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打破医疗魔咒

2016-04-09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重点确定,包括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由100个扩大到200个等六个方面。这些改革事宜所针对的都是医疗体制的痛点和改革的难点,如医疗费用虚高、医疗人员所得与付出不相匹配等。

这些年来,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即使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今年中央财政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增长仍然维持在高位。高投入极大改善了医卫成本分担的结构,个人负担的比例明显下降,基本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同时,医卫体制改革仍然面临重重问题,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国家投入高增长能解决部分历史欠账问题,但难以持续,最终还是要回到正常增长的轨道上来。失去强有力的输血和再造,医疗系统还能不能健康运转?另外,在各国实践中,医疗支出增长具有刚性,一般比GDP增幅要高,往往难以为继。中国能不能打破这个魔咒?

医卫体系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解决。

当前社会医保制度设计的根本特点是,医患双方都有过度开支的冲动。许多患者看病并不是自己支付主要费用,医方多提供医疗服务也符合其经济利益,双方一拍即合,引发了过度检查和过度用药的问题;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更具有主导性,提供什么价位的药物和器械常常是医生说了算,医生能诱导需求;因医疗服务对患者而言是必需品,患者对医疗价格就比较不敏感,需求缺乏弹性。这些都可能使医疗费用急剧增加,让医保体系不堪重负。

因此,医改目标应该是建立高效优质、可持续、社会能负担得起的医疗制度。在此制度框架下,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合理的服务求得发展,医生领取与自己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人次相匹配的报酬,患者能找到合适的医生并获得适合自己的诊疗服务。医疗机构和医生不会因为开药多、开药贵而获得额外收益,政府和社保机构能对费用进行有效监管,总的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

目前,中国医院的总收入中,通过出售药品所得的占比还是高于40%,而美国只有10%。对比如此强烈,一方面说明用药量太多,一方面说明医院的人力成本、技术成本没有得到应有体现。这次明确的改革重点提到“取消药品加成,严控不合理检查检验费用”以及“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都是可取的举措。 “凸显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导向无疑也是正确的。医生的收入应该更加阳光,而不是通过售卖药品回扣等等中饱私囊。

六项改革重点中,将药品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明确列入,也是亮点。两票制的意图是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厂家到商家再到医院的透明价格体系,在四川、广东等地等有过推行,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这次上升为国家政策,可能会动到太多人的“奶酪”,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还有待观察。

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呼声一直很大,总算作为改革重点提出。全国联网涉及不少技术问题和利益调整问题,推行难度不少。

改革重点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有效落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