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犹太难民与中国”的故事,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6-03-16 11:3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上海的犹太人在国际饭店前留影。

“二战”期间,中国成为了被纳粹德国迫害的犹太人的避难地。从1931年到1945年,先后有3万左右犹太难民来到中国避难,其中上海接纳了超过2.5万人,其他如哈尔滨、青岛、大连、天津、香港等城市也在不同程度上接纳了一定数量的犹太难民。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走过70年后,这段犹太人与中国的故事并没有被历史和世界遗忘,其展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被国际关注和认可。因此,在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启动了“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并在当年出版了5本图书和1部画册。

3月12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元济讲堂共同主办了“公共史学与讲好中国故事——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研讨会”,讨论第二期、第三期出版情况和如何将公共史学与讲好中国故事结合。

会上,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讲中国故事,不完全是讲中国人的故事,应该是讲世界各国在中国的故事。这样的中国故事在海外才有吸引力,才有更大的感召力。”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健则表示,现在世界各国对这段历史的热情不降反升,“原来对这个问题,主要是以色列、美国、德国、奥地利关注一些,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参与进来,比如意大利就刚刚在虹口犹太难民纪念馆举办了‘第一个与最后一个犹太居住人区:威尼斯与上海’展览”,并提醒“日本也在准备申请相关的历史记忆,我们虽然也在推动,但是如果一层层申报上去的话,可能要落在日本后面了”。

抵达上海的犹太难民正在进餐。

未来将建设完备的资料数据库

据介绍,“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于2015年启动,并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已成功推出了第一期图书——《犹太难民与上海》。第一期图书共5本图书与1部画册,包括《逃亡与拯救——二战中的犹太难民与上海》、《犹太难民与上海:海上方舟》、《犹太难民与上海:情牵虹口》、《犹太难民与上海:尘封往事》、《犹太难民与上海:上海记忆》、《犹太难民与上海:海上明月》。这套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讲好“犹太难民与上海”的中国历史。在2015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举办的首发式上,这套丛书在现场引起了国际读者的强烈反响,成为中国出版代表团的重要活动。

基于这一主题的历史底蕴和国际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邀请国内外犹太研究专家和公共史学专家,继续全面、系统、深度挖掘这段历史,开发第二期、第三期图书——中国部分和欧美部分文献集成和史料研究,并联合博睿(Brill)学术出版社建设完备的数据库,展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历史贡献,和人类热爱和平、命运与共的记忆。

嘉道理学校是由霍瑞斯·嘉道理于1939年在虹口创办的。该校的大部分学生是难民子弟。

中国不缺向世界传递价值的好故事

“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第一6种图书共包含了103个故事、600多幅照片,以及不少绘画。在海外书展获得的成功,让上海虹口区政协主席管维镛感到讲好故事的巨大价值,以及中国从来不缺乏可以向世界传递价值的好故事。

“(但是)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很多人还不习惯于讲故事,反而是喜欢进行一些理论的探索。我觉得真正能打动人的,真正能让别人产生共鸣的,就是我们的故事。一个好故事,甚至可以让别人了解一个民族。”管维镛说道。

在管维镛看来,犹太难民与中国正是这样的好故事。他在2014年前往美国进行有关活动时,来了些当年的犹太难民,更多是他们的后裔,“他们中甚至有美国的议员,都是发自真心的感谢中国。”这些曾经得到过中国人帮助的犹太家庭,还专门建立了一个“黄包车”网站,用以联络同样的犹太家庭,表达对他们对中国人的恩情永远记得。

专为犹太难民建立的华德路犹太医院。

要用人类普遍的人性来讲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有好故事,还要找到适当的方式。在黄仁伟看来,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并希望故事中的理念能够被接受和认可时,应该转变思路。

目前的情况是,不光是史学研究,关于犹太难民与中国的很多衍生产品也都在不断生产和计划中,比如电影《犹太女孩在上海》,还有音乐剧、小说、纪录片等等。但中国和外国共同筹拍的电影《犹太人在中国》,却迟迟未能出来。

“这个电影,遇到了很多障碍。”黄仁伟认为,这样的故事,不应该用传统的思路去审视,而是应该用人类普遍的人性来看待这个故事。“如果还是沿着老路子来讲中国故事,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接受啊。”

而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看来,电影出不来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世界对于中国与犹太难民的关系仍然不够了解。“在很多外国电影人的眼里,这个故事里只有犹太人、日本人、纳粹,根本不提中国人,就很多外国人写的该问题的学术著作一样,如果提到,也是黄包车夫、妓女、小贩。”

在2007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建馆时,陈俭请教过不少专家学者,希望能提供中国人和犹太人相处的故事,但是遗憾的是,当时这样的故事还在发掘中。随着近些年新史料、口述回忆等史料的发掘,这样的故事大量地涌现,所以陈俭认为,只要把这些故事融入到电影里去,“就可以拿给世界看,我们的价值观也好,传统文化也好,都能够从中得以反映。这是体现中国形象的最好宣传片。”

《犹太难民与上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