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媒集体反击穆迪负面评级:一些海外机构对中国习惯性看空

澎湃新闻记者 李莹莹 周炎炎 综合报道
2016-03-03 16:25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写在前面】

针对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美国时间3月1日将中国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负面,央媒也展开反击。

新华社北京时间2日刊文指出,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操作反映了一些海外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某种习惯性看空。从长期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中国良好的主权信用已得到国际公认,这个大趋势并没有转变。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时间3月3日刊发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撰写的《穆迪对中国“负面展望”看走了眼》文章指出,穆迪对中国经济存在评估误区,误解了中国政府债务上升的涵义,误解了中国外汇储备减少的涵义。

文章并指出,“它们下调一国主权信用评级及其展望,通常意味着该国金融市场恐慌;如果它们下调信用评级的对象是一个大国,这种市场恐慌还会蔓延到本区域其他国家,或同类国家。然而,这回穆迪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后,人们看到的却是人民币汇率四平八稳、波澜不惊,亚太股市全线飘红”。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时间3月2日,穆迪又将中国38家国企和25家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调为负面。这25家非保险金融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12家国内商业银行、3家处置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3家金融租赁公司、3家证券公司及1家资管机构。国有企业多为铁路、发电企业。

评级展望被调整为负面25家金融机构名单:

1.中国农业银行

2.中国银行

3.中国交通银行

4.宁波银行

5.上海银行

6.中国中信银行

7.中国建设银行

8.中国光大银行

9.中国广发银行

10.中国招商银行

11.中国工商银行

12.平安银行

13.上海浦发银行

14.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15.中国进出口银行

16.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7.中信证券

18.光大证券

19.国泰君安证券

20.国开行租赁有限公司

21.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22.建信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

23.中国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4.中国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5.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以下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全文:

穆迪对中国“负面展望”看走了眼

穆迪的市场影响力这回在中国遭遇了挑战。在2日发布的最新中国信用评级报告中,这家国际知名信用评级公司在确认对中国政府债券保持为Aa3评级的同时,将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而现实的金融市场走势与他们的预测却大相径庭,并没有也不会跟着这个“负面展望”走。

一般说来,现代金融市场运行及其监管都高度依赖信用评级工具。穆迪、标准普尔等业界巨头,在全球信用评级行业中有一言九鼎的地位。它们下调一国主权信用评级及其展望,通常意味着该国金融市场恐慌;如果它们下调信用评级的对象是一个大国,这种市场恐慌还会蔓延到本区域其他国家,或同类国家。然而,这回穆迪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后,人们看到的却是人民币汇率四平八稳、波澜不惊,亚太股市全线飘红。

穆迪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的“威力”削弱,甚至结果与其背道而驰,关键原因是该公司这回对中国的评估在不少方面陷入误区,以至于市场参与者普遍不买账,即使对东道国风险最为敏感的证券投资组合也没有接受这个看空的评估。

那么,穆迪这回对中国的评估误区在哪?

首先是误解了中国政府债务上升的涵义。穆迪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理由是中国政府债务上升、外储下降和推进改革的不确定性。然而,中国政府的债务与美欧日和其他新兴市场的主权债务有一个本质的不同——由于中国的政府支出中,投资占很高比例,中国政府的大多数债务都对应着相应的资产。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同样的负债率给中国政府带来的负担和隐患,远远不能与其他负债国家相比。

不仅如此,中国政府之所以扩大负债,部分原因是为了防范资本外流造成的通货紧缩。中国财政赤字和负债在偿付能力以内适度扩大,并不是单纯的利空,反而有几分利好,因为它标志着中国货币供给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货币创造机制对外国的依赖度下降,中国货币金融体系自主性上升。

与政府债务上升类似,中国外汇储备减少,对中国经济也未必都是坏事。近一年多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减少,很大一部分只是企业、金融机构、居民个人资产币种转换。不要忘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几乎连续十年之久,外汇储备持续快速膨胀一直令中国经济管理者备感压力,中国也在无形之中向西方支付了巨额“铸币税”。为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藏汇于民”,实现对外资产多元化,改善我国对外资产结构。即使在外汇储备已经大量减少后的今天,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仍然极为庞大,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满足国家对外清偿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绰绰有余。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又给它加了一份保险。在国家对外清偿能力无虞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减少,意味着我国“藏汇于民”和改善对外资产结构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认识存在误区的穆迪等国际信用评级巨头,要想保持自己的“江湖地位”,保持自己的市场影响力,就需要拓宽思路,不断提升自己评估的水平。

以下为新华社原文:

极端看空中国经济缺乏事实基础支撑

据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2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政府债务增加导致财政疲软。穆迪还称,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反映了资本流出导致外汇储备减少,中国落实改革的能力也存在不确定性。不过,穆迪维持了中国的Aa3评级未变。

主权信用评级是一国任何实体发行外债的信用等级上限,仅仅调降评级展望不会降低企业外债的信用基准,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没有影响。

国际金融业协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郭丰告诉记者,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走势不会受此影响。

此番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操作反映了一些海外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某种习惯性看空。这种误读在于缺乏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财政的稳健度。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当前对中国经济的极端看空观点缺乏事实基础支撑,中国决策层将通过财政扩张来支持经济增长;在高储蓄的支撑下,能够通过多次降准等手段确保宽松的货币信贷条件。

国际上通常用两个指标评价一国财政风险:一是赤字率,即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不超过3%,另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

穆迪称,截至2015年底,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升至40.6%,预计到2017年进一步升至43%;截至2016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降至3.2万亿美元,比2014年6月的峰值少了7620亿美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高达32%。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仅为2.3%。种种指标充分表明,中国政府的偿债能力远好于许多西方主要经济体。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政府债务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会在未来创造持续的现金流,并不是一种毫无产出的坏账投资。

从长期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中国良好的主权信用已得到国际公认,这个大趋势并没有转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