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莎士比亚抄西游记?为什么乌鸡国故事和哈姆雷特这么像?

李天飞(中华书局编辑,著有《西游记》校注)
2016-04-01 16:3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好吧,各位,今天虽然是愚人节,但不是开玩笑,而是开一个大脑洞。因为缺乏核心证据,所以大家还是只当脑洞看就好。但这个脑洞学界讨论了很久了,比如首师大的侯会先生就专文写过这个问题(推荐阅读见文末),所以有必要八一八。

今天要讲的是乌鸡国的故事。还是先回顾一下剧情。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乌鸡国,在宝林禅寺借宿。忽然晚上一阵阴风,一个鬼魂出现在唐僧面前,对唐僧说:“我是乌鸡国王的鬼魂,五年前大旱,一个道士呼风唤雨,解了旱情。我就和他结为兄弟。不料在御花园,他趁我不注意,将我推入井中淹死。他变作我的模样,占了江山。求你们师徒为我报仇。”次日国王的太子出猎,孙悟空将他引到寺中,变化了一个名叫“立帝货”的小人,告诉他真相。太子就回城面见母后,询问三年来夫妻恩爱何如。皇后也说夜来得了国王托梦,加上太子一问。母子才恍然大悟。孙悟空和猪八戒趁夜潜入御花园,打捞出国王的尸体,并从太上老君处求来仙丹,救活了他。次日师徒带真国王来到金殿,双方对质。原来假国王是文殊菩萨的狮子精。文殊菩萨现身,将它收走。

这段故事,和一般的西游故事完全、完全不同。

我们知道西游故事中最多的是这种情况:经过一座山,或一条河,山上或河里住着妖怪,妖怪想吃唐僧(女妖想和唐僧交合),把唐僧抓去。孙悟空想法消灭妖怪,把唐僧救出来。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经过一个国度,国王遇到了麻烦。师徒想办法解决了问题。这也是一种,例如宝象国、朱紫国、祭赛国、玉兔公主等都是。但这些国度,起码国王是真的。连国王都是假的,《西游记》里只此一例!

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是乌鸡国太子,可以叫做“乌鸡国王子复仇记”!

然而,莎士比亚还真有一部《王子复仇记》,这部《王子复仇记》和《乌鸡国王子复仇记》有关系么?

还真不好说,因为这两个故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翻拍的哈姆雷特?

首先声明一下,以下观点来自侯会先生的《乌鸡国:西游记中的王子复仇记》,贫道只是作了一些补充。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

1、演的都是王子的复仇。

2、乌鸡国国王是被他的道士结拜兄弟害死的。《哈姆雷特》里的老王也是被他兄弟克劳狄斯害死的。

3、乌鸡国故事是从乌鸡国国王的鬼魂向唐僧诉冤开始的。《哈姆雷特》是从老王的鬼魂向王子诉冤开始的。

4、乌鸡国国王是在御花园被害死的。《哈姆雷特》的老王也是在御花园被害死的。是老王在花园休息的时候,克劳狄斯溜进来,用一瓶毒汁灌进了老王的耳朵。

有个细节很有趣,这倒是贫道发现的:《哈姆雷特》第一幕里还有这么一句:“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句话虽然指的是人世间,但似乎也是后来花园中发生凶杀案的一个暗示。而乌鸡国里那个道士,将国王推到井里后,就把御花园锁了。以至于孙悟空和猪八戒去找的时候,里面荒芜不堪:

•行者道:“兄弟呵,你却不知我发急为何?你看这:

•彩画雕栏狼狈,宝妆亭阁敧歪。莎汀蓼岸尽尘埋,芍药荼縻俱败。茉莉玫瑰香暗,牡丹百合空开。芙蓉木槿草垓垓,异卉奇葩壅坏。

•巧石山峰俱倒,池塘水涸鱼衰。青松紫竹似干柴,满路茸茸蒿艾。丹桂碧桃枝损,海榴棠棣根歪。桥头曲径有苍苔,冷落花园境界!”

这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

5、乌鸡国的道士杀了义兄之后,就占了皇宫内院,还和皇后同居了三年。《哈姆雷特》里克劳狄斯杀了兄长后,也是霸占了皇嫂。

6、王子和母后都有一次重要的私下交谈。乌鸡国的母子交谈发生在后宫,《哈姆雷特》的母子交谈也发生在后宫。

7、《哈姆雷特》里揭露克劳狄斯罪行的,是一群外来的演员,原文是“伶人四五人上”。哈姆雷特说:

•我要叫这班伶人在我的叔父面前表演一本跟我的父亲的惨死情节相仿的戏剧,我就在一旁窥察他的神色;我要探视到他的灵魂的深处,要是他稍露惊骇不安之态,我就知道我应该怎么办。

这些演员就演了一出再现克劳狄斯罪行的剧,念了一大段韵文。果然,克劳狄斯看了剧后立即站起来说:“不要演了!”

