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者反驳“春节陋习论”:否认传统的人与文化沾不上边

朱巍/中国政法大学
2016-02-12 16:49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中国春节是有强烈文化底蕴的,具有祭祀、孝敬、团聚、分享、祈福等元素的传统价值观。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不得不承认,吐槽是种文化存在。

“吐槽”一词,源于东瀛,原指向对方碗里吐食物,逐渐演化成以戏谑的方式不给对方面子、爱说大实话的表达方式。论起吐槽,鲁迅当属近代第一人,一部民国传播史,实际就是一部生动的吐槽史。鲁迅凭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犀利观察和勤奋写作,撑起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民族脊梁。

在互联网时代,吐槽逐渐发展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吐槽主体也从具有话语权的“达人秀”,转变成拥有电脑和手机的“草根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客户端和自媒体的普及,使吐槽成为一种“全民运动”。据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成为中国网络吐槽最为集中的时期。以今年春节为例,从春运到春晚,从“上海姑娘到农村过年”到讨论“过年是否是一个陋习”,包罗万象,百家争鸣。看似热闹的集体吐槽,将互联网演变成吐槽战场。理不辩不明,槽不吐不快。吐来吐去,在一些问题上,吐槽确实起到了反映真实民意的效果。不过,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吐槽却损害了我们一直以来最应珍惜、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例如,过春节到底是不是陋习。

过年期间,有一篇点击量10万+的网络穿越文章写到“你们的春节是种陋习”。

该文以吐槽春运开头,以春节起源于贫困的传统社会立论,以春节人际关系代偿为视角,推论出春节是种陋习的结论。

我对此深不以为然。

中国的春节绝不仅是像某些文化学者说的,过年吃顿好的,看点好的,穿点好的这么简单。中国春节是有强烈文化底蕴的,具有祭祀、孝敬、团聚、分享、祈福等元素的传统价值观。正是这种春节价值观,伴随着我们度过无数的艰苦时光和光辉岁月。

春节有个吐槽段子:“过年了,无数在城市打拼的人都要回到县城、镇里、村里和山里,他们的名字也从Eric、Vivien、Cindy变成翠花,小芳,燕子。”回家过年,并不是要将你打回原形。当然,在自己家人面前,卸下面具,变回原形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管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冠有多高,它的根一定深深扎进泥土里,毕竟,从石头蹦出来的悟空也没几个。回家过年,就是要提醒常年在写字楼里工作的“Eric、Vivien、Cindy”们,不要忘记当初你们是怎么来的,当初为何要离开家乡。不忘初心,人不忘本可能是对凤凰男女的最大教诲。当年朱元璋称帝后,常把“予本淮右布衣”挂在嘴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初自己是谁,这也是明初洪武年间政府全力打击贪官污吏,让百姓安居乐业政策的渊源所在。当初自己是谁,相比现在自己是谁而言,前者更为重要,不忘初心就是待人始终如一,就是做人不要忘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年回家本来就是一场全民道德教育课,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课。试问各位,这第一课,你及格了么?

亲友们的“过度关怀”,也成为很多人过年不愿回家的重要理由。逼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病,轻者引起年节期间头疼不已,重者则绑住游子双腿,使其无法回家。逼婚,说到底还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一则,成家立业本属人生必经之路,二则,无后为大,不能让父母膝下承欢,子女本就失职。试问,天下之亲,莫过于天地君亲师,如果在过年期间都不让父母和子女讲讲心里话,那么,还有什么时候是“适宜”时间呢?再说,年关好过,日子难过,逃得了年关,难道子女就不再回家了么,与其让父母操心唠叨,不如敞开心扉,让父母消除疑虑。很多人在工作中,能够想尽一切办法让说服客户,与朋友通宵达旦,和男女朋友倾诉衷肠,一个电话打一晚上,却不愿分享出一点点的耐心和时间给父母,甘愿让自己的亲生父母去猜、去孤独、去老去,这是什么样的子女?

