不了解《江姐》与《红梅赞》的前前后后,就走不进阎肃的内心世界。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的一生,离不开《江姐》,离不开《红梅赞》。

作为编剧和词作者,阎肃与《江姐》、与《红梅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断骨头连着筋。以至于若干年后,当阎肃和邻居--《江姐》与《红梅赞》的曲作者姜春阳,两人的女儿各自生了一对双胞胎后,文艺界的人都说:“阎肃、姜春阳,怎么回事儿,你们俩儿的孩子怎么都生双胞胎,是不是《江姐》和红梅给你们的?”

1962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经历了3年困难时期,国民士气亟待振奋。那时,阎肃刚刚成功创作了独幕歌剧《刘四姐》,他敏锐地注意到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何不以小说中“江姐”这一形象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不也能给我们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吗?

想到就干,阎肃仅仅用了18天,就拿出了歌剧《江姐》的剧本,但随后的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3年。

“那时,阎肃、金砂、羊鸣我们几个人真是入迷了。有时在大街上走着,突然听到一个曲调,感觉应该是江姐的调儿,就赶紧记下来。”今年已86岁高龄的姜春阳对记者说。

好不容易剧本过关了,新问题又来了。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提出,《江姐》的主题曲不行:这个主题曲的味道与江姐一个女性的形象不相符,要重新创作。

“我们一琢磨,是这样啊!现在说起来,用红梅比喻江姐,简直太贴切了,要是用牡丹、茉莉花行吗?肯定不行,只有梅花。共产党人的品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从红梅到江姐,这个关联太重要了。甚至有人说,没有《红梅赞》的点睛之笔,江姐的形象就难有这样的魅力。”姜春阳说:“重写主题曲这个重任又落在了阎肃肩上。”

没过几天,阎肃见到大家,从兜里拿出一张纸说:“你们听听,这个行不行。”当他念到“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时,金砂、姜春阳、羊鸣3个人异口同声:“好,就是它了。”

果然,《红梅赞》获得了上下一致好评。

“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经过两年多的精磨锤炼,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中间数次全盘推倒重来,最后连排练厅的清洁师傅都一边扫地一边哼唱“红岩上,红梅开”时,阎肃心里终于有底了,这歌肯定能流行,《江姐》一定能传唱开来!

1964年10月,阎肃和《江姐》剧组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64年9月,大型民族歌剧《江姐》一经问世, 就迅速火了。一年间演出286场,全国数百家文艺团体同时上演,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拍手称道。

《江姐》也是毛主席看过的唯一一部歌剧。1964年10月13日晚,毛泽东在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第二天他便接见了剧组的同志们。年底,剧组准备去南方演出,毛泽东再次鼓励:“我看,你们可以走遍全国,到处演,去教育人民嘛!”

就这样,《江姐》走遍大江南北,红遍中华大地,它作为一个时代的高昂音符,以其凝炼质朴的对白、优美跌宕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歌声、生动逼真的舞美、气势恢宏的交响乐,艺术地谱写了“中国歌剧史上最经典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史诗”。

人们都说,阎肃塑造了《江姐》,《江姐》更注解了阎肃,她艺术地展现了阎肃一生对党的满腔赤诚,而阎肃从《江姐》中汲取的精神与力量也反过来教育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认准天边那颗星,风风雨雨不回头

年轻时的阎肃(前排中)。

65年前,“小青年”阎肃初踏艺术之路。弹指一挥间,“小青年”变成了老爷子。

对阎肃而言,1953年刻骨铭心。这一年4月,阎肃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他调入西南军区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战士。

阎肃病重住院后,当别人问他艺术常青的心得时,他回答“听招呼、跟党走”。这句话,6个字,从宣读入党誓词那一刻起,阎肃就常挂在嘴边,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对党的誓言。这一听,就是一辈子;这一走,风风雨雨不回头。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在阎肃心里,这个知己就是组织。阎肃打心底里认为“国家好自己才能好”,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组织的人”。

在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扛不起沉重旗杆,弃旗而去的并非没有;抵不过利欲的诱惑,摔旗反戈的也有人在。而阎肃始终不忘擎起大旗、高歌前行。

1991年纪念建党70周年,阎肃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当时,恰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人劝他这个时候要“慎重”,可他非但没有丝毫动摇,反而激情创作。一个花甲老人,3天1场戏,18天完成剧本,创造了歌剧创作史上的奇迹。

莫要再软弱,莫要再悲哀,挺起胸,朝前站,生死和党心相连!