乌鸡国揭露假国王罪行的,也是一群外来人,只不过是和尚,唐僧师徒是四人,算上真国王正好五个!在宝殿上孙悟空也对假国王念了一首韵文:

•供罪行童年且迈,痴聋瘖痖家私坏。祖居原是此间人,五载之前遭破败。天无雨,民干坏,君王黎庶都斋戒。焚香沐浴告天公,万里全无云叆叇。百姓饥荒若倒悬,锺南忽降全真怪。呼风唤雨显神通,然后暗将他命害。推下花园水井中,阴侵龙位人难解。幸吾来,功果大,起死回生无挂碍。情愿皈依作行童,与僧同去朝西界。假变君王是道人,道人转是真王代。”

这一段也再现了假国王的罪行。假国王听后“心头撞小鹿,面上起红云”,同样站起身来,就要逃跑。

它们之间真有关系么?

另外再补充第8条:假国王其实是个骟了的狮子,所以没有那个能力的。而哈姆雷特说:“晚安!可是不要上我叔父的床;即使您已经失节,也得勉力学做一个贞节妇人的样子。”虽然情况不一样,但在意皇后贞节这件事是一样的。

哈姆雷特并非莎翁原创

《哈姆雷特》创作于1599-1602年,这个时候世德堂本《西游记》早已问世了。难道是莎士比亚抄《西游记》么?也不是。

因为哈姆雷特故事,也不是莎士比亚原创的。而是有早就流传在民间的传说,这就是“丹麦王子故事”。

1570 年出版于巴黎的一部书《悲剧故事集》(Histoires Tragiques),就记述了哈姆雷特的完整故事,作者是贝尔弗莱(Francois de Belleforest)。这个故事和莎士比亚的虽然不太一样,但如弟弟杀哥哥,王子见母后,王子复仇等一系列情节,基本完善了。《悲剧故事集》虽然出版于1570年,这个王子复仇的故事,却在欧洲起码流传了二三百年了。

东西方共有一个故事来源,这件事并不罕见。最著名的就是灰姑娘的故事。经典版的《灰姑娘》故事当然是出自19世纪的格林童话,但这个故事在此之前,不知怎么就流传得全世界都知道了。

•话说有一个叶限姑娘,从小聪明能干,但继母对她百般虐待。叶限有一条心爱的鱼,继母就把鱼杀了。叶限得到神人指点,将鱼骨藏在屋中,想要什么,向鱼骨祈求,眼前就会出现什么。在一次地方的节日活动中,叶限穿着一双金鞋去参加,被继母和继母生的女儿发现了,仓卒逃离,丢下一只金鞋。国王得到了金鞋,就下令让所有的女子试穿,终于找到了叶限,坏继母和那个坏妹妹,被飞石击死。

段成式是唐代人,这个故事比《格林童话》早了将近一千年。实际上这还不是最早的,这个故事的祖先,以及祖先的祖先,以及祖先的祖先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话说贫道写到这的时候,刷了一下朋友圈,天啊,童话出现了!有朋友分享了一辆南瓜车!千真万确,就在写下这段文字的同时!难道愚人节的前夜是童话节不成!

接灰姑娘的南瓜车?

因为时代久远,很多文化交流的痕迹并没有留下来。所以我们不用管莎翁写这个故事的时候,《西游记》已经面世。也不用管是谁抄谁的,只能说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一直就流传着王子复仇的故事。要知道我们和西方的交流,其实从来就没有断过。宋代的泉州商人、元代的蒙古西征、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和传教士来华,都带来了文化的大交流。这种故事跑来跑去,就不是个稀罕事。特别是明代,有许多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传道。在传播过程中,把西方的传说故事带到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这种王子复仇的故事,本来就是一个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母题。现在还是一演再演,比如《琅琊榜》。所以,东西方这两部作品,很可能有共同的来源。

另外多扯一句,不用一说《哈姆雷特》就以为又是一部多么高大上的经典。其实什么《西游记》啦、《牡丹亭》啦,包括《哈姆雷特》啦,首先都是本民族接地气的好听故事,磨了好久好久,才逐渐被捧成了高大上的文学。我们习惯了教科书的宣传,反倒容易和这些作品产生隔阂,而不能平等地和它们对视。用句俗话就是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不用和人一说:呀,我今晚看《哈姆雷特》去啦~~就觉得瞬间高大上了许多。比如,下面这位越剧版的《王子复仇记》,去掉了人种特征后,这位到底是哈姆雷特,还是乌鸡国太子?(ps,莎翁原著中的和哈姆雷特斗剑的雷欧提斯,这里就改成中国化的雷将军了!)

