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返乡记|在村儿里组织一个村民论坛,是怎样的体会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姚华松
2016-02-17 22:47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编者按】

面对自己故乡的村庄,或许实践比描述更有力量。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姚华松,这次过年回乡,就在自己的村里组织了一次全由本村、邻村人参加的论坛,并配以文娱体育活动,让外出打工和留守的乡亲们,可以充分地交流,拓宽眼界也增进感情。

论坛当中,村人们提到的经历,或许只是个案,不具普遍意义;但这样的信息交换本身,无疑会使个人与村庄受益。当我们开始问自己“可以为家乡做点什么”这个问题时,这个“陶家仓论坛”或许会让人受到启发。

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四),笔者回到家乡——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团陂镇凤形村陶家仓欢度春节。陶家仓地处鄂东丘陵山区,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棉花、花生、油菜等为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大量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截止2015年底,全村有18户共计93人,人均纯收入1 750元,主要源于外出务工。

一年前的春节,我对我村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主要从“回家过年”的视角,详细讨论了打工文化背景下农村打工者的“家空间”的生产过程,形成了《2015春节回乡笔记:湖北浠水县FX村》。那么,2016年春节,我又可以做点什么呢?

以下几乎是笔者所在乡村近十年以来的过年情景:年轻人打牌或玩麻将,小孩玩玩具或寒假作业,老人非常辛苦地忙碌于屋前灶后,基本是各家各户各人各忙各的,相互间交流不多,尤其是作为一个村聚落的集体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打工经济催生的村落内部户际差异越来越大,传统的乡土社会和乡村社区正在面临与经历一定程度的瓦解,打工收入差距、宅基地建房等事端引致的农村内部社会冲突和矛盾并不少见。

由此,我有了一个想法:组织策划一个论坛,把全体村民团结起来。让全村人作为一个集体,共同做一点快乐的事情,坐在一起谈一些务实的话题,共同参与各种老少皆宜的运动与游戏,从而沟通邻里感情,丰富过年氛围。其核心理念在于回归社区的本义——共同体。

论坛的宗旨是活跃过年气氛,增近交流,了解村民需求,建设和谐家园。论坛贯彻两大原则:尽可能全民参与、文化与娱乐相结合。2月3-5日连续3天,我开始加班加点运筹,议程及人员安排、设备租借、场地时间等等,一干细节都需要认真对待。

作者的策划思考

农历年二十八是我村的过大年时间。此前大家多忙于购置年货,有人尚未回家;此后几天依次是除夕和春节,各家各户得祭祖、拜年、走亲访友。唯有年二十八早上,大家吃毕年饭后最有余暇。

论坛议程方面,主要基于本人对村民总体情况的了解,以及征求YHM(本地一所完全小学校长)和YCH(武汉某高校教师)的建议(注:文中大写字母系姓名首字母;除非特别交代,指代者都是在陶家仓过年的人,包括在外工作但回陶家仓过年者,及本村的留守者),从而决定:上午进行专题讨论,5个话题包括:子女教育、打工体验、家庭关系、留守者心声和家乡建设;下午为文体活动部分,包括拔河、跳绳、朗诵、羽毛球和广场舞等5项内容。

论坛现场,村民积极参与

上午的论坛,考虑到主持经验和现场把控能力,我找到YCH(武汉某高校教师),加上我本人,作为主持人。又针对不同论题,选择契合话题又相对能说会道者做主讲人;下午的文体活动部分,我和WYJ(在宁波从事智能家居销售工作、有多年筹办会议经验)一起商定,详细安排了各文体活动的组别分类、游戏规则、奖品设置、抽奖环节、活动主持人等。我还请我村小朋友作为志愿者:会场入口安排2位女生负责迎宾;心愿墙旁边安排1位引导与会者签名、写祝福词;1位男生负责引座;茶水区1位女生倒水;会场1位递麦克风;抽奖区1位确认奖品,1位递送奖品。

