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人最熟悉的《梁祝》,在国外的认知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6-04-05 19:5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哪一首音乐作品最能为中国当代音乐代言?

近日,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联手澎湃新闻在网上发起投票,为中国当代音乐寻找代言作品,两千多张选票中,49%的人选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绝对优势获最高票数。

紧接着,该赛又针对《梁祝》在上海、纽约展开“双城调查”,将目光转向了街头群众,其结果却出人意料,“这部经典中国音乐作品的认知度,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

俞丽拿1959年5月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何占豪、陈钢作曲的《梁祝》。

93%的纽约人没听过《梁祝》

即将于8月开赛的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是由上海交响乐团主办的国内唯一一个国际小提琴比赛,《梁祝》正是该赛半决赛的必赛曲目。

为了给比赛预热,组委会在上海随机采访了350个中国人和150个在此工作生活的外国人:中国受访者中,70%的人表示听过《梁祝》,而未听过的人群中,年轻人(20-39岁)的比例达59%;在沪受访的外国人中,只有16%的人明确表示听过,26%的人在听到音乐后感觉旋律比较熟悉。

比赛组委会还在纽约采访了100个人,其中有近20位是音乐院校学生、教授以及音乐行业从业人员。结果显示,高达93%的人表示没听过《梁祝》。当被问及此曲来自哪个国家时,35%的人认为来自中国,其他人的回答五花八门,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德国都冒了出来,有人干脆说来自亚洲或东欧。

周平说,《梁祝》在网上获得如此高的支持率,是他们意料之内的结果,因为调查对象多为爱乐者,他们本身就对中国音乐作品有一定了解。但是街头调查却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尤其是纽约,“我们有心理准备纽约的数据会相差很大,所以才在调查对象中加入了音乐专业的学生,但仍然低于预期。”

近些年,中国文艺院团一直在强调和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其外访有商业巡演,也有政府组织,数量是逐年提升了,但如何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

周平认为,除了传统的室内演出,以及到达率更高的新媒体传播,小提琴比赛未尝不是一条有意思的捷径,而重中之重,是要有中国作品参演。

全球的专业小提琴赛事不乏其数,伊丽莎白女王、柴可夫斯基、帕格尼尼等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为新人崭露头角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小提琴曲目的传播。这些比赛每届各有规定的参赛曲目,但最常见的还是西方古典曲目,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中国作品是每届必演的一个环节。

目前,该赛已收到不下十位报名选手索要《梁祝》乐谱的邮件,传播效应初显。周平希望比赛一年比一年办得有声势,因为比赛的国际平台越高,中国作品受关注的程度才会越高,才能和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巨匠的作品一样,进入习练者每日必触的常规曲目。

这个调查结果更让人意外的是,很多中国年轻人没听过《梁祝》,更不用说完整地听过。

对于这个结果,周平表示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年轻一代现在接受的信息量太大了,文娱形式太丰富,有很多东西引起他们的注意。”她感慨,年轻一代接触《梁祝》的机会太少,“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直强调阅读中国名著、西方名著,但从没听说过要去欣赏哪一部中国音乐作品,哪一首是必听曲目。”

马克西姆·文格洛夫演绎《梁祝》。

外国人能拉好《梁祝》吗?

截至目前,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共吸引了26个国家的140多位选手报名,经过DVD预选,将有36人进入8月的初赛。36人中,中国选手12人,另有韩国、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芬兰、埃塞拜疆等国选手,多为国际小提琴大赛的获奖者。

与西方古典曲目相比,《梁祝》里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味道,对外国选手来说,会否很难理解,很难把握?

俄罗斯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是本届比赛的评委之一,2014年9月上交音乐厅开幕时,他曾受邀与上交合演《梁祝》。

周平以文格洛夫为例说,第一次与上交排练《梁祝》时,她原本以为就像听“大舌头”的外国人说中文,没想到他拉的味道非常正。文格洛夫提前做了不少功课,但在正式演出时,他的个别乐句还是会有外国人说中文的感觉,比如细微的速度变化。

和西方作品相比,中国作品在节奏、速度的表达上会有很大差异。譬如,《梁祝》撷取了越剧的唱腔旋律,演奏方式上也采用了中国戏曲惯有的“紧拉慢唱”:乐队在后面速度很快,独奏家在前边不紧不慢。外国人一般很难理解。

2015年9月随上交去南美巡演时,文格洛夫又拉了一遍《梁祝》。这次,他的风格又变了,更有中国风味了。周平问他为什么每一遍风格都不一样,他回说,因为最近听了很多二胡的版本。“当他开始钻研,他对中国作品的理解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有中国风格。”和文格洛夫同级别的演奏家在演中国作品时,技术一般都不成问题,差别在于,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

亚洲文化的相似性,让韩裔、日裔演奏家演起《梁祝》来,更容易受中国观众认可。当然,对年纪尚轻的参赛选手来说,《梁祝》在细微之处的速度变化、滑音处理,与西方曲目均有不同,其中的中国戏曲元素多数人也没接触过,的确需要花一番功夫。周平说,要演奏出中国人都熟悉的中国感,选手在技术和理解上都要齐头并进,中国选手虽在文化理解上有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其手上的技术就能完美表达所思所想,“技术上的保障非常重要。”

那么,除了提供乐谱,还有什么方式帮助外国选手理解《梁祝》?

周平表示,比赛组委会将面向社会征集《梁祝》的“翻译”——文笔好的可以写,会做动画的可以做视频——以解释曲中每个乐章的内容、中国表情记号、传奇式的故事线。

今后,每一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都会有一首指定的中国曲目,这也牵扯出一个选曲的问题。

“我们的选择面非常小。”周平坦言,观众都喜欢听耳熟能详的曲目,上交外出巡演时,如果要演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定是首选,而若演小提琴独奏曲,演来演去都是《思乡曲》、《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存量远远不足。

“缺货”的尴尬同样发生在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等领域。作为比赛主办方,周平表示上交将从委约着手,积极推进中国小提琴独奏曲目的创作和推广,“我们之前的委约作品还是以交响乐和协奏曲为主,独奏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