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网:亲爱的,春节不是婚恋的“烤场”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微信公号
2016-02-14 15:2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2月14日,属于世界的情人节。

今年的这个节日,在新闻短缺的春节时令里,似乎弥漫着炙烤中国婚恋关系的一股焦糊味。比如从年尾炒到年头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再比如,一篇有关“上海女孩跟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吃第一顿就要分手”的帖子大热了整个春节。

光明网评论员今日(2月14日)发表评论,认为逼婚本质上不过就是嘘寒问暖般的关怀,而城乡之间的断裂,是个“何不食肉糜”的古老话题,散发出经年不散的陈腐之味。

文章最后强调,春节不是婚恋的“烤场”。

以下为全文: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2月14日,属于世界的情人节。

今年的这个节日,在新闻短缺的春节时令里,似乎弥漫着炙烤中国婚恋关系的一股焦糊味。比如从年尾炒到年头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说全国各地被逼婚率均在70%以上。又比如“大龄青年众筹‘反逼婚广告’”有了最新进展,在北京东直门地铁站内,广告闪亮登场。再比如,一篇有关“上海女孩跟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吃第一顿就要分手”的帖子大热了整个春节,昨天,一名自称是在江西农村长大的网友给“上海女孩”写了一封信,称农村有能力滋养年轻人的爱情。

又是逼婚的惨烈,又是相恋的傲娇,再加上“深圳208万元娶妻成本”等火上浇油——中国婚恋关系的吊诡镜像,就在这些亦幻亦真的碎片化事件中被拼凑出来。被逼着结婚,被门户之见拖垮爱情,被婚恋成本压垮信心……在2015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的语境下,我们难免会深切地担忧:“单身汪”还能愉快地进化为“情侣喵”吗?

很多人说,每逢佳节被逼婚。仿佛人还没到家,一大波三姑六婆已在村头村尾候场着“逼婚大戏”。只是,这样的控诉,不过是内心戏太丰富:眼下的八零九零后,真有那么多的“三姑六婆”吗?至于父母双亲,微信等社交APP方便得很,文字也好,电话也罢,需要熬到春节再集中催逼?到了适婚年龄,家人催一催、问一问,不过就像饭点的时候询一声“你吃了没”、早晨催你起床上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本质上看,不过就是嘘寒问暖般的关怀,既没有拿命要挟,也没有赌咒发誓,怎么就成了“逼婚”?与其说你感觉被逼,不过是自己潜意识里也深感压力山大,杯弓蛇影的条件反射罢了。

至于城乡之间的断裂,是个“何不食肉糜”的古老话题。且不说“上海女孩”网帖的真实性待考,即便果真如此,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不是租的女友,也没有虚假应付,因为彼此生活环境与质量差异上的分歧,选择逃离总比委屈憋屈更遵从内心。如果你承认感情是很私隐、很感性的东西,那么,两个人的分手还是牵手,就不至于成为意味隽永的公共话题。至于农村有没有“滋养年轻人爱情”的能力,跟人家小概率的爱情,有毛线的关系呢?倒是传播中带有地域标签的种种“联想”,散发出经年不散的陈腐之味。至于婚恋成本的算盘,姑且一听,一笑而过。比如深圳流动人口的数量,早在十多年前就突破千万级大关,如果他们也是人均“208万娶妻”,这是要活活拆散幸福美满的千万家庭吗?

其实,即便在古代,廉价的“大雁”、“布匹”一样大大方方可以下聘。《唐律疏议》有云:“娉财无多少之限”;注云:“娉财无多少之限”,即受一尺以上,并不得悔。大意是说,女方收受绢一尺以上的,就被看作是“纳征”礼成,这婚约就有法律效力。可见,如今动辄百万的婚嫁成本,并非“封建”,实在是“时髦”过头了。神曲早都忍不住吐槽,“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与其在婚恋成本上纠结,不如真心创造交际机会,让适龄男女多些恋爱的可能。他们当真相爱了,还有什么能拆散的呢?

“相思血泪抛红豆,春柳春花满画楼。”爱是甜蜜的负担,爱是幸福的幽怨。亲爱的,春节不是婚恋的“烤场”。在中国,在世界,所有相爱相恋、结婚厮守,都是一样值得祝福的美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