场地方面,考虑到我村临河的地理环境,和各家户庭院的面积大小,征得好友WJH(目前在兰州从事装修工作)的同意,确定在他家院落举办本次论坛。

赞助费则实属意料之外。我2月3日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布欲组织一个论坛的消息,准备自己承担奖品购置等所有费用,并未想到外来赞助的问题。但当天我的朋友DXQ女士(民盟广州市委办公室主任)得知此消息后(笔者是广州民盟成员),觉得此事“充满正能量”,主动将消息转发到广州民盟微信群,立马有3位盟员表态支持并提出赞助意愿;第二天又有一位浠水籍老板得知此事,也表达了友情赞助的意愿,思索了一天,我忐忑地应了此事——好心人的赞助于我而言是压力也是动力。

2月4日上午,我邀请YLS(目前在锡林浩特从事装修工作)、YQ(目前在西宁从事装修工作)、XSL(在家务农)等三人,同我一起去罗田县城购置了洗衣粉、清洁剂、肥皂、手套、新华字典、练字本、笔记本、圆珠笔、铅笔、橡皮擦、卷笔刀等奖品,以及麦克风、软笔、奖状、红纸、墨汁、气球、打气筒、专用跳绳、烟花、糖果等物品;下午,我详细拟定了会议议程、心愿墙,填写了所有奖状;同时,我托YLS(目前在呼和浩特从事装修工作)购置了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电池,并致电我隔壁村的初中同学LYP,确认了借用音响设备一套。

2月3-5日,我基本以一天三次的频率,在村微信群公布了论坛议程,详细说明论坛的相关信息,并先后3次登门拜访各家各户,口头解释论坛情况,诚邀乡亲依时出席。5日下午,我会同YLS(目前在锡林浩特从事装修工作)、YQ(目前在西宁从事装修工作)、YTF(目前在西宁从事装修工作)准备了彩球,并简单布置了论坛会场。晚上,YJT(所在行政村村长)来我家找我了解相关情况,我如实告知,解释本次论坛就图过年全村人热闹一下,无需分文支出,村长对此表示支持。

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上午11时,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陶家仓迎来了“第一届陶家仓论坛”,本村90余人、过来捧场的邻村人及我的同学和朋友,合计110余人一起参加了本次活动。论坛现场彩球飘飘,人声鼎沸,与会者在心愿墙上签名留念,留下美好的新年祝愿,在引座员的引导下,按照第一二排老人、第三排小孩、后面其他人员的坐次就坐。

笔者作为主持人,首先表达了对全体村民和与会者的感谢和新年祝福,并特别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意义,打消了不少村民的质疑念头(最初,一些村民觉得,在农村办论坛讨论专题问题,很不现实,我是在没事找事)。在轰轰的礼炮声中,村长姚少明先生宣布,第一届陶家仓论坛正式开始。

论坛前半环节是专题论坛,采取1+3+X的形式开展,即1位主持人、3位主讲人和台下随机发言相结合,主要围绕子女教育、打工体验、家庭关系、留守者心声和家乡建设等五个核心话题展开讨论。

论坛进行过程中,在外打拼多年、口齿相对伶俐的YHT(武汉某建筑工程公司老板)、YCH(武汉某高校教师)、YHM(本地一所完全小学校长)、KY(目前在黄冈市区某超市上班)、WJH(目前在兰州从事装修工作)等年轻人和活跃份子,积极踊跃分享各自感悟体会,爷爷奶奶的怯场感也逐渐减少,互动性越来越强,欢声笑语一波接一波。

5个专题论坛之间,还有独舞、双舞、独唱、抽奖等环节穿插,论坛气氛活跃。

论坛现场

以下是专题论坛的具体情况:

(一)子女教育

论坛的第一个话题是子女教育。

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1)中国尤其农村的家族文化概念中,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几乎成为家长人生全部意义所在,对父母而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心从来不曾改变;(2)经历过改革开放前的“文革”和灾荒的50后、60后,和随城镇化浪潮外出打工的80后、90后,两代父母因自身经历,希望这样的痛苦不要在后代身上延续;(3)隔代教育、过分溺爱、留守子女问题等,都对农村家庭教育提出了十分迫切的需求。

论坛前两位发言者YCH(武汉某高校教师)和YHM(本地一所完全小学校长)都表示,小孩是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农村孩子的纪律性相对差,平日缺乏管教,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倔强,对家长尤其是留守的爷爷奶奶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敬畏。他们建议,对农村孩子的教育应该适度严苛。

