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国皇莎中国行:圈内失落和大众狂欢的背后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6-03-02 11:5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亨利五世》剧照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连续两周在北京上海掀起了一阵“莎士比亚”狂潮后,带着《亨利四世》(上下部)和《亨利五世》转道去了香港。留下的是三场演出一票难求的战绩,以及观众顶礼膜拜般的朝圣感受。

但在戏剧圈内,皇莎的三部曲作品并没有受到特别多的好评。也许因为演出前过高的期待,也可能因为最近太多高水平莎剧的铺垫,大部分业内人士的观感是过程的疲惫,以及艺术上平淡无奇带来的失落。

总之,皇莎在中国,赢得了圈内吐槽和大众狂欢这样交相辉映的场景。但在这背后,或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欣赏趣味的问题。

平心而论,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王与国三部曲”在艺术上的成就,远不能和他们在中国制造的大众影响以及狂热的莎剧氛围相匹配。无论是舞台想象力上,还是演员的卓越度上,在高手如林的英国剧坛,这样的作品,大概只能算是及格线。

且不论最近NT Live(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在上海播放的几部莎剧,无论是抖森主演的《科利奥兰纳斯》(《大将军寇流兰》),还是卷福版的《哈姆雷特》,不管在哪个层面,可能都略胜皇莎这三部曲一筹。

就说由BBC在2012年拍摄的四集英剧《空王冠》,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本,完全忠实于莎士比亚这几个历史剧,在可看性上也强于舞台剧不少。

更不用说,英国老维克剧院5年前带来北京演出、由凯文·斯派西主演的《理查三世》至今被圈内津津乐道。而立陶宛OKT剧团去年在北京戏剧奥林匹克艳惊四座的《哈姆雷特》因为口碑太好本月还将再度来到中国。还有去年在京津演出,由德国邵宾纳剧院艺术总监、当代欧洲最著名的导演之一托马斯·奥斯特玛雅导演的那版《哈姆雷特》。

《亨利四世》剧照

当然,这样进行比较也许不甚公平,毕竟,莎士比亚的作品题材各异,舞台剧和电视剧也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更何况这三部曲在莎士比亚的38部传世作品中实属“小众”。

在采访皇莎这三部曲的副导演时,这位年轻的英国帅哥就表示,《亨利四世》(上下部)和《亨利五世》在英国演出的莎剧中也是频率较少的,基本上每10年才有一次创作演出的新版本。一是因为它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并不是最知名的,二也是因为历史剧的创作难度确实很高,除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全英国大概也只有英国国家剧院这样屈指可数的几家剧院有实力创作这样的题材。

创作演出的次数少,重新解读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少。不能指望所有的莎剧都和《哈姆雷特》一样,从古至今各种版本不计其数,应有尽有、无所不能。

皇莎“王与国三部曲”努力所做的也许只是一次原汁原味的剧本再现。三部曲的演出方式极尽传统,除了忠实演绎,几乎看不到多少导演的重新解读。舞美也实在没有新意和视觉可言,可以称道的大概是皇莎演员的整体实力,尤其是福斯塔夫的表演者安东尼·谢尔,三获奥利弗大奖绝非徒有虚名,让《亨利四世》如此波澜不惊的两个晚上,多了很多亮色和笑声。

这是三场没有多少惊喜却也并无过错的演出。很多人吐槽说有点像看北京人艺的传统大戏,我想说,北京人艺的历史剧在舞美制作上,至少还是可以略胜一筹。

《亨利五世》剧照

也并不能因为这个戏传统到平庸,而彻底否认它的价值。

这三部剧最大的成就也许应该是“精准”:在表演的每个细节上对原作最精确地再现,以及所有人物情节最准确地设定演绎。

基于英国人对于自己戏剧前辈宗师的尊重简直就是五体投地,他们经常选择把莎士比亚剧本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要知道,对于用十四行诗和古英语写就的莎剧而言,要做到“精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把那些诗句念成合乎情理的“人话”,这背后,该是巨大的研究功课和经年累月的演员训练。不然,你以为中国人演莎剧假模假式、装腔作势的感觉,真的是故意吗?

皇莎的艺术总监格里高利·道兰说过,即使对于英国演员来说,莎士比亚都是很难的。为此,在每个莎剧开排前,他们都会用6周的时间进行坐排,在这6周时间里,演员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人物和台词,不仅会有专业的莎剧台词老师帮助他们反复练习,剧组之间还要互相讨论台词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以及人物的设定。

如果对这样的工作方式没有概念,可以拿个数据打比方,在我们国内的很多话剧剧组,通常1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从坐排、下地、连排、彩排以及见观众的全过程。

不过,亦如一位莎剧专家所言,大概是因为太“精准”,皇莎的“王与国三部曲”,少了些戏剧的时代生命,变得毫无意外和惊喜。何况,话又说回来,我们在NT Live里看到的那些英国人的莎剧,又有哪一部,演得不精准呢?

