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慈善立法:我们如何面对道德与制度

徐贻军 何德平
2016-03-15 16:3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慈善法草案。3月9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向大会作了关于该法草案的说明。慈善法草案此次“过会”,显示出政府及公众的重视和期待,审议通过后将成为我国未来慈善工作的基本依据,并将开启一个依法治“善”时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人民日报》3月10日的署名文章《期待慈善法催生“大慈善”》中认为,现代的慈善法,必然是规范公共伦理的基本法之一。对于依法推进公共伦理建设,中国社会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曾经长期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过大,只能更着重于私德建设,甚至在许多方面以私德代替公德。客观上,公德与私德既有密切联系,也有重大区别。一个发达的社会往往是公德不断发展的社会。慈善法草案对于积德行善的每个基本环节进行规范,必将对我国的公共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促进,对我国的治理体系建设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王院长的时评文章,直面了制度与道德的敏感话题。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以下是新书《制度的笼子》中的“道德与制度”一章,探讨制度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理想的,制度是现实的;道德是扬善的,制度是抑恶的。从严格意义上讲,道德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也属于制度的范畴。本文讨论的与道德对等的制度,主要指正式制度。

无证救人案:道德与制度的审判

这是1935年发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一个故事。

古特和两位同样来自德国的朋友没有固定职业,全靠做临时工维持生活。他们合租了纽约州一间阴暗破旧的房间,房东是一个身材肥胖的爱尔兰人莫菲。莫菲是个鳏夫,独自养育5个孩子,吉米是最小的一个。

有一天,吉米突然病了。因为还没有通过美国的医生执照考试,古特虽然是柏林有名的儿科医生,却不能替吉米治病。白天,莫菲请来一个医生——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意大利人,给吉米看病、开药。

午夜一过,吉米的体温不断升高,气息渐如游丝般微弱。古特催促莫菲再去叫大夫。过了一会儿,莫菲却独自回来了。

“医生不愿意来。”莫菲喃喃说道,无助而愤怒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上次看病的费用我还没有付清,他坚持要先看到钱才肯来……”

此时,低矮的房间里挤满了邻居:臃肿的意大利妇人、白胡子的犹太人和波兰的传教士,大家窃窃私语并忙着凑钱,最后却失望地摇头叹息。

莫菲怔怔地望着垂死呻吟的孩子,猛然转过身对古特吼道:“好歹你也是个医生,看在上帝的份儿上,不要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死掉!”

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古特身上。古特脸色惨白,此刻心情十分矛盾。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参加美国国家医生执照考试,开始崭新的生活。站在制度和法律这边,他可以看到的是灿烂的未来;站在道德的一边,他将违反制度和法律,可能会被捕并丧失居留权。现在夹在中间的,却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孩,在发烧和痛楚中瑟缩。强烈的同情感和责任心,促使古特终于做出了决定。他为吉米的小生命奋战了十天十夜,几乎未曾合眼,面容变得憔悴。总算度过了危险期,吉米捡回了一条命。不过,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吉米下床的那一天,警察逮捕了古特,是那个意大利裔的老医生告的密。这在邻居街坊中引起了骚动,一张张历经沧桑的面孔因愤怒而涨红。

第二天,这批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上班,大伙儿全都赶往纽约市立法院,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古特被传讯时,这些人蜂拥而上,法官惊讶地望着这群奇怪而沉默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有罪还是无罪?”法官问道。

在古特还没来得及开口前,一百多个邻居街坊齐声喊道:“无罪!”

“肃静!”法官呵斥道,指着站在古特背后的莫菲说:“你说说看。”

莫菲开始叙述。法官专心听着,并环视着一张张老迈的脸孔。莫菲在庭审结束时说:“我们已经凑足了钱,如果他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为拯救一个小孩的生命——而被判罚金的话,我们已经准备好68美元了。”

法官面带微笑地站起来,举起木槌敲向桌面,庄严宣判:

古特先生,您违反了法律和制度,原因是为了遵循另一个更高的法律和制度——道德。因此我判您——无罪!

这个判决揭示了道德与制度、法律的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那就是:既遵循制度,又尊崇道德。

道德与制度的抉择

靠制度还是靠道德,一直是令人揪心的话题。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事件折射出来的制度与道德的拷问,令人深思:

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那些替考的大学生,在区区数万元酬金的诱惑下以身试法;那些替考组织者,对监考老师们的劝说显得如此理直气壮。这表明,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种境地。

面对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人们纷纷呼吁,堵住高考制度的漏洞。比如,入考场前要验指纹,进场后要核对身份证。但事实却是:即使替考者将精心制作的指纹膜套错了手指,仪器发出警告声,监考老师仍将他放行;查身份证知道不是本人,也当作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监考的人统统被收买了,连主监考老师也是“咱们的人”。

道德自律和制度约束,孰轻孰重?

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体现了道德和制度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道德和制度总在冲突中彰显价值,在碰撞中拷问灵魂。

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商人想要王子的马而不可得,于是假装生病躺在路上。王子扶他上马,商人上马就跑。王子边追边喊,马可以给你,但千万别说怎么得到的,不然以后没有人敢救助路上的病人了。商人汗颜还马。

我们不能奢求所有的人都有王子的远见和商人的从善如流,但是如何面对道德自觉与制度规则的抉择,却是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的困境。

道德自律和制度约束同等重要

道德和制度并不相悖。把社会发展比作一辆马车,道德和制度就是马车的两轮。我们需要建立起对制度的信仰,但也离不开对道德的坚守。

曾经引发亚洲金融风暴的“金融大鳄”索罗斯,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十恶不赦,但偏偏是他,因为行善而成为第二届“代顿和平奖”得主。得奖原因是他捐出巨款,支援波斯尼亚地区的战后重建事务,以及他所成立的量子基金对多项慈善活动的大力支持。

此种行为在中国也很多,但大多带有商业色彩,因而中国记者就对索罗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您的天性还是树立形象的需要?

索罗斯回答:在金融市场,我只是按制度办事,我遵守制度,谈不上道德不道德。

其实说穿了,是因为存在高额遗产税,国外的富豪们才大多在生前捐出大部分的财产。不仅索罗斯如此,其他富豪亦然,这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富人的仁,不仅是道德促成的,更是制度的必然。

2015年10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立德立规并重,既树立了道德“高线”,又画出了制度“底线”,必将有助于自律和他律的完美结合。

道德和制度是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是:制度如何内化为道德,塑造人的善性;道德如何固化为制度,规范人的言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0页)

《制度的笼子》,徐贻军 何德平/著,中信出版社 2016年1月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