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悼念的是哪一个张国荣
戴桃疆
2016-04-01 11:52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对于许多人而言,欧巴可以是许多人,但哥哥只有一个,那就是张国荣。
四月是属于张国荣的,正如三月属于诗人海子。自从2003年张国荣选择从高楼上纵身跃下,愚人节就又多出一层含义:张国荣的忌日。海子死去这么多年,每年到了3月26日,许多版面上仍然能出现他的经典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从海子的忌日起算不出一周,媒体版面上又铺天盖地都是张国荣,年年如此,十多年过去了,悼念张国荣已经超越愚人节成为当天的全部主题。
诗歌几乎成为人们悼念海子的唯一方式,而悼念张国荣可以说开去的东西就多了,他的歌与影视作品被一遍一遍地重提,每一年都会有生前好友的回忆,时间久了,不难发现这些追忆总体情节大同小异,只在细节处有出入。
与好友追忆遭遇同样处境的还有媒体的相关专题和粉丝悼念文章——时间太久了,每年悼念一次,泪水都已流尽,正面的词汇也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每一年的张国荣选题逐渐成为一种花式修辞大赛,看谁能创新性地堆砌出更新颖的辞藻表达去年已经抒发过的感情。
对于张国荣的悼念在港台娱乐圈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样是大众偶像,走在张国荣前面的邓丽君、黄家驹没有他这样的盛况,之后的梅艳芳也没有。这种盛况空前、绵延不绝的悼念能够发生在张国荣身上并不是具有无因性的。


张国荣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集体加工创造出的结果,在他死后的十多年中,他生前的生活不断经过转述形成一种类似远古史诗一样的口述作品,而这段口述史中的主角张国荣也像史诗作品中的主角一样有了半人半神的属性。
一旦真实的人被赋予了“神性”就很难再从文化的记忆中被消除,这种文化记忆就如同节日,节日的含义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比如端午节演变成甜咸粽子之争,甚至令人感到厌倦,比如春节,但为了延续这种记忆,节还是要过的。

公众难以理解张国荣的选择。如果一个人拥有绝大多数人想要的一切,金钱、名誉、爱情、容貌……为什么这样的人还会选择去死?这个疑问在张国荣这里是找不到答案的,他离世后有媒体猜测是因为过于投入角色导致抑郁,可公众又无法相信一个真的抑郁症患者会以死亡和所有人开一个并不可笑的愚人节玩笑。

在张国荣的神话叙事中,某些零碎的小事与极其细微的情绪波动都会被扩大成为一场生活中摧枯拉朽的飓风,许多时候,公众对于某个荧幕形象的认识已经取代了对演员本身的认识,张国荣的公众形象更贴近于程蝶衣,就像章子怡出现在他者笔下就会宫二附体一样,公众已经在经年的过度解读中迷失了自己悼念的对象。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关键词 >> 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