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华社评“质监发布电水壶或有毒”事件:焦虑虽解,仍有余毒

杨绍功、聂可/新华网
2016-03-31 18:1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质量观 >
字号

【编者按】

江苏省质监局近期称,抽查发现55.6%不锈钢电热水壶使用高锰钢。后经科普网站等释疑后,人们才逐渐消除焦虑。新华社3月31日发表时评指出,焦虑虽解,仍有余“毒”。全文如下:

新华网南京3月31日消息,近期,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报告称,抽查发现55.6%的不锈钢电热水壶使用高锰钢,可能带来“锰中毒”风险,引发各界关注。不少人担心,自家的电热水壶“有毒”。后经电热水壶生产大省质监部门、科普网站和媒体释疑后,人们才逐渐消除因误读引发的焦虑。然而,反思这一事件发酵的过程,焦虑虽解,仍有余“毒”未解。

其实,早在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就进行过科普:“锰摄入的途径主要是呼吸……饮食不会造成锰过量、锰中毒,在临床上也从未发现因饮食摄入锰或使用不锈钢制品导致锰过量、锰中毒的案例。”那么相关检测报告提示的风险依据何在?这必须向公众说清楚。

事件发酵时,发布风险报告的相关部门对此三缄其口,称一切以报告为准;做报告的机构曾表示要对检测方法进行说明,但至今没有下文;行业内的企业无论有没有更换产品标识,大多表示不便评论;很多媒体仍在等待权威部门的声音。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相关部门和检验机构对公众关切不及时作出权威的回应,并且说法互相冲突,都不利于澄清真相。没有信息透明,就没有有理有据的讨论,更不会达成科学的共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如果质量检测都不能“统一权威”,监管何来“统一权威”?因此,在此次事件中,相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讲清是非原委,给公众一个“统一权威”的回应。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