3岁女儿的妈妈KY(目前在黄冈市区某超市上班)认为,子女教育最重要的是花时间陪孩子,培养孩子开朗、大方与乐观的性格,她也坦言,对子女的教育亏欠太多,自责自己把过多时间用在刷微信朋友圈等方面。

儿子今年上高三的阿叔YHT(武汉某装饰公司老板)也表示,花时间陪孩子是最重要的,他们家的晚上晚饭时间是21:20,因为那是他儿子下晚自习到家的时间,晚饭时间是每天他和儿子之间唯一的交流与沟通时光。

为了孩子的学习,YJ(目前在晋江从事成衣行业)计划年后在镇初中附近的农民租房(多数人也外出打工了),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在镇上的超市上班,周末回家。

总体上看,子女教育成为所有家庭的第一要务。某种意义上,父母用心陪伴子女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衡量对子女的爱有多少。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家长需要与子女保持平等关系,相互理解宽容,让子女从小养成负责任、诚实、外向与开朗的品性,有事多沟通对话,多换位思考,家长不能对子女采取传统家族制主导下以长辈权威自居的方式。

村民拔河比赛

广场舞

(二)打工体验

打工体验这个话题,契合着长期以来的外出打工潮。主讲人WJH(目前在兰州从事装修工作)、XWP(西宁某装饰公司老板)、YAP(目前在淄博从事模具行业)都认为,城市是谋生和赚钱的地方,在城市打拼、生存和发展,非常坎坷艰辛;城市对自己而言,没有根的感觉——他们认为,城市作为落脚地,缺乏支撑,城市里没有故乡;只是,农村缺乏就业机会,外出打工成为不二选择。

过年期间,大家互致问候,见面最普遍的打招呼方式是“啥时候走”、“买到票没有”?换言之,正月十五之后外出打工,成为年复一年的条件反射。正月尽了,你若还在家里呆,人家就认为你外混不下去,走也得走,不想走也得走——外面至少有就业机会,家里是一点都没有。

面对我提出的“十年、二十年之后怎么办?还外出打工吗?”这一问题,三个主讲人一致表示,希望落叶归根。

关于日后打算,WJH(目前在兰州从事装修工作)分享了其在兰州的见闻:兰州近郊农民近些年受益于政府推行的精准扶贫工程,依靠政府组织农民大规模种植玫瑰,政府负责聘请专家全过程指导和解决市场销路问题,当地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其实,长期以来的打工体验,让这些打工者保持着勤劳与勤俭的习惯,但在技术支撑和市场销售方面,他们存在天然短板。WYB(目前在深圳从事模具行业)、JXB(目前在西宁从事装修工作)、YGB(目前在晋江从事成衣行业)等发言者也纷纷表示,他们想回归家乡发展——只要政府在城乡沟通、项目与平台支持、土地集中化和资本化、农民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始终是农村关系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依据本村现实情况,论坛主要谈的是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宗族政治等基本无关。

LSY(目前在呼和浩特做家庭主妇)、YMZ(目前在晋江从事成衣行业)、TYE(目前在杭州从事成衣行业)等3位女性主讲人认为,家庭关系最重要在和睦,不同代际的人知识、想法和眼界不同,无论父子、婆媳、兄弟,还是夫妻,应该多理解包容,不同角色应该尝试转变各自的知识和想法,放下和放低姿态,主动积极沟通交流,不要拿长辈、父权和夫权等去实施霸权行为,要倡导民主协商机制。

TYE(目前在杭州从事成衣行业)表示,过去她一直和老公把家庭建设的重点放在财富积累方面,疏忽了子女教育,亲子关系淡薄,新的一年她计划辞工,全身心扑在培育子女上。YMZ(目前在晋江从事成衣行业)觉得,在夫妻关系方面,男人们在外打拼不易,女人应该多帮衬男人们,买个材料,送个辅料,晚上备盆洗脚水,给男人按摩按摩,都是女人应该做的。

台下的ZGL(在家务农)表示,她最羡慕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一家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和气气。可见,家庭和睦是家庭关系建设的核心目标,和家族财富积累同等重要,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四)留守者心声