风云突变浊浪起,革命高潮转低潮。国难方显忠臣在,雪压青竹节更高。

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

听,在《党的女儿》这些唱段的背后,分明是阎肃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坚定信仰。对此,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动情地说:“半个世纪之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一针一线,一生一世。”

著名作曲家王祖皆说:“这个剧本充满了阎老对党的忠诚,很像他对时代的宣言书,里面许多地方都带有他自己的情感,要不然他写不出这样的词来,这个戏也写不了这么顺,这么快。

的确,没有一腔真情,哪来动人心魄的文字,真正的忠诚与信仰是要用一生去编织。

后来,《党的女儿》荣获全国文艺最高奖“文华奖”,还被选作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彩车巡礼剧。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称赞:“《党的女儿》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

对于这些荣誉,阎肃总觉得惶恐不安。他说:“没有组织,就没有我的今天!”他还引用儿子阎宇写过的一首歌《彩虹》里的一句话说,“里面有句歌词写得很好,‘我带来的太少,带走的太多’,正如我现在的感受。”

2015年5月9日是阎肃85岁的生日。第四代、第五代的4位“江姐”到家里给他过生日。那天,阎肃特别开心,他特别交待“江姐”们:你们永远都要听党的话,听组织的话,身体好,能干活,听招呼。

哪怕说到天,也是站在地上说

阎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集素材、创作歌曲。

阎肃昏迷很多天了,网友们不断追问:“那个欢乐的老头儿啥时候能醒过来?”人们对这个邻家大爷和无冕歌王的喜爱发自内心。

许多人有这样的疑惑:阎肃怎么越老越红?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一番话或许可以解开这个谜底:有很多人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发展,就逐渐落伍了,但是阎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老精神不老”,他与我们祖国的进步、军队的发展、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和谐共振。这就是他永葆艺术青春,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翻看阎肃的作品,对照当下时代,尽在不言中。

面对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阎肃用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

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困顿和迷茫,阎肃借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告诉人们:改革的路就在脚下,激励人们勇敢往前走;

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阎老创作的核心理念,永远接地气。上到天、下到地,他都关心; 他能理解中央怎么想,也知道老百姓要什么;哪怕说到天,也是站在地上说。”

央视军事频道著名主持人卫晨霞说:“阎老对‘军营大拜年’节目情有独钟,就因为我们总是去最偏远、最艰苦的边防哨所,他说我们为兵服务,节目‘走得早、走得远、走得正’。”

在艺术界,阎肃的平和敦厚,与人为善,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有口皆碑。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义正严辞地给予教育;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不较劲的他更勇于较真、爱憎分明、决不退让。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刮起一股恶搞红歌、扭曲主旋律的歪风邪气。阎肃第一个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他说:“我不怕一两个人骂,就怕老百姓戳我的脊梁。”

有人说,阎肃就像麦穗,果实累累,但始终低着头。

无论是文工团开会,还是参加新闻发布会,或是担任文艺节目评委、嘉宾等活动,阎肃总是提前到场,并精心准备。他的想法是:宁可我等人,莫让人等我。

阎宇印象特别深刻:“从小到现在,但凡和老爸一起出门,路上甭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掌勺师傅、小战士,他一律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招呼:您好!”阎宇说,这么多年老阎同志没教过他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尊重身边所有的人。

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回忆,在筹备迎接党的十七大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期间,有一次他们住处招待所的服务员提出与阎肃合影。不料阎肃说道:“不行,不行,明天吧。”后来才知道,原来阎老当天穿得很随便,第二天他穿着笔挺的军装与服务员合了影。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人总结,阎肃的一只脚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一只脚稳稳地踏在爱国主义与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上。

在老伴的眼中像骆驼,在儿子的眼里像哥们

喜庆阎肃80岁生日。郭幸福 摄

“在家里的阎肃什么样呢?”

