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学家梁小民的每月书单:1月读了28本书,推荐3本

梁小民
2016-03-03 17:2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经济学家梁小民。东方IC 资料图

这个月没有讲课,除了些许杂事都在读书。

本月读的经典是:

1.《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罗伯特·诺齐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在1996年买的,仅七块三,二十年过去了才拿出来读。选这本书是因为最近一直在想两个问题:国家的作用应该是什么?人类的不平等能否消除?诺齐克反对无政府主义,但他主张的是弱政府,甚至比斯密的守夜人政府还弱,仅仅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他尤其反对运用政府的力量来消除不平等,因为人类的机会与结果都必然是不平等的。这个结论在理论上的推理是严谨的,但这种正确的理论恐怕在现实中很难实现。看看现在哪个国家的作用没有超出诺齐克甚至斯密所认为的程度?而且仍有扩大的趋势。对不平等国家不采取一些干预是不可能的。现实的理论复杂得多,理论上正确,现实里难以实现。诺齐克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他的理论对我们认识国家干预是有意义的。这本书相当难读,我也是断断续续才读完,而且深感没有读好。经典需要反复多读,才能完全理解。这本书前面有译者何怀宏教授写的一个长篇序(长达四十二页)“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这个序对阅读全书极有意义。我在读此书前后各看了一次,深感自己的理解远不及何教授。

本月推荐给企业家的书是:

2.《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彼得·德鲁克,机械工业出版社)

企业家对管理大师德鲁克都不陌生,也一定读过他的几本书。企业家的本质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也不是企业的管理者,而应该是企业的创新者。当前打破我国经济的困境还在于企业家的创新。讲创新当然首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完整的创新理论是在这本书中形成的。但这本书理论性强,读起来不太容易,且不讲操作层面的问题。与此相比,德鲁克的这本书读起来更容易些,在操作层次上的启发意义更大。换言之,德鲁克把熊彼特的创新由理论变为实践,把抽象的观念变为可操作的行为。全书三部分实际讲了两个问题。第一部分“创新实践”论述如何抓住机会进行创新,分析了可以创新的各种机会。例如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情、程序需要、产能和市场结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结构变化、新知识。德鲁克特别强调,有些创新是由于科技进步,但还有许多创新并不需要科技进步。不仅大企业可以创新,任何一个小企业都可以创新。第二部分“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和第三部分“企业家战略”则说明如何以创新精神做好企业。德鲁克在书中举了许多例子,使我们易于理解而且有趣。德鲁克的著作极多,且中国已翻译出版,但我对这本情有独钟。

3.《文艺复兴是什么》(盐野七生,中信出版社)

是作者七本“文艺复兴的故事”系列中的第一本。关于文艺复兴的书车载斗量,但这本有自己的特色。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是“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爆发”,“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是文艺复兴的根本”。其中心是“发现人类”(我认为译为“人”更好一些)。我们一般把但丁、乔托作为文艺复兴之始,但作者把圣方济各和腓特烈二世作为文艺复兴之始,因为他们对基督教的解释开始了文艺复兴新时代。我认为该想法颇有见地。文艺复兴产生于中世纪,没有圣方济各这种思想开明的神父和腓特烈二世这样的当权者允许,新思想不可能出现。全书采用了对话体,读起来颇有趣,而作者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历史,听故事比看严肃的书有意思得多。

4.《看中国》(马国川,中信出版社)

前三篇是马先生采访的十八位国际知名政治家、学者,或谈对世界的看法,或谈自己国家改革的经验,并对中国未来的改革提出建议。第四篇采访了四位国内学者,谈他们对世界与中国的认识。最后三篇并非亲自采访,而是作介绍。科斯认为改革需要一个“思想市场”,这个市场上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会给我们新启发。这个市场上的思想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本书的采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市场。

5.《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伊恩·莫里斯,中信出版社)