作为留守者的主体,爷爷奶奶们稍显羞涩。在主持人引导下,YHX(在家务农)、LJP(在家务农)、LKD(在家务农,隔壁村)等留守妇女,表达了对外出打工子女的祝福和意愿,“多搞点钱”、“多交一点钱补贴家用”,同时表示充分理解和体谅子女们的艰辛,希望他(她)们在外面多注意身体和饮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是最大的福气。

台下的YTP(在家务农)表达了对儿子电话太少的抱怨,说他不需要太多钱,而是希望多通通电话,多拉拉家常,多听听孙子和孙女的声音。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掌声一片,真实地道出,对很多留守者而言,出外打拼的儿女们的精神慰藉,某种意义上比单纯的物质抚恤更加重要。

购置的奖品

(五)家乡建设

2015年,陶家仓最大的变化是,由全村人出资修建了一条3.5米宽的进村水泥路,极大方便了乡亲日常出行。YHB(目前在浠水县教育局工作)认为,家乡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在外发展多好,都不应忘记家乡,有责任和义务去建设家乡。他表态,将尽全力在各方面继续支持家乡建设。

YHM(本地一所完全小学校长)提议,联合其他邻村建设环村公路,实现更便捷的出行。此外,作为片区中心小学的校长,鉴于目前学校教师办公、电脑、篮球场等基本教学科研设施和器材严重不足,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缺乏资金等现实情况,他真心希望,众乡贤及爱心人士今后为家乡学校(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母校)的建设与修缮尽一份力量。

不过,本次论坛并未设置为学校建设募捐资金的环节。笔者拟于2016年与交好的同学朋友一道共同商讨筹划此事。

WSY(在家务农)则具体到陶家仓的具体建设需求方面:建议进一步修路通到各家各户;建设一间祠堂,作为村里的祭祖、议事的公共空间。WJH(目前在兰州从事装修工作)表示,应该在村头立一个纪念碑,刻上一些村史、修路的捐款人姓名和捐款金额等基本信息。

YCH(武汉某高校教师)最后做了总结,对全体与会者表达了衷心感谢,尤其感谢那些参与前期筹备的年轻人和论坛全过程的志愿者。他认为,家乡建设离不开这样的论坛,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一批热心肠、有想法、有集体认同感和干劲十足的年轻人,希望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大力支持和参与类似活动。

下午1点30分,大家集体分享了稀饭和咸菜、青菜的午餐(当日早上是陶家仓过大年的日子,酒足饭饱的早餐之后,中餐吃一点稀饭和咸菜是不错的搭配)。2点10分,论坛下半场正式开启,运动会由老少皆宜的活动板块组成:拔河(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少年男子、少年女子)、朗诵与背诵(小学高年级、小学低年级)、跳绳(男子、女子)、羽毛球(男子、女子、混合)及动感广场舞(本村广场舞队及隔壁村广场舞队)。

其中,拔河及跳绳比赛最受欢迎,报名参赛者十分踊跃,大家玩得又刺激又舒心;全村几乎所有适龄儿童都参加了朗诵与背诵比赛,比拼十分激烈,所有参赛者都得到了新华字典、练字本、圆珠笔、铅笔等学习用品。

年轻人更喜欢羽毛球比赛,身为体育教师的YCH(武汉某高校教师)现场纠正了一些人的不规范动作,大家受益匪浅。广场舞动感十足,把论坛带向高潮。

激烈而欢快的角逐后,各项活动最终决出了相应名次,洗衣粉、清洁剂、肥皂、手套、新华字典、练字本、圆珠笔、铅笔、橡皮擦、卷笔刀、红包等奖品分发完毕。

6时各家回家吃晚饭。当晚7时许,全村人在河滩组织了篝火活动,全村人绕火三圈,载歌载舞,欢呼雀跃,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少儿3个组别,开展了乡土性极强的打斗鸡、摔跤和俯卧撑比赛。儿时的美好记忆浮现眼前,直到夜里10时许,大家才依依不舍散去。

总结本次论坛,(1)基本体现了全民参与:除了陶家仓本村90人几乎全部到场外,还吸引了邻村人及笔者的同学和朋友过来捧场。论坛人气很旺,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移植了志愿者文化:YLS、YQ、WYJ等分担了很多工作,不少小朋友也担当了迎宾员、递茶水、递麦克风、发放奖品、引导嘉宾入座等工作;

