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里的“K字桥”与“帝国主义”影子

聂崇正
2016-03-05 14:0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梁永泰曾于1954年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黑白木刻版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作品随后因画面中“法国工程师在滇越铁路上设计建造的K字桥有‘帝国主义’的影子”而在美术界引起轰轰烈烈的讨论,而画家本人则在两年后于外伶仃岛体验生活时被哨兵误为特务遭枪击殉难。

梁永泰1954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

读了何频先生《当写生遭遇“朝阳群众”》一文,颇多感慨。那几位因为外出写生而被当作“特务”的人,最后都解释清楚,没有什么问题了。现在的年轻读者看了之后会觉得十分好笑,但是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里,发生这样的故事,不足为奇,甚至还有更惨的事情发生。

我青少年时代的1954年,曾经在当时的《美术》杂志上看到一幅黑白木刻作品,名为《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作者叫梁永泰。这幅版画作品于1954年9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版画家力群在题为《版画艺术的新收获》的文章中,对这件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幅画的构图,颇有些中国山水画的味道。然而这风景的情调,却是崭新的,它壮丽而深远,丰富而清新”。但是过了不多久,《美术》杂志上发表了署名“上海工程师”的读者来信,对这件作品进行了质问和批判,来信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画面上的那座铁路桥,类似于法国工程师在滇越铁路上设计建造的K字桥,有“帝国主义”的影子,并且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对梁永泰的这件作品提出质疑。当时读了之后就觉得十分的奇怪,一点都搞不懂。

法国设计师设计滇越铁路K字桥的图纸(图片为网友收藏)

为此《美术》1955年第4期,还专门刊发了《关于木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的讨论——读者来稿摘编》一文,加以讨论。从现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文字中得知,这封刊登于官方杂志的来信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梁永泰连同他的版画创作推向了社会公众的焦点。以至于在1955年5月全国美协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与会者对梁永泰的这件作品的批评和辩护成为会议的主要话题。以这件作品为例,引申出“难道生活是这样的吗?”、“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等诸多话题,乃至引申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在当时可谓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话题的讨论。对于以上开会讨论的细节,当时外界不得其详。回看历史的时候,也许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当时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讨论,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梁永泰,也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并喜欢上了梁永泰的版画作品。

以《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作封面的《梁永泰画集》

好不容易事情慢慢淡化后的不久,就听说画家梁永泰在一次外出体验生活时遭遇不幸,意外死亡。对于画家死亡的细节当时并没有公开透露,但是传出来的消息说,梁永泰是在边防线上被哨兵误会枪击而死的。甚至还说哨兵让其站住时,梁永泰想从口袋里掏证件,哨兵误以为他要掏武器,抢先开枪致其死亡。记得此事在当时的《解放军文艺》等杂志上,还有侧面的报道,意在说明缘由。

现在从网上的材料中知晓,画家梁永泰“1956年11月16日下午,他和部队画家柯华结伴前往珠海外伶仃岛写生并搜集素材,由于意外事件而不幸遇难,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遗憾。” 又说画家梁永泰“1956年,与部队画家柯华一起到外伶仃岛体验生活,被哨兵误为特务,遭枪击殉难”。与原先听说的一样。

广东籍画家梁永泰(1921年-1956年)

网上有关于画家梁永泰的简介,转录如下:1921年生于广东惠州的梁永泰,少年时代在其母、民间剪纸艺人许淑珍的影响下走上艺术之旅。大约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其表兄唐英伟的缘故,梁永泰跟当时蔚为前卫的广东版画界发生了关联。唐英伟比梁永泰年长6岁,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与李桦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广东现代版画会。尽管梁永泰并没有正式加入广东现代版画会,但由于他对版画的爱好,无师自通的梁永泰经常到李桦家里看画,也经常带些刻好的作品请李桦指导。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梁永泰和黄宁婴、陈芦荻、陈残云、黄新波、赖少其一起,在广州街头组织诗画展览,编印《抗战诗画》。其后,梁永泰先后参加了第12集团军政训处、第四战区政治部第三组的美术工作。1939年,在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的“风雨中华”画展上,梁永泰的版画《歼敌》受到好评。这件作品高26.5厘米、宽53厘米,现藏于广东美术馆。画面描绘了激烈的战斗歼敌场面,远处的炮火、近处的战士、勇敢的冲锋,给人一种视觉的震撼。特别是画面右边的站在高处的司号员,他的坚定的动作,使人仿佛听到了嘹亮的冲锋号声,那是歼敌的信号,那是胜利的象征。在这期间,梁永泰创作了大量的充满斗争精神的版画作品,如现藏广东美术馆的《反抗吧!农民》组画(1939年)、《反攻声中的前线印象》(1940年)等,通过这些作品,积极宣传抗战。1942年开始,由于调到粤汉铁路艺术教育队工作,梁永泰在进行抗战题材的版画创作之外,还创作了一批反映铁路沿线生活的木刻组画,并给这批作品取名为“铁的动脉”组画,如《电力转盘》(1943年)、《加煤》(1943年)、《开辟支线》(1943年)、《锻造间》(1943年)、《修理厂》(1944年)、《等待列车通过》(1944年)、《火车出事了》(1944年)等。也正是因为对铁路生活的熟悉,促成了梁永泰在1954年创作出了《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那样的作品——远处是两山之间的铁路桥,桥上飞驰的火车,火车头带着滚滚的浓烟;近处是原始山林,因为火车的轰鸣而受到惊吓的山间动物,那些乱跑的野鹿和惊飞的鸟群……该作品尽管有如此开阔的场面和丰富的内容,其实画面本身并不大,高34.7厘米、宽23.9厘米而已。

上世纪初

滇越铁路通车时的K字桥

今天滇越铁路上的K字桥

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中,又再次看到了介绍这座“人”字形桥梁的镜头,解说词中对于此桥的设计者法国工程师和桥梁建造的过程作了很详细的叙述。叙述的口吻是积极的、平和的,没有任何批判的语调。真乃此一时、彼一时啊!

本文原题为“一幅版画的传奇故事”,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