正如何怀宏先生在该书序言点出的,这本书不是写人类史而是写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序言题为“价值观及缘何而来?”,作者认为,价值观体现为人类对平等与暴力的态度,人获取能源的方式决定了人类的价值观。他分析了人类在狩猎采集、农业时代和大工业时代(化石燃料时代)不同的价值观。作者认为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也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并非马克思主义。人类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永远有争议的问题。本书收录了四位学者对本书作者观点的商榷或驳斥,最后则是作者的回应。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点简单化,对价值观包括什么、价值观与能量获取之间关系的论述简单了些,但本书的启发之处仍不少,值得一读。

6.《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被改变的过去——人类历史中的反事实》(理查德·J·埃文斯,中信出版社)

反事实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模式是“如果……,历史将会如何”。如果列宁没有早死,社会主义会不会是斯大林模式。诺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福格尔就研究如果美国十九世纪没有铁路建设,经济会如何。这种研究是反历史必然论、目的论或决定论的。也有以此方法写成的小说。我也深感,历史是一系列偶然的结果。各国历史没有统一的模式,正源于此。无论你赞成还是反对这种观点,对这种研究方法还是应有所了解。

7.《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中野京子,中信出版社)

不是讲这一段的历史,而是讲这一段的一些历史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历史被忽视的细节。读起来颇有趣。

“新知文库”读了三本。

8.《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亲例》(科林·埃文斯,三联书店)

医学进入法律,于是有了法医学。法医学为破案作出了贡献,但科学并不是绝对的,这就有了根据法医学破案而造成的错案。本书以十五个案例说明了这个道理。

9.《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默顿·迈耶斯,三联书店)

许多医学或药品的发明并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是无心插柳,在偶然中成功的,该书强调科学发展的偶然性。当然,偶然性总存在,但成功属于有准备者。所讲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医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

10.《茶:嗜好、开拓与帝国》(罗伊·莫克塞姆,三联书店)

讲英国人喝茶与英帝国开拓的历史。对茶的需求不是英国扩张的唯一动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动力。英国人的残暴也体现在对茶的追求中。读后我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和大国,为什么在以后被斯里兰卡、印度和非洲取代,没有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贸易与出口国?

11.《天鹅绒监狱》(米克洛什·哈拉兹蒂,中央编译出版社)

写后斯大林时代对媒体、言论的控制。一方面把一些文人“驯化”为宠物,另一方面则对不听话者监控迫害,这些都在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之后,可见体制之顽固。全书用两种口吻,一种为此辩护,另一种批评,读起来颇有趣。

12.《圣殿:1959-1961信阳大饥荒沉思录》(张向持,线装书局)

1959-1961年间,仅八百多万人的河南信阳地区遭遇大饥荒,这是“大跃进”的恶果,是左的路线制造的悲剧。但事后不是纠正左的错误而是把基层干部打为“反革命”,归咎于国民革命不够彻底,这就造成双重悲剧。本书不是写灾难本身,而是写这场灾难中基层干部为民请命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乡情,把灾难史变为英雄史。不过,据我看到的,这是国内第一次以此题材为内容的书,也算难得。

13.《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卡蒂·马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的父亲与母亲是美联社和路透社在匈牙利的记者,均为匈牙利人,在斯大林时代他们受到监控、迫害。苏东剧变后,这些监控档案曝光,作者以此为材料写了回忆录。从这个家庭的遭遇可以看出苏联解体的必然。一个如此专制的社会如何能长存下去?历史没有必然,但违背人性的制度迟早要垮台,这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向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这是大趋势。

14.《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罗杰·夏蒂埃,译林出版社)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法国大革命的产生。书籍的普及、教会权力的削弱、人民对王室认同的弱化、知识分子的沙龙活动是法国革命的原因。从书中可以看出,文化的普及是反专制革命的原因。而任何专制政府都无法阻止文化的发展,这就是专制难以持久的原因。

15.《数学与人类文明》(蔡天新,商务印书馆)

事实上是一本数学史,但并非只讲数学,而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讲数学史。内容相当丰富,作者知识面相当广,讲数学却不难,谁都可以看懂,是一本有趣而又有水平的数学史。作者作为数学家,有如此广博的知识,令人佩服。

