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宏亮瞻局|中国国土防空,歼10不是主力

王宏亮 / 澎湃防务特约撰稿人
2016-03-25 09:3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当地时间2015年11月24日,中泰军演媒体预览在泰国皇家空军基地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表演队驾驶歼10战机进行飞行表演。  视觉中国 资料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

也许出乎许多人意料,那一天的宋文骢尽管“心情激动”,却“并不紧张”——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以总设计师身份注视着“自己的孩子”首飞蓝天了。14年前,同样在成都,歼7C首飞,当时的宋总“心情非常紧张,担心着各种问题,两眼紧盯飞机不敢移动。但现在这个新飞机(歼10)首飞,心情非常激动但并不紧张。”“按理说新型飞机采用了新布局、新系统、新成品、新技术,难度大得多,但我知道我们的方案是先进的,设计是严密的,技术是过硬的,元器件、子系统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综合,进行了反复的地面试验……”宋总在接受采访时说。

很遗憾,歼7C不算是一款很成功的作品。尽管该型机作为新中国第一款全天候战斗机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从1988年首批8架出厂到1996年停产,歼7C只生产了区区17架——在拥有数千架规模的中国海空军战斗机阵容中,的确是很难找到存在感。

1984年的宋文骢显然考虑不了那么多,两年后,他正式挂帅成为歼10总设计师。从此,伴随着歼10的成功,宋文骢也迈向了自己人生的巅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动中国人物、成飞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歼10之父”......

当他于2016年3月22日离世时,在老人心中,歼7C曾经的遗憾或许已经可以被歼10完全弥补,后者是中国空军当前最闪耀的装备之一,它正在见证一个新的空权时代。

苏式防空的重型化

2015年09月0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受阅的歼10A空中梯队战机升空飞向天安门。  视觉中国 资料

在歼10上马研制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空军尽管与西方国家交流频繁,但本质上仍然是一支“瘸腿”的苏式空军。在战斗机方面,中国空军继承了苏联装备大量轻型前线战斗机的传统,列装的数千架歼5、歼6、歼7均是清一色的轻型战斗机。虽然1970年之前的苏联空军同样如此,但自米格-23服役后,苏联战斗机部队的重型化趋势就已无法阻挡。

与同为2马赫战斗机的米格-21相比,米格-23航程远、载弹量大、机载系统完善,它的出现适时填补了苏联空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而该体系对于具有类似防空需求的中国来说极具借鉴意义。

如果从更宽泛的维度来理解,国土防空可以分为攻势防空和截击防空两个领域,通常我们单指后者。在冷战早期,缺乏远程进攻能力的苏联同样缺乏攻势防空能力,其在截击防空领域则主要依靠三股力量:一是空军在重要方向上高密度部署的轻型前线战斗机;二是国土防空军装备的大型截击机;三是地面与海上的防空导弹。其中,空军的前线战斗机一般并不担负国土防空任务,防空军的大型截击机才是最重要的空中截击平台。

1970年后的苏联空军逐渐从“攻防兼备”向“进攻型空军”转型,在装备重型战斗机后,苏联空军首次具备了攻势防空能力。米格-23既可以在敌方纵深空域争夺制空权,也可以掩护战斗轰炸机或轰炸机将敌方空中力量直接摧毁在地面或海上。在截击防空方面,图-128、苏-15、米格-25、米格-31等机型都是苏联专门针对本国防空特点专门研制的截击机,与空军的重型战斗机相比,它们均具有速度快、航程远、载弹量大、雷达系统完善的特点,截击机的上述指标还要突出一些;不同的是,截击机的升限更大,且基本不具备近距格斗能力,机动性很差,夸张点说,国土防空军的重型截击机完全就是一个大型超视距空空导弹发射平台。

强大的高空高速性能对发动机和材料提出了严苛要求,具备远程探测能力的雷达也非常昂贵,这些都导致重型截击机的单机成本居高不下。但对于苏联这样的国家来说,仅需部署少量的重型截击机就可以凭借高速、大航程及大载弹量,在单位时间内“控制”更大的空域,这比在国境线上密集部署难以高速机动的防空导弹或者大量制空型战斗机来说,都要划算得多。

在理论上,苏式国土防空的效费比概念几乎适用于每一个领空空域较大的国家,美国也不例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北美防空司令部也拥有强大的重型战斗机力量,且在冷战早期也装备过专用截击机,但对于美国空军来说,攻势防空才是主角。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空军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敌方领空就完成所谓的“国土防空”任务。这既是基于强大的空中力量本身,也是因为美国在全球拥有完善的前沿基地网络,以及十余支重型航母战斗群。