(3)锻炼了自我思考和敢于表达的能力:21位上台发言者中,仅有2位女士出现离题或抖手等情况,其他人基本做到了自然随性的表达;

(4)设置了心愿墙:为全体与会者提供了表达新年祝福和抒发美好期盼的方式;

(5)论坛环节设置合理:1+3+X的专题论坛,拔河、跳绳、朗诵、广场舞和羽毛球等竞技项目,老少皆宜。

心愿墙

笔者经历的三件事情,侧面说明本次论坛的反响不错:

1)村里一位三年级小朋友,在论坛第二天上午哭着找到我,我问何故哭,她说自己花了3个晚上精心准备了朗诵诗歌,结果论坛当天不巧被她妈妈拉去走亲戚,没有参加下午的少儿朗诵比赛,就在我面前认真表演了一遍,表现十分出色。

2)自论坛之日起,村头大音响每晚7时准时开启,伴着《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曲目,村里的女性开始跳广场舞,参与者主要包括1名男性(武汉某高校体育教师)和村里的10位妇女,男人们兴致勃勃围观。可喜的是,广场舞队伍就此还增加了2名年轻的新成员:一位是在校六年级的学生,一位是二十出头的打工妹,她们在婶婶们的指导下,跳得有模有样。

3)周边至少三个邻村也打算效仿我村这种形式,计划于2017年春节举办过年庆祝活动,开设尊老爱幼等主题论坛。

当然,论坛也难免有一些瑕疵:前期参与的人不多;论坛各环节衔接性不好;台下公众参与性有待提高;论坛环节的主持人偏少(只有2位);隔壁邻村的宣传不够(被误认为只是表演广场舞而已)。下一次理应有所改进。

用来张贴的议程

笔者有四点体会:

一、利用乡村残留的乡土性与传统文化,抓住春节期间众人回家过年,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增进村民凝聚力和乡村认同感,重拾和推进乡村文化,至关重要;

二、挖掘、激发和动员乡村各种资源,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农村记忆,更需拥有深厚乡村情怀的实践者和探索者,组织一帮热心有活力的年轻人参与,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与活动,才能重拾乡村的本真活力;

三、基于文化研习的务实与互动讨论,和基于心情放松的娱乐项目与活动,一个也不能少;

四、践行全民参与,从乡村治理资源供给侧角度,需要高度关注老人、小孩、妇女、年轻人、贤达人士,应当把志愿者文化、全人教育理念、尊老爱幼风气、敢于表达和分享、交流讨论作风等适时引进农村治理过程。

说实话,在鄂东一个仅有18户90余人口的传统村落,借用城里1+3+X的模式举办一个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文娱结合的论坛,我的确担心,会来多少人参加,是否会有很多人提前退场,是否会因乡民不善表达而频繁冷场、会场秩序失控、答非所问等等。对几乎全程组织、筹划和主持的我而言,对广大乡亲们而言,这些都是全新的。

值得高兴的是,从讨论深度、互动性、气氛上看,各方都感觉不错。欢声笑语响彻陶家仓,我终于可以安心。

最后,我必须表达对陶家仓全体村民和其他与会者的感激,尤其是在论坛筹备过程中亲力亲为的姚乐松、姚全、王又军、姚腊松等4位年轻人。同时感恩李亚鹏、王丽娟、陶月红、王与剑、王海燕等前来捧场助兴的同学,以及温馨家园、浠水乡音、广大民盟等群友的支持。

还感谢为本次论坛奖品购置提供赞助的5位好心人,他们分别是:广东良策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梓森先生(500元)、广州徽商会会长张继龙先生(500元)、广东稳固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邓锦尚先生(300元)、北京威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秀云先生(200元)和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姚华松先生(500元)。

作者和另一位参与组织者

(论坛策划人及执笔人简介:姚华松,男,人文地理学博士,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发展、城市社会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撰写的《老姚的国庆回乡流水账》、《2015春节回乡笔记:湖北浠水县FX村》,引发其家乡浠水县及各地网友广泛关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