和众多戏剧圈内人的失望和吐槽相形对照的,是大众对于这三场连台本莎剧的热烈狂欢。

演出票提前几个月售罄不说,现场的观剧气氛简直好到了无以复加,观众们盛装出席,并无几人迟到早退。即使看得昏昏欲睡,也能坚持到最后站起来热烈鼓掌。

最感人的就是《亨利五世》首演结束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半地铁快要停运的时间,却有一半的观众选择留了下来,和所有皇莎的主创进行演后谈的交流。最让人惊讶的是,所有的观众包括两个小朋友,全部选择用英语提问。

上海真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想来,上海观众的礼貌热情,应该会给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亚洲行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皇莎剧团在格致中学开展戏剧工作坊,剧团的发声指导与学生们在一起交流。

不过,此行中国,皇莎的使命,其实并非只有演出一项。演出前,皇莎的教育总监特地来到上海,在上海的5所中小学进行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工作坊。而他们热衷于中国戏剧文化的艺术总监,还在着手两项工程庞大的翻译计划,其中一项就是把莎士比亚剧作翻译成更能供创作者和观众理解的中文舞台本,让中国同行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

有必要先了解下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英国戏剧界的特殊地位和定位。1961年因女王之命,剧团从原来的莎士比亚纪念剧院更名为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皇莎的剧团和剧场都坐落于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加上伦敦的地盘共有3处剧场。它也应该是世界上经费最充足的剧团之一,每年约有6000万英镑(约5.4亿元人民币)的预算用于各个方面。他们每年制作12部新剧,其中一半是莎剧。

但对于这个剧团来说,除了创作演出,更大的使命在于传播。也就是说,除了在英国范围广泛地演出莎剧,他们还要在世界范围广泛地推广莎剧,传播英国文化。而戏剧教育部门更是在皇莎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据说,这个庞大的部门每年要为英国各地50万青少年提供关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教育课程和普及活动。

50万!在这样惊人的数字背后,也许就不难理解,对于皇莎的创作而言,忠于原著进行普及,可能远比艺术探索创新更符合自身定位。而这个百年剧院,只是英国文化传播系统中的一个组成,在英国,还有英国国家剧院这样孜孜以求用一流艺术演绎解读莎士比亚的剧团,以及环球莎士比亚剧院这样用旅游定点复古演出传播莎剧的剧团。

对于英国人而言,推广莎士比亚,早已经是一项持续了数百年,并且行之有效的系统工程。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莎士比亚全球皆知,而对于文化背景相差悬殊的中国观众而言,莎士比亚仍是一个用以文化朝圣的神一样的存在。

不得不提到,今年也是中国伟大的戏剧文学家汤显祖逝世400年,从《牡丹亭》的艺术成就而言,这部中国古典戏剧杰作并不逊色于莎士比亚的任何一部作品。可暂且不论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的世界知名度,就是在国民心中的知晓度,两位大师也是待遇不同,冷热不均。

很难解释这其间复杂的缘由,因为牵扯了太多历史和文化的积因。但在今年轰轰烈烈的纪念汤翁和莎翁的活动中,有关莎士比亚的声音和数量还是明显地占据“优势”。很多剧场和剧团方面都表示,并不是不想多搞汤显祖的项目进行“平等”对话,实在是苦于剧目和内容资源有限。常年的准备积累不足,自然也就有“用兵一刻”的无奈爆发。而在这背后,其实只是中国的戏剧学院里,研究汤显祖的教授远比研究莎士比亚的要稀缺的现状写照而已。

不过,很多事情似乎正因为这个东西方因缘际会的400年共同纪念而改观。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上海昆剧团大概成了全国最忙碌的剧团,由于剧团“临川四梦”全国独有,今年的国内和国际巡演已经排的满满当当,但各地邀约仍纷至频来,以至于剧团到了抓狂的地步。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来到上海昆剧团了解中国传统戏剧。

而在上海演出结束后仅剩的最后一天,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全体成员也放弃了购物和观光,选择来到上海昆剧团了解中国传统戏剧。

在上昆,这些英国戏剧工作者欣赏了《牡丹亭》的片段演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排练,参观过程中,演员们不断提出各种专业问题,甚至穿上水袖戴上凤冠尝试,然后发出各种amazing的惊叹。

在莎士比亚的演绎者眼中,600年的昆曲艺术让他们惊艳,汤显祖的深奥文学对他们而言虽然陌生,却依然充满吸引。原定一小时的活动足足延长了一倍,这些英国同行结束后都表示,他们今后会持续关注中国的传统戏剧。

皇莎的艺术总监格里高利曾经用英语排过中国古典戏剧《赵氏孤儿》,在感叹沉醉于昆剧这样顶级的奢侈艺术之时,他又不断提到自己的遗憾,就是想看更多中国古典戏剧的剧本,却苦于没有英文译本。为此,他已在英国启动了中国舞台剧本翻译计划。只是,这样的工程由英国人完成,感动之余,也难免有些感慨。

扯远了。其实,圈内吐槽也好,观众掌声也罢,归结到最后,是莎剧在中国的受重视和被礼遇。然而,莎士比亚所赢得的世界尊重,并非朝夕之间,而是英国人几百年来不断自我尊重并积累推广的成果。这不仅需要认知和态度,同样需要方法和坚持。

就说皇莎的戏剧教育部门,中国有这么多国家剧团,但要找出一家可以在戏剧普及教育的功能、规模、范围及成效上与之相似媲美的,几乎没有。

在英国,莎士比亚是每个英国人从小到大的必修课,而在中国,如果只靠屈指可数的几版《牡丹亭》,只靠上昆独有排全的“临川四梦”,又能让多少人知道汤显祖,了解这个属于我们自己、属于东方的莎士比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