而无论是苏联、俄罗斯,还是中国,显然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高低搭配之谜

2015年9月3日,北京,由1架空警2000预警机和8架歼10编成的领队机梯队呼啸而来,8架歼10在空中拉出8道绚丽的彩烟。  视觉中国 资料

仅需驻足地图前稍作研究,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国土防空形势与苏联或俄罗斯是非常相似的。同样拥有广阔的空域、众多的邻国、漫长的海岸线和边境线、广袤的低人口密度区域,以及更为复杂的周边空情。因此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无论是攻势防空还是截击防空,重型战斗机和截击机都远比轻型战斗机更适合中国。

然而,歼10却仍然只是一款轻型前线战斗机。

在这里,笔者绝没有质疑当时国防工业决策的意思。事实上,在经历了了“文革”时期航空工业的“大跃进”乱局,以及美苏长期的技术封锁之后,从现实角度出发,利用当时难得的国际交流环境,在之前歼9等方案预研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一款可以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四代机的确是非常急迫的。

重型机研制难度大、研制周期长、研制预算高,且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相对而言,歼10的三角翼布局我们已经在歼7和歼8身上摸得很透,而貌似新颖的鸭翼设计其实也早在歼9的方案草图上就已经出现了。

不过,从中国空军后来的装备采购选择中,不难看出,军委与空军高层对本国的空防形势是非常清楚的——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重型机,当技术的发展让新一代重型战斗机已经可以承担绝大部分截击机的任务时,事情变得更简单——中国空军的主力只能是重型战斗机。

1990年5月31日,由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率领的高级别代表团访问莫斯科,这次出访的主要目的就是重启已经中断近30年的中苏军贸。值得注意的是,苏方当时向中国推销的是米格-29前线战斗机,而中方最终购买的却是重型战斗机苏-27。自此开始直到今天,中国空军与海航部队引进、组装、仿制、自主生产了数百架苏-27SK、歼11、歼11B、歼15、苏-30、苏-35等“侧卫家族”机型,正是它们构成了今天中国空权力量的绝对主力。

在这一过程中,歼10尽管名声大噪,但其在空军中的实际地位却略显尴尬。一般来说,在大国空军的战斗机高低搭配中,低端机往往主要用于补充因高端机价格高昂而出现的数量缺口。然而歼10的装备量却并没有“侧卫家族”多,这其中既有国产发动机可靠性的问题,恐怕也有空军和海航在装备采购时向重型机倾斜的因素。

战术价值小于工业价值

歼10战机和部分机载武器。  视觉中国 资料

从目前透漏出的信息来看,无论歼10A还是歼10B,都更侧重于空战性能。换句话说,歼10在中国空军的地位与米格-29在俄罗斯空军中的地位类似。与之相比,美国空军的“低端机”F-16则已经基本退出了空权争夺,一心一意扮演着战斗轰炸机的角色。但在空战中,歼10作为一款前线战斗机,其航程、速度与载弹量却都无法与“侧卫”相比,任务效率自然也不及“侧卫”。

以东海为例,据《广州日报》报道,歼10在挂3个副油箱+2枚中距空空弹+2枚近距空空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为1600千米,这是在巡航任务中的挂载方案。据此分析,如果直接奔赴钓鱼岛作战,在不带副油箱,挂满4枚“霹雳”12中距空空弹与4枚“霹雳”8格斗弹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且不经空中加油的情况下,其作战半径会骤降至1000千米以下,表面上看应付钓鱼岛400千米左右的作战航程绰绰有余,但由于空战中飞机会降低高度,打开加力并做机动动作,且战火很可能会扩展到整个东海空域,因此实际在战区有效的留空时间将非常有限,这是歼10与歼11、F-15J等双发重型战斗机相比最大的劣势。如果只带2枚“霹雳”12与2枚“霹雳”8,留空时间的延长也没太大意义,4枚导弹可能在两轮齐射中就打完,能够在东海上空坚守制空权的还是“侧卫”。

正是由于清楚地看到了重型机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无可替代的价值,当中国航空工业终于完成原始积累,开始启动下一代战斗机研制时,中央军委和空军高层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重型机——歼20就此横空出世。

因此,笔者的结论是,歼10对于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对战斗机工业的意义,要远大于其对于中国空军的实战意义。宋文骢和他的歼10开启了中国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的大门,在歼10项目带动下,中国航空工业在气动设计、航电配套、材料工艺、机载武器等战斗机研制的各个环节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它们无疑为下一步研制第五代战斗机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也急切的盼望着涡扇10等国产航空发动机也能尽快突破瓶颈,从而填补中国航空工业最后的重大技术缺口。

此外,通过歼10项目的锤炼,原本只是从沈飞分流出来、为歼7做配套工作的成飞,已经成长为中国战斗机工业的新旗舰。而现任歼20总设计师杨伟,正是当年宋老从歼10团队中一手提拔的爱徒。这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恐怕是“歼10之父”为中国战斗机工业留下的更大财富。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每周一期,不见不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