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视常州污染报道提到的那些有毒化合物毒在哪里?

澎湃新闻记者 王心馨
2016-04-18 21:21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写在前面】

4月17日,央视关于常州外国语学校消息遭受毗邻化学工厂旧址污染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央视报道称,自2015年年底开始,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央视报道显示,学校原址旁是三家相邻化工厂,临近土地污染严重超标。一份项目环境影响显示:该地块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氟化碳等有机污染物为主,萘、茚并芘等多环芳烃以及金属汞、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普遍超标严重。

其中,常宇化工地下水中,氯苯超标94799倍;常宇化工土壤中,氯苯超标78899倍;常隆化工地下水中,四氯化碳超标22699倍。

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总和 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数千倍之多那么这些化合物对于人体来说究竟有多大的伤害,政府是否已经禁止这些污染物的使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通过查阅国内外权威网站,梳理了央视新闻中提及几种污染物的性质、危害。

氯苯

性质概况
无色液体,沸点132.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用于生产军用炸药所需的苦味酸。1940年到1960年间,大量用于生产滴滴涕(DDT)杀虫剂。1960年后,DDT逐渐被高效低残毒的其他农药所取代,氯苯的需求量日趋下降。主要用做乙基纤维素和许多树脂的溶剂,生产多种其他苯系中间体,如硝基氯苯等。

用途

染料、医药工业用于制造苯酚、硝基氯苯、苯胺、硝基酚等有机中间体。橡胶工业用于制造橡胶助剂。农药工业用于制造DDT, 涂料工业用于制造油漆。 轻工工业用于制造干洗剂和快干油墨。化工生产中用作溶剂和传热介质。分析化学中用作化学试剂。

危险性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

表现:

急性中毒:接触高浓度可引起麻醉症状,甚至昏迷。脱离现场,积极救治后,可较快恢复,但数日内仍有头痛、头晕、无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液体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反复接触,则起红斑或有轻度表浅性坏死。

慢性中毒:常有眼痛、流泪、结膜充血;早期有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重者引起中毒性肝炎,个别可发生肾脏损害。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易燃,具刺激性。

四氯化碳
性质概况
一种无色有毒液体,能溶解脂肪、油漆等多种物质,易挥发液体,具氯仿的微甜气味。分子量153.84,在常温常压下密度1.595g/cm³(20℃),沸点76.8℃,蒸气压15.26kPa(25℃),蒸气密度5.3g/L。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可与乙醇、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混溶。

四氯化碳为无色澄清易流动的液体,工业上有时因含杂质呈微黄色,具有芳香气味,易挥发。密度(20℃)1.595克/立方厘米、熔点-22.8℃,沸点76-77℃。 四氯化碳的蒸气较空气重约5倍,且不会燃烧。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它的麻醉性较氯仿为低,但毒性较高。吸入人体2-4毫升就可使人死亡。

四氯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遇湿气及光即逐渐分解生成盐酸。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能与醇、醚、氯仿、苯等任意混合。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 

它不易燃,曾作为灭火剂,但因它在500摄氏度以上时可以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毒的光气、氯气和盐酸,加之它会加快臭氧层的分解,所以被停用。现今用于清洁的四氯化碳大多数都已被三氯乙烯所取代。

四氯化碳的用途被国家严格限制,仅限用于非消耗臭氧层物质原料用途和特殊用途,作为萃取剂并不常用。

允许接触限额:中国25mg/m³;美国0.005mg/L

危险性

四氯化碳是典型的肝脏毒物,但接触浓度与频度可影响其作用部位及毒性。高浓度时,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随后累及肝、肾;而低浓度长期接触则主要表现肝、肾受累。乙醇可促进四氯化碳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人对四氯化碳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有报道口服3~5ml即可中毒,29.5ml即可致死。在160~200mg/m3浓度下可发生中毒。但也有在1~2g/m3浓度下接触30min方出现轻度中毒。目前认为四氯化碳无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但具有胚胎毒性。根据IARCl972及1979年资料,四氯化碳长期作用可以引起啮齿动物的肝癌,被列为"对人类有致癌可能"一类的化学物。

危险性

1.急性中毒

(1)潜伏期: 一般为1~3天,也有短至数分钟者。潜伏期长短与接触剂量及侵入途径有关。经呼吸道或胃肠道吸收中毒的临床表现类似;均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及肝、肾损害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 可有头晕、头痛、乏力、精神恍惚、步态蹒珊、短暂意识障碍或昏迷等。极高浓度吸入时,可因延髓受抑制而迅速出现昏迷、抽搐,甚至突然死亡。