“穿衣不讲究、吃饭能将就、剩菜剩饭全包。就喜欢到部队去体验生活。要说爱好,除了读书、看报,就是看戏、听音乐。过去,老阎礼拜天常去天桥看戏。那时坐公交车要5分钱,他舍不得,来回都走着。看戏每小时一毛六,他却毫不吝惜。”老伴李文辉说。

李文辉至今犹记,人人传颂的歌剧《江姐》,是老阎用掉两人新婚的18天假期,没带她看一场电影,逛一次公园,在炕头上写完的。

李文辉看过老阎中学时代的照片,身板挺直的。可现在咋变成了驼背呢?看着老阎每天伏案苦读的样儿,她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负重前行的骆驼。

作为名人,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阎肃的形象。这也使得阎肃有了不同的称谓:老阎、阎老、阎公、阎翁、阎老肃、老阎肃、老阎同志……有人还送他一句诗:学富五车老顽童,才高八斗述人生。

尽管已经85岁了,但人们总感觉,阎肃从未老过,也不会老。

耄耋之年的阎肃笑称自己是“80后”,生活中的他也确如“80后”一样,热情拥抱新事物,嘴里常会蹦出“偷菜”“雷人”一类的词语。

阎肃不拒绝高科技,甚至喜欢和小孩一起打电子游戏。为此,老伴李文辉没少抱怨:“一把年纪了,还玩游戏!”

率真本色始终如一,阎肃的幽默随处可见。

阎肃曾把老年阶段编成一段顺口溜:“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拍在沙滩上。拍在沙滩上又怎样,我依旧轻松晒太阳。”

有一次在活动现场,一位妈妈对儿子说,那是阎肃!孩子太小不明白,就问:“妈妈,阎肃是什么东西?”尴尬之时,阎肃笑着说:“孩子,阎肃他不是东西,他就是我呀!”

下部队采风,在沙漠中小憩片刻,阎肃坐在地上突然发现了蚂蚁,他会和蚂蚁对话:咦,这地方还有这个呢,辛苦啊,你这生命力可够顽强的!

“有时我的朋友有事找老阎同志,刚见面挺紧张,老阎同志总会说:咱们都一样,都是普通人,您有事别客气,我和我儿子没的说!一句话大伙儿都轻松了。”儿子阎宇说。

阎宇婚礼上,阎肃上台念了一首金婚时为爱人写的词《伴君行》。

千杯喜、百盅泪、万盏情

仍留得,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

淡定从容伴君行

……

将惆怅、怨恼、寂寞、悲凉,都抛却;

把忠诚、理解、宽容、和善、拥怀中

……

这样一首溢满感谢、感动、深情与眷恋的词,让人听后不由得为之动容。可阎肃下来却对阎宇说:“这词你老婆和我老婆都听不懂。”

一句话让正感怀中的亲友捧腹大笑。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天才就是大孩子”。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赤子之心”。或许阎肃就是这样,唯如此方能创作出真正称得上“真善美”的艺术作品。

“一场春雨,几片落红,南飞的大雁,西沉的落日,我都觉得是那样的新奇美好,世界在我的眼前每天都是新的。”阎肃说:“在历史长河中,每个人不管活多大,在天地之间都是一个孩子。岁月你是挡不住的,生命规律不可抗衡,但你的心可以永远年轻。”

今天,哪首歌能唤醒他

2014年,阎肃受邀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作为军队代表发言。他语出惊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

树高千尺不忘恩。阎肃深爱这支部队,爱得真、爱得实。1952年,作为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中的宣传员,阎肃随队赴朝鲜慰问参战部队,第一次来到了枪林弹雨的前线,亲眼目睹了何谓“生死一瞬间”。

一天,阎肃到另一个阵地去演出,当他徒步翻过一座山顶时,一下子惊呆了:山冈上的墓碑一个连着一个,一片接着一片,漫过整整一座山林,每个墓碑上方都涂刻着一颗红五星。所有的墓碑都朝着祖国的方向。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阎肃在墓碑前伫立良久,泪水夺眶而出。一股悲壮的豪情萦绕心头。想一想他们,自己还有什么不能付出、不可以付出的呢?战场归来,阎肃做出一生无悔的选择:当兵报国,至死不渝。

黄昏后,当天边的彩霞伴着那清风,悄悄地爬上了山口,也正是我们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来吧,伙伴们,弹起那六弦琴,亮开你的歌喉,唱一唱青春,唱一唱友谊,唱一唱军营春秋。

人世间有谁能像我们,有谁能像我们乐观又豪迈,敢和那死神去握手;谁懂得胜利时刻的欢呼,冲杀时的怒吼。军人伙伴们,只有咱军人们才这样精神抖擞。夏天的热情,冬天的冷静,还有那欢腾的春秋。

