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锚定“双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实现路径及对中国的影响

苍岚 张淑翠
2021-09-09 15:2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2021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了一揽子环保提案,其中包括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规提案。欧盟希望通过这一政策工具鼓励其他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逐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今年3月,欧洲议会已通过设立CBAM的有关决议,此次欧盟发布CBAM立法提案的目的是防止碳泄漏,即避免企业因规避欧盟较严格的碳排放要求而转移至他国,无法真正实现全球减排。

一、CBAM机制的实施路径

CBAM机制是在贯彻落实欧盟经济体内严格气候政策的基础上,对进口或出口的高碳产品缴纳或退还相应的税费或碳配额。欧盟的碳排放监管规则和标准制定都走在全球前列,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碳关税相关实践经验。如今,随着国际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欧盟试图通过CBAM机制成为全球碳关税规则制定者。

CBAM机制预计将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2023-2025年为过渡期,期间只做碳排放申报,而不执行相应税收,自2026年起正式全面实行相关碳税。CBAM只征收欧盟碳交易机制(EU-ETS)非免费配额部分,以钢铁和铝为例,目前EU-ETS仍实行100%的免费配额,因此与之相对应的CBAM关税值为0。新版的EU-ETS草案已提出,将逐步取消CBAM覆盖产品的免费配额,从2026年的90%免费配额逐年下降至10%,直到2035年,免费配额降为0,CBAM征税相应比例将升至100%。

二、CBAM机制下涵盖的产品

一方面,由于碳核算过程较为复杂,CBAM并不涵盖欧盟所有的进口商品。最初阶段,CBAM预计只涵盖欧盟认定存在碳泄漏高风险的五种进口商品,即电、水泥、化肥、钢铁和铝。未来,欧盟委员会将有权增加或减少CBAM所涵盖的产品领域,如纸制品、玻璃和化学品等。最终,CBAM管辖范围或将包括欧盟碳交易体系所涵盖的所有行业产品。

另一方面,目前,CBAM机制只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后续,可能会加入产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情况。此外,CBAM机制将涵盖除欧洲经济区以外的所有非欧盟国家。若某些国家完全融入EU-ETS,或已与欧盟达成协议,将本国的排放限额和交易体系与欧盟交易体系关联起来,欧盟委员会可授权将此类国家排除在CBAM机制之外。 

三、CBAM机制对中国产业的潜在影响

一方面,CBAM机制下,欧盟提议征收碳关税,实质是一种单边贸易措施,将对全球自由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造成冲击,会损害国际社会互信,也会减弱经济增长前景。特别是,CBAM机制中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以及“自下而上”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制度安排,意在借气候治理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会伤害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CBAM机制一旦正式实施,将推动中国碳交易市场与欧洲对标,国内碳交易价格将受到一定影响。尽管CBAM机制最初议案所涉及的炼油、石化、造纸等行业尚未整体纳入征收范围,但长远看,欧盟后续极有可能扩大行业和产品范围。中国又是欧盟石化产品的重要出口国,涉及化学品、橡胶制品、炼化设备、石油制品、涂料颜料、合成树脂等产品领域。因此,CBAM机制很有可能将逐步促使中国碳交易市场与欧洲接轨。 

四、政策建议

一方面,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和产业变革。中国若想实现钢铁、铝、化肥、水泥等主要用能行业“减碳”甚至“零排放”,需减掉“源头碳”“过程碳”及“终端碳”。建议加快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推动高能耗行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改造,实现“能源去碳”。精准识别行业的高排放“点源”,深挖行业减排潜力并针对性地制定减排路径和实施方案,引导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升级,实现“过程去碳”。此外,推进碳捕集封存(CCS)及碳回收利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以负碳技术引领产业变革,实现“终端去碳”。

另一方面,建立高附加值产业体系。目前,中国高耗能行业产品结构水平偏低,以初级、初加工产品为主,高端产品占比较少。在全球低碳减排大环境下,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为避免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应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瞄准高端市场,推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以高品质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抵御CBAM机制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

(作者苍岚、张淑翠均来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