16.《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迈克尔·多布斯,社科文献出版社)

1962年苏联把导弹运入古巴,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冷战时的对抗在这期间达到顶点,最后美苏双方领导人妥协,使危机化解,避免了一场核战争。全书全面、详细地叙述了这一事件的过程,客观而详尽,并没有什么评论。回忆这段人类历史上的危险时期,从中也有不少启示。在当今世界,依然是对抗双亡,妥协合作是唯一之路。

17.《瓶颈:新的机会平等理论》(约瑟夫·费西金,社科文献出版社)

论述机会平等问题。作者认为由于各种无法克服的原因(如家庭出身),每个人的机会不可能是平等的。但他也提出一些减少这种机会不平等的方法。现在关于平等的许多著作都承认平等是不可能的,不仅是结果平等还是机会平等,政策无法消除不平等,所做的只是减缓不平等程度而已,这恐怕已成为共识。

18.《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田晓菲,三联书店)

写中国文人中世纪与十九世纪的旅游。前者是以国内游为主,后者以国外游为主。不过不是写旅游的经历,而是写旅游者以诗、信、日记等形式表现的感受及认识(尤其是十九世纪后对国外的认识)。

19.《制造汉武帝》(辛德勇,三联书店)

汉武帝晚年的“轮台诏”,田余庆等学者认为是汉武帝对一生穷兵黩武的悔过,此论已成定论,但作者证明了并非如此,“轮台诏”是对一次战事的反思。他进一步说以前的历史“资治通鉴”之不可靠,考证相当充分,对外行来说也并不难读。

20.《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吴芳思,江苏人民出版社)

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国外一直有争论,本书作者是否定的,论据也相当充分。书是一本小册子,但出版时附了个笔记本,索价五十七元。这种搭售有点违反“反垄断法”,不太厚道吧?

21.《晋商老账》(李锦彰,中华书局)

研究晋商最缺的是原始资料,作者收集了许多晋商的账本,并进行了分析,这种工作极有意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账本做进一步的研究。许多资料我第一次见到。

22.《匠人》(申赋渔,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通过写家乡的各种匠人反映了传统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以及八十年代后的一些变化,全书对家乡、亲人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文字也通畅,全书装帧设计颇具匠心。

23.《剩女时代》(洪理达,鹭江出版社)

剩女是大龄而未婚女子,全书通过官方有关剩女的宣传说明当前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女性受歧视的问题。一本相当有意义的社会调查之作。

24.《府城的美味时光:台南安闲园的饭桌》(辛永清,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生长在台南大户人家,在书中以吃为中心回忆记录了青少年时代的家庭生活。这样的大家族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同时,作者是美食家,在日本主要以教烹饪为生,在各篇后或附一两个菜谱,共计十二个菜谱。该书由日文翻译过来,但文字极好,对过去充满留恋。

25.《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陈艳敏,山东画报出版社)

一本散文集,前一部分是书评或者读书心得,后一部分写在各地旅游的经历。每篇文章都不长,但很有看头。写书、写城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让人读来亲切。作者爱作画,书中也有配画。

26.《暗黑者外传:惩罚》(周浩晖,中国城市出版社)

读过作者的“刑警罗飞系列”三本,很敬佩作者能把故事写得复杂、曲折。这本书仍旧是这一风格,不过有点追求情节走火入魔,编得不太合理。

27.《星际掠食》(长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说是科幻,实际上难说是科幻,而是神秘。看来有点现代色彩,我读不懂了。

28.《鲵鱼之乱》(卡·恰佩克,海燕出版社)

从封面看,该书被称为“世界科幻名家名作”。人类利用智慧的鲵鱼来实现自己在海下扩张的目标,最后给人类带来危机,引起大乱。这本书是宋寒编译,并非原作翻译。不过仅仅追求看个故事,以及对人类贪欲的批判,也就够了。

这个月推荐盐野七生的《文艺复兴是什么》,蔡天新的《数学与人类文明》以及辛永清《府城的美味时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