(3)消化道症状: 口服中毒时较明显。可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及黄疸、肝大、肝区压痛、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征象。严重者可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损害症状多于发病第2-4天出现。

(4)肾损害症状: 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尿、管型尿。严重者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

(5)其他: 少数患者可有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及呼吸中枢麻痹多为致死原因。

(6)吸入中毒者常伴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时可引起肺水肿。

2.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的报道较为少见。长期反复接触四氯化碳,可有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恶心、腹泻和腹痛等。可有肝大、肝功能异常。严重者可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化。少数患者发生球后视神经炎,出现视野缩小,视力减退。 此外,国外还有报道可引起听力障碍、耳蜗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皮肤长期接触,可因脱脂而出现干燥、脱屑和皲裂等。  

克百威

Carbofuran ,化学式 C12H15NO3, 分子量221.25 ,属高毒杀虫剂,是广谱性杀虫、杀线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眼睛和皮肤无刺激作用。克百威

它与胆碱酯酶结合不可逆,因此毒性甚高。能被植物根部吸收,并输送到植物各器官,以叶缘最多。克百威在土壤处量残效期长,稻田水面撒施残效期短。通常适用于水稻、棉花、烟草、大豆等作物上多种害虫的防治,也可专门用作种子处理剂使用。

危险性

由于鸟类可能误食颗粒状克百威农药致死,美国环保署只允许此产品以液态形式销售。此外,从2009年开始,美国环保署下令禁止任何含有此产品残留物的农产品供人类食用,无论本土生产还是进口。

2015年10月1日起,国内农业部按照第 199 号公告规定,禁止使用克百威。

灭多威

又称灭多虫、乙肟威或甲氨叉威。一种广谱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白色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为58g/L,可溶于丙酮、乙醇、甲醇、异丙醇。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主要用于防治二化螟、飞虱类、斜纹夜蛾等类害虫。1966年由美国杜邦公司(DuPont)公司首批推荐作为杀虫、杀线虫剂。适用于棉花、烟草、果树、蔬菜防治蚜虫、蛾、地老虎等害虫,是目前防治抗药性棉蚜良好的替换品种。

灭多威被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EPA)归为第一类高毒性物质,对人体皮肤、肺、消化道、肾、脾和造血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但在对大鼠和兔的动物实验中未发现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

美国和英国规定作业环境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2.5mg/m3(皮肤吸收)。日本农药注册保留标准给定米、蔬菜中为0.5mg/kg,果品种为1mg/kg。

中国政府颁布的标准中规定:灭多威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是3mg/kg,欧盟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为0.1mg/kg。

2014年,农业部根据第2032号公告,禁止灭多威在柑橘树、苹果树、茶树和十字花科蔬菜上使用

危险性

灭多威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剧毒农药,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严重者会出现血压下降或意识不清,长期暴露于该农药中会破坏人的内分泌系统。

异丙威

异丙威又称为叶蝉散、灭扑威,是一种触杀性兼有内吸作用的杀虫剂,属中等毒性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的杀虫剂,速效、残效期短,用于防治水稻、可可、蔬菜、甘蔗及其他作物中的稻飞虱、稻叶蝉、蚜虫、臭虫等。对飞虱天敌、蜘蛛类安全,但对蜜蜂有害。

危险性

健康危害:主要症状包括流涎、流泪、视力模糊、震颤、惊厥、精神错乱、昏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可燃,高毒。

氰基萘酚

中文名称:6-氰基-2-萘酚

英文名称:6-Hydroxy-2-naphthonitrile

分 子 式:C11H7NO

分 子 量:169.18

兑水是稍微有危害物品,不可让未稀释或大量的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者污水系统。

参考网站

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https://www3.epa.gov/airtoxics/hlthef/chlorobe.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http://www.moa.gov.cn/zwllm/tzgg/gg/

周公度. 《化学辞典》.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ISBN 7-5025-4409-7.

美国国家农药信息中心资料 http://extoxnet.orst.edu/pips/methomyl.htm

3.0 3.1 Carbofuran. Extension Toxicology Network. [2014年4月19日]

EPA Bans Carbofuran Pesticide Residues on Food.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2014年4月19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