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财政部:营改增及增值税改革已为企业减税6千多亿元

澎湃新闻记者 欧昌梅
2016-04-12 12:28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5月1日,“营改增”改革将全面推开。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又一重大的税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企业的税负是增是减?纳税人的生活将会有哪些改变?

4月12日,国新办就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有关情况举行吹风会。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汪康对上述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2012年,国务院决定率先在上海实施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改革试点。2014年6月,“营改增”试点已覆盖全国,涉及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以及七大现代服务业。今年5月1日,“营改增”的最后壁垒——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也将被全覆盖。不仅如此,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也被纳入抵扣范围。

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看来,全面推开“营改增”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贾康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营改增”是鼓励专业化细分,促进发展升级的机制,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完善,打通抵扣链条,促进公平竞争。

2016年将减税超5千亿元

据史耀斌介绍,此次新增试点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四大行业涉及纳税人1100万户左右,比前期试点的590多万户增加近一倍,实现的营业税占原营业税总收入的比例约80%,改革涉及面更广。

史耀斌称,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是本届政府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减税,按照测算,2016年减税金额将超过5000亿元。而据王康介绍,自2012年实施“营改增”试点以来,四年累计减免增值税6千多亿元。

“全面推进这项改革有利于拉动经济,特别是在当前许多行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有利于给企业增加活力,给经济增加动力。”史耀斌说,“营改增”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次全面推开营改增的政策取向,突出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以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同时,营改增通过统一税制,贯通服务业内部和二三产业之间抵扣链条,从制度上消除重复征税,使税收的中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史耀斌强调,全面实施营改增,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这是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中央地方如何分成正在研究

“营改增”改革以来,中央地方如何分成增值税收入,一直为外界所关注。按照目前中央地方收入分配关系,营业税绝大部分属于地方政府收入,增值税则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收入,75%归中央,25%归地方政府。

在发布会上,针对媒体提出的这一问题,史耀斌表示,目前财政部正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的总体原则是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

史耀斌强调,增值税分配比例肯定要调整,会保持中央地方分配框架基本稳定、总量上原则不变。改革方向坚持“存量不变,只变增量”。

据贾康了解,新的分配方式或是在原来25%的基础上再给地方增加25%,但新增25%的收入有特定的调节机制,“不是按原来的分配办法,而是有特定的调节机制”。

“这是一个过渡或者说是不得以的办法,地方税体系现在打造进度比较慢,必须有所考虑,让地方过得去。”贾康说。

二手房交易税负略有降低

此次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试点,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在发布会上,针对媒体提问这一举措是否会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史耀斌解释说,不动产纳入进项税抵扣范围,对个人而言,住房转让政策没有任何变动。对企业而言,由于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可以减轻税负,企业是否会购买大量不动产,进而刺激或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这是由企业从经济效益出发决定的。史耀斌认为,不动产进项税可以抵扣的政策实施后,企业不会单纯为了抵税而购进大量不动产。

值得一提的是,二手房交易税负将略有降低。汪康解释说,“营改增”全面推开后,过去二手房营业税征税政策和免税政策都将平移过来。也就是说,过去按5%征营业税,现在改为征5%增值税,但计算方式有所变化,以100万元房价举例,过去交5万元营业税,现在计算方式为100÷(1+5%)×5%=47600元,少交税2400元。相当于原来营业税负担是5%,营改增以后的税收负担是4.76%。

“过去100万是含税价,现在增值税按照不含税价来征税,税基不一样,所以个人营改增以后交易二手房税负没有增加,而且还略有降低。”汪康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