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代表建议设尘肺病防治日,到乡村中小学宣讲尘肺病常识

澎湃新闻记者 龚岸菹 实习生 朱美仙
2016-03-12 08:56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继续为尘肺病人“请命”,他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建议,通过下乡普及、户外广告、成立尘肺病防治日等加大尘肺病宣传力度,来普及尘肺病危害和自我防护知识。

两会召开前一天,据新华网报道,3月2日,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新华网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联合主办的推动解决农民工尘肺病问题“议案”“提案”座谈会在京举行。

而在一个多月前,国家卫计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了被认为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官方第一次在文件里正式提出“农民工尘肺病”概念,出台了将尘肺病农民工纳入大病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和对农民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等措施。

每年新增尘肺病农民2万多人

3月10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陈静瑜的“关于加大尘肺病宣传力度,让人人知晓尘肺病危害和自我防护知识的建议”。

陈静瑜在建议中介绍,尘肺病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病种,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29972例,其中尘肺病26873例,占89.66%,而外出务工农民又占尘肺病患者的90%。“这个在发达国家早已消失50到100年以上的病种(尘肺病),却是我国职业病的一大特色。”

陈静瑜用“救助困难、社会影响巨大”来描述尘肺病人目前的现状。

他在议案中解释,首先尘肺病病程不可逆转,患病后即使脱离粉尘环境,病情仍会逐年恶化。其次,患者的痛苦程度极高,由于肺组织高度纤维化,呼吸变得极为困难。再次,患者和死者均为身为家庭经济支柱的中青年人,一旦患病,家庭经济很快陷入困境,尘肺“寡妇村”、尘肺孤儿大量出现,已成巨大的社会问题。

“更严重的是,每年还新增尘肺病农民2万多人,尘肺病农民中‘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

另外,尘肺病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尘肺病预防和治疗知识途径有限。他们从事矿山、工地等高粉尘工作,自身缺乏对高粉尘工作危害的认知,很少采取保护措施,导致了尘肺病高发。

针对这些问题,陈静瑜建议各地政府联合社会资源,下乡宣传普及尘肺病、到乡村的中小学及各职业高中宣讲尘肺病常识;另外,各地方做户外广告、地方电视台播放尘肺病宣传广告片,让当地民众直观了解尘肺病;同时,成立尘肺病防治日,呼吁广泛群众参与活动,号召参与人群增强对尘肺病的危害认识,推动自身尘肺病救助与预防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这位肺移植专家一直关注着尘肺病问题,连续几年都提出了尘肺病方面的建议。2015年的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尘肺病治疗投入及建立尘肺病康复中心的建议》。

鉴定诊断难

2014年7月,尘肺病人救助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发布的《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称,全国有600万尘肺病人。“大爱清尘”发起人王克勤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国家公布的已报告的尘肺病患者人数,是已经做了职业病鉴定报告的尘肺病病例,而大部分农民工游离在国家统计的数字之外。

而此前,1月20日,国家卫计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从源头治理、诊断鉴定、救治等七个方面提出要求,并明确落实各用人单位和政府责任。

在王克勤看来,这是国家第一次提出“农民工尘肺病”概念,不再是之前提出的比较模糊的尘肺病患者或者国有企业职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这说明长期被忽视的农民工群体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国家重视。”

长期关注农民工尘肺病问题的湖南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副教授戴春告诉澎湃新闻,鉴定诊断难是数量庞大的尘肺病农民工群体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场所不固定,患病后造成责任主体难以确认,张海超自掏腰包‘开胸验肺’就是个极端案例。”《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比如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和对农民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有利于解决责任主体难以确认的问题。

戴春表示,长期以来,患尘肺病的农民工处于“两不管”的状态,首先他们没有参加工伤保险,不能享受相应待遇;而新农合(农村医保)也不能进,因为尘肺病是职业病。“这就导致‘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民工群体中十分普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王江松则认为,《意见》中的“将尘肺病农民工纳入大病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是一个突破,这意味着农民工群体患病后的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都有了保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