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京首例就近入学“民告官”案上诉被驳回:教育局无明显不当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16-03-22 08:10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3月21日下午,备受关注的南京首例就近入学民告官案作出终审宣判:驳回顾某上诉,维持原判。  澎湃资料

家门口有个小学不能上,却要跑到一公里外,南京家长顾某很不服气,将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告上法庭。

3月21日下午,备受关注的“顾某诉教育局重新划分施教区”一案,在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法院当庭作出终审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前,顾某已经两次与建邺区教育局对簿公堂。

第一次是在2015年4月,南京市建邺区法院认定,顾某在2014年7月起诉时,其女儿未满6周岁,不属于“适龄儿童”,起诉人与被诉行为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驳回起诉。

第二次是在2015年9月,建邺区法院认为,建邺区教育局总体上满足所划分的区域符合“就近入学”原则,驳回了顾某的诉讼请求。

此次上诉到南京市中院依然被判败诉,顾某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但让他欣慰的是,事情至少得到了不小的推动。

法院:教育局没有“明显不当”

顾某家住南京市建邺区吉庆家园小区。2014年4月,吉庆家园南边300米处新成立了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下简称新城北小)。

然而令顾某感到诧异的是,吉庆家园的学区没有改变,依然是往北一公里多的南湖三小。他的大女儿已于2015年9月前往就读。

顾某认为,去南湖三小上学,要经过8条马路、8个红绿灯,但是去新城北小只需要过个马路即可,为什么不能在家门口上学呢?

顾某称,这一次,他依然坚持他的疑问:既然是“就近入学”,为什么近的上不了,反而要去远的?

和一审不同的是,起诉方在二审中提出,要求法院对建邺区对学区划分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了其他几个在他们看来划分也不合理的学区。

对此,被诉方建邺区教育局当庭对质疑进行了一一回应,并再次提出,“就近入学”并非直线距离最近,而是要兼顾学校布局、适龄儿童数量和分布、地理状况等多种因素进行规划,学区分布呈不规则多边形。

原告顾先生表示,就算要考虑多种因素,但仅300米外的小学都不能上,实在是太过离谱。他们多次要求被起诉方解释,如果将吉庆家园划分到新城北小,到底触犯到了哪一条准则?

庭审最后,建邺区教育局作出回应称,如果将吉庆家园划分到新城北小学区,势必要造成“乾坤大挪移”。

“如果那样的话,其他小区要分到新城小学本部去,然而新城小学本部已经没有容纳的空间。”被起诉方称。

法院经审查认为,被诉行政行为划分学区的方式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会造成部分适龄儿童未能被安排至离家最近的学校入学。但是,由于建邺区目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适龄儿童及学校分布不均匀、街区形状不规则等因素,“就近入学”本身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

法院认为,对顾某而言,其户籍地至南湖三小的实际距离虽非直线距离最近,但并非过远。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公共利益的实现,虽未能完全满足上诉人的利益诉求,但其兼顾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与个体利益的维护,符合行政权行使的基本价值取向。

因此,法院认定被诉方的行政行为不属于法律规定的“明显不当”情形。法院当庭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个案诉讼推动“就近入学”决策日趋优化

二审再次败诉,顾某在感到遗憾的同时,也欣慰于“就近入学”正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本案一审法院建邺区法院一度没有受理此案。

顾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一开始,建邺区法院认为这是抽象行政行为,拒绝受理。

此后,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其实具体行政行为,要求建邺区法院受理。于是才有了这例全国罕见的就近入学“民告官”案。

顾某称,正是在他告了建邺区教育局之后,教育局才第一次搞了公众听证会,也搞了专家论证会,此前都没有过。

同时,顾某认为,尽管建邺区教育局胜诉,但他并不认为教育部门的工作是无懈可击的。据悉,他的二女儿将于2017年上小学,届时,他将会继续起诉。

法院也认为,本案中,被诉行政行为虽然证据充分,程序合法,亦不存在明显不合理,但应注意到其合理性尚有提升空间。

法院认为,当前确实或多或少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因此,教育部门应尽可能在今后的学区划分工作中,进一步完善程序,广泛听取意见,提升合理性。

法院宣判前,被诉方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抛开结果不谈,他对起诉方顾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做法非常赞赏。同时他认为,该案对“就近入学”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确有推动作用。

马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在大力推进中,建邺区也客观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未来,他们将在学区划分上尽力广泛听取意见,尽管目前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要如何听取意见、听取谁的意见。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此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这个案子不管怎么判都有积极意义,它提醒教育部门,要把民意作为就近入学的考量因素之一,而不是闭门造车、瞎决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表示,单靠推行“就近入学”,还是无法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教育资源均衡了才是王道。

储朝晖也认为,教育资源均衡达到一定水准,“就近入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学校之间差距不太大,家长就不会很纠结,他们可以“就近”,也可以“择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