现在年轻人还有一种过年文化,就是放假期间或过年期间去旅行。我的很多学生,一到假期就会和朋友去各种地方旅游。我总是劝他们,放假回家多陪陪父母,要珍惜父母在身边的日子。人虽然是自由的,世界也很大,谁都想去看看。不过,时间有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着父母还在,就多陪陪他们,趁着父母身体还好,就多陪他们一起去看看世界。我一直觉得,陪陪父母或一起去旅行,远比自己在朋友圈里炫耀独自或和朋友出行照片好得多。

说到这里,有一类特殊的逼婚过年现象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租”男女朋友回家过年,有媒体报道,“租”男女朋友回家过年甚至还成了产业。男女朋友是人身关系,我国的合同法没有将人身关系写到租赁合同之中,当然,这种“租赁”不受法律保护。这类事情,如同一些人为了买方买车搞假结婚和假离婚一样。如果,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能骗,如果,连最为珍贵的夫妻关系都能用“避税”等理由交易的话,我真的不知该对此如何评价了。

今年过年,男女朋友回家被吐槽最多的,还属网传“上海女孩去男方江西农村过年”的话题。上海女生看到乡下“黑乎乎”的年夜饭,遂发帖求助,表达要当即离开的心态。一时间,各类回帖蜂拥而至,从支持女生的,到支持男生的,从城乡差异,到手机像素等,吐槽包罗万象。不过,大家似乎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父母该怎么看。我相信,女方的父母一定在开始时就不同意去男方家里过年,他们多年的经验一定告诉女儿,门当户对是婚姻美满的重要“阀门”。男方的父母对女生“愤而离身”的态度,一定是抱歉惭愧,没有给儿子撑起门面。其实,双方当事人还属年轻,事情过了就过了。不过,这个事件给双方父母的伤害,特别是男方父母的伤害一定会很大。女生父母看着女儿受委屈,男生父母的愧疚之心,相信,这个年是不好过了。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个题外话,现在之所以城市大龄男女这么多,除了房价、压力等客观因素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心态和行为。任何人都想找一个才貌双全的伴侣,不过,首先都要先看看自己。不管是什么年代和什么社会,人以群聚,物以类分,也许,先做好自己,才能有资格或配得上有人来爱。

祭祀和祈福是中国春节价值观中的重要环节,南方以祠堂祭祖为主,北方则以烧纸祭祖为主。压岁钱、放鞭炮、穿新衣、贴对联、吃饺子都是过年中的重头戏。中国春节讲究的是“仪式感”,千万不要把传统和“陋习”混为一谈,一个否认传统的人,与文化是沾不上边的,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过年期间出过国的人都会有深刻感受,华人聚集区的年味,有时比国内还要浓,正是这些过年的“繁文缛节”,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成为凝结全球所有华人的纽带。我前段时间一直在看《旧约》,犹太人之所以能够在千百年后重新凝聚一起,这绝不单纯是相同的语言,因为希伯来语在以色列建国前早已鲜存于世,而是犹太民族所遵循的信仰和过节传统,特别是具有强烈仪式感的节庆传统,让遍布全球的犹太人凝结起来,最终在强敌林立的耶路撒冷找回了“应许之地”。

中国过年的仪式感,完全可以通过味道来进行分类。我一直生活在北方,傍晚时分北方人烧纸祭祖的味道,让整个街道充满思念情怀;晚上的饺子味道,让整个家庭充满了美妙绝伦的温馨感受;子夜时分的鞭炮齐鸣,烟火味道变成了守岁序曲。烧纸、饺子和鞭炮,加上父母长辈的压岁钱和满满的唠叨,伴随一道道精心庖制的饭菜,勾画出一年中最好的时光,相比之下,春运的烦恼和春晚的好坏,都变得与过年无关。

也许,中国一万个家庭有一万个过年的仪式。这就是中国年的魅力所在,小家庭的仪式感与中华几千年的仪式感通过饺子和鞭炮结合起来,表达出不同的年味。不过,互联网的出现让过年的仪式感大打折扣,虽然我也是互联网+忠实的支持者和研究者,不过,却从心里不喜欢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副作用。小的时候,大家都面对面的讲话,走街串巷的拜年,现在,大家都通过移动客户端讲话,群发信息拜年。以前大家都围坐一起看春晚,现在大人孩子都人手一部手机摇来摇去,点来点去。这到底是人过年,还是手机过年?

如果过年期间,网络不能服务于真情,那么,还要网络有什么用;如果春节变成陋习,那么,我们的传统还有什么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