立帝货

乌鸡国这一回,孙悟空变了一个奇怪的东西:立帝货。这是他引来太子到宝林禅寺之后,变了一个“红金漆匣”,自己变成一个二寸长的小和尚,钻进里面。太子来的时候,将他放出来,告知太子真相。

这个立帝货也很奇怪,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一个神仙、法宝,起过这样的名字。而这个“货”字,既不像人名,也不像宝物名。

但是,基督教的“救世主”,拉丁文正是redemen,后来演化成Redimere,英语里写成Teredeemer,法语是Redempteur,西班牙语是Redimir。所以可以大致翻译为“立帝莫”或“立帝贸”。《西游记》写成“立帝货”,也许是翻译得不准,也许“贸”、“货”形近,搞混了。

另外,传教士带来的耶稣像,正是放在带槽涂金的木制盒状神龛里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这和孙悟空变的红金漆匣也正相似。所以,这个莫名其妙的“立帝货”,很可能就是比着传教士们带到中国来的耶稣像写的。只不过由二寸长的耶稣像改成了“二寸长的小和尚”。这也不奇怪,因为早期传教士就是被当作和尚看待的,教主自然也是和尚了。

金厢白玉圭

乌鸡国王的鬼魂临走的时候,留给唐僧一柄“金厢白玉圭”,作为见到太子的一件信物。这个也很可以开一番脑洞。因为假如立帝货和红金漆匣是比着耶稣和装神像盒子写的,那么这个金厢白玉圭,毋宁看作是比着十字架写的。因为传教士们当年带来中国的十字架,其中往往也有珠宝镶嵌的(《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外形是下图这个模样的。而中国传统的玉圭,也正好带个尖头!

清朝有个张德彝,也是满世界的跑,写了一本《八述奇》。他在英国的时候,去看了一场“埃达沃第七”和王后“阿来三德亚”的加冕。哈哈不熟悉的朋友一定有点蒙圈,这就是爱德华七世和王后亚历山德拉。好玩的倒不是登基大典,好玩的是这位张先生眼里看到英国洋玩意,他就用中国原有的名词来解释它。比如他看见大典上有大主教,披着教袍,他就管那玩意叫袈裟。张德彝眼里看到的英国皇家礼器,凡是差不多的他全都叫“圭”。伯爵库斯弗执一“象牙圭”,公爵哈里斯执“懿圭,上带十字架”,阿盖公执“御圭,上带十字架”。贫道虽然没见过爱德华七世的登基大典,想来也不会拿着中国的“圭”上去。这一堆“圭”恐怕就是基督教的十字架了!张德彝已经是晚清人,尚且喜欢这样硬套,更不要说明代人了。

最后多扯几句:

一、关于“乌鸡国”的名字,看上去实在太不像国名了。“乌鸡”除了乌鸡煲(贫道怎么尽想吃的)那个乌鸡之外,也没有别的什么含义。有位先生说“乌鸡国”很可能是“无稽国”,也就是暗示这个故事是子虚乌有的。贫道觉得这样解释貌似也通。因为“乌有”本来就是“无有”,而南唐的文字学大家徐锴《说文系传》就说:“鸡,稽也,能考时也。”在一些古人眼里,鸡会打鸣,没有钟表的时候,是用来稽考确定时辰用的,所以才叫鸡。

二、唐僧介绍“立帝货”的时候,是这样讲的:“但只这红匣内,有一件宝贝,叫做‘立帝货’,他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便知无父母养育之恩。”这两句话也很奇怪,因为贫道检索了一下,《西游记》之前的古籍里,似乎没有人用这种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形式讲话。况且还有个“中知五百年”,但假如从世德堂本《西游记》成书的时候看,正是16世纪,取整数正是西元的1500年。这恐怕是吸收了传教士们带来的耶诞纪年法了!

三、唐僧见到太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三藏进前一步,合掌问道:“殿下,为人生在天地之间,能有几恩?”太子回答:“有四恩。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三藏笑曰:“那得个父母养育之恩?”太子怒道:“人不得父母养育,身从何来?”三藏道:“殿下,贫僧不知。但只这红匣内,有一件宝贝,叫做‘立帝货’,他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便知无父母养育之恩,”

这一段也很有意思。这段激怒太子,完全是唐僧的现场发挥(所以御弟哥哥的智商不可轻视么)。但是太子虽然父死,却还有母。为啥把无母恩也捎带进来?假如立帝货是有传教士背景的,这就好理解了。因为传教士天天鼓吹“以天主为父母,以世人为兄弟”(利玛窦《天主实义》),“父母给的只是肉身,天主给的是高贵的灵魂”。这些都激起了当时士人的反感。所以徐昌治、陈候光等人,都骂他是“无孝悌人伦”的禽兽学说(《破邪集》)。所以这个“无父母养育之恩”,一方面是激怒太子,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和当时传来的西方教义开个玩笑。

推荐阅读:

侯会《乌鸡国:西游记中的王子复仇记》,《水浒西游探源》。

(李天飞的个人微信订阅号“xianer-xianer”也会发布西游记相关文章。)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