这是一首阎肃作词,姜春阳新谱的军营歌曲,但阎肃至今却还没有听到。这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战友情和生命的奇迹。

1986年,《军营男子汉》在部队传唱开来。总部领导找到阎肃和老搭档姜春阳,希望他们再创作一个类似的歌曲。于是《军营春秋》应运而生,但是这首歌当时并没有流传开来。

就在阎肃病重住院的几个月前,阎肃和姜春阳两位老战友在电话中再次聊起了《军营春秋》,两人不谋而合,这是《军营男子汉》的姊妹篇啊,应该把她重谱一下录成光碟。

没过多久,当姜春阳把录好的光碟寄给阎肃后,却一直没有等到回信,左等右等,最后等来的却是老战友病重入院的消息。放下电话,姜春阳心急如焚,拄着拐杖,一路磕磕绊绊地赶到了医院……

重症监护室内,隔着玻璃窗,姜春阳看到了昔日活泼开朗的老战友:静静地躺在那,戴着氧气罩,只露出半张脸,眼睛闭着。

“阎肃,你要挺得住!你想想我们当年为写一部歌剧到西藏,到唐古拉,到五道梁,海拔那么高,坐着大卡车,穿着棉大衣。好不容易到了,路上5个人,3个人倒下了,你坚持住了。你当年怎么过来的,你要像一个男子汉,你忘了你写的《军营男子汉》吗?你就是男子汉!你要挺得住!”姜春阳对着阎肃大声喊着。

“老姜,老姜,你看,他的脚动了,他的腿也蹬了,以前从来没有动过。”阎肃的老伴李文辉在旁边也激动得喊了起来。

“我了解我的老战友,当年他过五道梁,当时他写出《军营男子汉》,那个兴奋,那个高兴的样子!我想,用这个能激活他,能让他清醒起来。”

这是阎肃住院后,两个老战友的第一次见面。回到家后,姜春阳猛然想起,阎肃还一直没听过新谱的《军营春秋》呢。“过两天,我再去看他,让他听听这个歌。”姜春阳心里想着。

这天,姜春阳第二次来到医院,病房里响起了久违了的旋律。“阎肃,你听到了没有,这是《军营春秋》!”姜春阳说。

这时,阎肃竟睁开了眼睛,真的睁开了!

医护人员说,这是阎老最近表现最好的一天。

奇迹何以出现?姜春阳说,因为阎肃一生就是与歌声打交道,他对军旅的感情最深、最厚……

尾声

由阎肃作词的大型民族歌剧《江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后,引起强烈反响。谭超 摄

11月22日,四川成都,阎肃的战友们携《江姐》参加了首届四川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展演。

当晚演出结束后,第五代“江姐”王莉随后登台:“最后,请让我们一起合唱《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顿时响彻锦城宫剧场……

此前,《江姐》外出巡演,阎肃几乎每次都随团前往,最后现场登台领唱。这已经成为团里的传统。

只是,这一次,阎肃不能参加了!

从1964年至今,51年过去了,《江姐》5次复排,一台戏唱了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演出1000多场,仍场场爆满。江姐的形象已成为艺术舞台上一朵永不凋零的红梅,她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部歌剧,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姜春阳说,歌剧《江姐》是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文工团上下齐心协力,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其中,阎肃居功至伟。

问一问,人的一生有几天。算一算,人的一生不过三天。

跑过去的是昨天,奔过来的是明天,正在走的是今天。

不要忘记昨天,认真计划明天,好好把握今天。

但愿明天,今天已成昨天,而你依然在我身边。

春梦无痕,秋夜缠绵。 如歌岁月,似水流年。

但愿明天,今天已成昨天,而我依然在你心间。

这是阎肃的诗作《昨天今天明天》。每逢重大活动,他总喜欢朗诵这首诗作为结束语。

在阎肃65年艺术创作旅程,62个军旅冬夏春秋,莫非他总在问着、想着“昨天、今天、明天”?

今天,阎肃仍然昏迷未醒。

但,所有人都希望:他只是累了,这一次就让他好好睡一觉,歇一歇他就会醒来。

所有人都祈盼:他一生都是传奇,这一次仍是传奇,他还能带着大家续写传奇。

所有人都知道,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他始终就在大家身边、心间!

(本文原载于中国军网,2015年11月,原标题《赤子阎肃》)

青年时期的阎肃夫妇。

2000年6月,阎肃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郭幸福 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