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月二,龙抬头”:最初的起源不是龙信仰,而是土地公公?

毕旭玲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016-03-10 09:5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二月二,又称“龙头节”、“春龙节”。

从节日名称上来看,这是一个与龙有很大关系的节日。实际的节日习俗也是这样,吃龙眼(炒豆或蹦豆)、吃龙须(细面)、吃龙耳(饺子)、吃龙鳞(卷春饼)……这一天大量的节日食品都与龙有关。还有些地方把这天当作东海龙王的生日。所以人们自然会联想这是一个与龙信仰有关的节日。

吃龙须、吃龙眼、吃龙鳞。

但二月初二更早的节日源起,却不是与龙信仰有关,而是与社神的信仰有关。社神就是土地神,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中引《孝纬经》解释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也就是说社神是土地之神,因为土地太广博,不能所有的土地都祭祀到,所以将土地之神封为社神而祭祀它,以报答土地的功德。

最初的土地神,不是影视剧中那个矮小滑稽又和蔼可亲的小老头,而是掌管一国命运的高级神祗。古代将国家称为“社稷”,“社”就是土地神,“稷”则是五谷神。社神负责有一定的地域供百姓居住和种植,而稷神负责有足够的五谷能养活百姓,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一定范围的土地,一定数量的民众——国家才能称之为国家。因此,社神与稷神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神祗,正常情况下,皇帝必须每年祭祀社稷神,并建有相当规模的社稷坛。

社神后来也成为民众祭祀之神。我们知道,春节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在传统农业社会,春节庆祝活动结束以后,民众就开始祭祀社神,祈求神灵保佑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祭祀社神的日子被称为“社日”,并且分春社与秋社两种。

不少地方的民众将春社日当作社神的生日。春社日不仅有祭祀仪式,更有很多娱神活动,并集体欢宴,相当热闹。唐代诗人王车驾有《社日》一诗,描绘了春社宴饮结束后的场面:“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代杨万里的《观社》更直接描写了乡民们的庆祝活动:“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诗人说,即使是那些尊贵的王侯也没有享受过社日这样的欢乐。可见春社在古代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春社的具体时间,各朝代都有差别,宋代开始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作为社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

所以,二月初二,最初是与社神,也就是社神信仰密切相关的一个传统农业节日。

那二月初二是怎样与龙信仰产生了联系呢?这与先秦时期的星占有密切关系。古代的星占学者们用星座的运行来判断季节,以提醒农时。在西周,甚至是夏商时代,星占学者们发现:在农历二月春分的黄昏,东方苍龙星座的“龙角”恰好从地平线上缓慢升起,而同时,苍龙星座的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整个画面很像蛰伏了一冬的龙终于抬起了头,俗称“龙抬头”。

而此时正值惊蛰前后,也是万物复苏,冬眠动物苏醒的时间。龙在民间信仰中是“百虫之长”,它的抬头就代表了动物界的苏醒,乃至春天的到来。《淮南子•地形训》说:“凡羽、毛、鳞、介皆祖于龙”,也就是说各类动物都以龙为祖。所以,“二月二,龙抬头”是星象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龙在二月二中具有特殊地位,还与春耕生产需要大量及时的雨水有关。一方面二月二在惊蛰前后,天上打雷,地上流水,而龙在民间信仰中正是司风雨之神。民众认为,正是苏醒的龙带来了丰沛的降雨,有利于春耕,所以民间在二月二有了各种对龙的祈祷祭祀活动。

后来,民间祭祀龙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而祭祀社神的仪式反而有所削弱。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社神在明清时期逐渐转变为各地方保护神(就是土地庙中的土地爷),并且地方保护神的功能逐渐得到增强、种植保护神的功能减弱有关。在当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二月二祭祀社神的活动越来越淡化。

打囤。

当然,社神祭祀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不少地方我们还能寻觅到它的踪影。比如在山东一些地方,曾经最流行的二月二节俗是打囤。打囤又称“打灰囤”、“围仓”、“画仓”、“填仓”等。民众在二月初二的早晨用簸箕盛上草木灰,一边走一边用木棒敲击簸箕边沿,让灰慢慢落下。这些落下的灰线有技巧地被洒成仓囤的样子,仓囤中还要放一些五谷杂粮。在进行打囤仪式时,民众一般会念“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类谚语。这种打囤仪式是非常典型的社神祭祀活动,其目的就是祈求丰收,祈祷五谷满仓。

社神诞生于传统农业社会,它曾是高高在上的国家保护神,后来走向民间成为农业保护神,甚至演变为地方保护神。社神信仰是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社神的虔诚敬奉代表着对自然最质朴的感情,代表着对家园、对国家的真挚热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